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本文大概:2967字 閱讀需要:6分鐘)

中學期間讀過《傅雷家書》,當時只是當成經典名著而讀,如今重讀《傅雷家書》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人們常說:“父愛如山”。不過,通過《傅雷家書》看到父親不僅像山一樣巍峨高大,也似水般溫情脈脈

傅雷與家書

先簡單介紹一下傅雷。如果沒有聽說過傅雷,肯定讀過或聽說過他的譯作,比如: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世界三大吝嗇鬼之一《歐也妮·葛朗臺》;羅曼·羅蘭的諾獎作品《約翰·克里斯朵夫》,還有《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此外還有伏爾泰《老實人》等。傅雷(1908.4.7-1966.9.3)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和教育家。

傅雷一生坦蕩剛毅,在 “文革”期間被劃為“右派”,1966年傅雷遭受紅衛兵的凌辱,憤而離世,其妻子朱梅馥與之相隨。這正如傅雷在書信中寫道:“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再說一下《傅雷家書》的背景,這些家書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兒子傅聰和兒媳彌拉的書信。在這12年期間,信件數量有300多,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書信中記錄了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

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父愛如山

傅雷的大兒子傅聰自幼學鋼琴,幾乎每天練琴7小時。1954年赴波蘭留學,這也是《傅雷家書》的開始,之後獲得“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後,傅聰一方面是為了藝術背井離鄉,另一方面由於傅雷被劃為“右派“,以免受到影響。也許恰恰因為傅聰浪跡於五大洲,成為世界鋼琴大師。

兒行千里“父”擔憂

不止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亦然擔憂。這是傅聰前往波蘭後父親的書信,擔心和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

再看一下這段最具有代表性的長輩內心矛盾心理,部分內容:

“好吧,我們不再要求你多寫信。我也忙,可是我十分鐘一刻鐘就能給你寫上一張紙。只要你不嫌繁煩,我可以常常跟你談天,譬如聽我獨白。”

嘴上雖說“你忙你的,不用擔心我”,心裡卻希望常聯繫

。無論面前有多大的困難,只要電話一響起,瞬間能夠笑盈盈地接電話

冰與火之愛

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傅聰練琴的場景:

“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從琴聲中覺察異樣,從樓梯上輕輕下來。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什麼似的,連忙又回到琴譜上去。”

前面提到傅聰每天練琴7個小時,而作為父親的傅雷依舊嚴格要求,他知道通往藝術的道路異常艱辛。同樣,前一陣子公開結婚的郎朗也是在父親幾乎不近人情的管教之下練習“童子功”。

父親這個角色一直具有像冰一樣“冰冷無情”,背後卻有火一樣的溫情

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冰與火之愛 (圖片源自作者製作)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裡,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著絲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裡,或是褲袋裡。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

這段描寫很溫馨,就像小孩子出門前,家長會為孩子整一整領子、理一理袖口。也只有最親的人才會知道最細微的習慣,也只有最親的人才會告訴最細緻的建議

藝術指導

當傅聰處於戀愛時期,傅雷擔心兒子偏離了生活重心,寫信提醒:

“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

還講述自己年輕時戀情,現身說法,作為過來人提醒兒子需要以藝術為重。這種對藝術的追求,確實影響著傅聰。傅聰在80高齡依然出現世界各地音樂廳,被尊稱為“傅爺”。

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藝術第一 (圖片源自作者製作)

另外,書信中少不了拉家常,談論生活瑣事,比如:

“上星期我替恩德講《長恨歌》與《琵琶行》,覺得大有妙處。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係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

從中感受到了什麼是書香門第。傅雷親自翻譯一些有關音樂名人的文章寄給兒子;通過兒子郵寄過來的作品,指出不足,讚賞亮點,也為兒子取得成績而高興。此外,傅雷的妻子還給兒媳寫信推薦一些書籍,以提高藝術修養。

傅聰說:“我覺得,60歲以後才真正懂得音樂!”經歷了生活,體會到音樂的本質。這也許就是傅雷所講的“藝術第一”的智慧。

人生導師

在傅聰糾結如何選擇導師時,傅雷用自己的生活智慧給予幫助,這種方法將問題變得十分清晰、有條理。部分內容如下:

“現在讓我來替你做一件工作,幫你把一項項的理由,放在秤盤裡:〔甲盤〕(一)傑老師過去對你的幫助是否不夠?假如他指導得更好,你的技術是否還可以進步?(...)〔乙盤〕(一)蘇聯的教授法是否一定比傑老師的高明?技術上對你可以有更大的幫助?(...)〔一般性的〕(八)以你個人而論,是否換一個技術訓練的方法,一定還能有更大的進步?(...)”

自己斗膽將這種決策的方法稱之為“天平決策法”,將問題轉放到一個天平上,兩種選擇分別位於左右托盤中,客觀地列出各自的利弊,就像砝碼不斷添加到托盤中。再結合自身的情況,也列出問題清單,形成天平支點。最後,根據天平的傾斜程度,作出滿意的選擇。

學會了選擇就是生活大智慧

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天平決策法 (圖片源自作者製作)

傅雷夫婦在告別世界前,寫好遺書,交代好一切,靜靜離開。最讓人觸動的是一處細節:留下53.30元現鈔,作為兩人的火葬費。乾淨,從容,壯烈。就像傅雷翻譯的羅曼·羅蘭的話語:“自己也和我過去的靈魂告別了;我把它當做空殼似的扔掉了。生命是連續不斷的死亡與復活。”

看穿生死,生命永恆

《傅雷家書》與《曾國藩家書》齊名,不論子女或家長都有必要閱讀和學習。家書,在信息化的今天,基本消失不見了。不過,家書中的親情和精神會繼續傳遞

家書抵萬金

“以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通信即慢又單一,一封“家書抵萬金”。現在通信方式全變了,短信和電話用的也少了,因為在用“國民級應用”——微信。2019年微信公開課發佈《2018年微信年度數據報告》的數據顯示:月活躍用戶突破10億,每天有450億消息發送。

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簡單計算一下,我國14億人,那麼幾乎會玩智都在用微信;平均每人每天發45條消息。便捷的通信讓家人之間的聯繫更便捷,特別父母能夠與子女視頻通話。同樣數據也證實父輩們視頻對象是子女。

同樣,即時通信方式讓人們再也無法體會:思來想去地寫信、急急忙忙去寄信、望眼欲穿地等信、收信時欣喜若狂、讀信後百味雜陳。唯一與之類似的感受換成了:一遍遍看手機,反覆查看消息,心裡一直納悶:“Ta怎麼還不回消息呀?”

家書在父母那裡化為一條條語音,一次次視頻。是時候查看一下自己的通話記錄和聊天信息了,計算一下多久沒有給老爸老媽聯繫了。就像一個段子講的:給老爸發送一條消息“我愛你”,老爸會直接機智地問一句:“要多少生活費?”

大海,很藍

小時候問我老爸:“大海是什麼樣的?”不善言辭的老爸,想了一會,感慨道:“大海,很藍,很藍!”至今,這句回答在腦中一直迴響。看來,我需要繼續問老爸:“大海為什麼那麼藍呀?”

再讀《傅雷家書》,父愛如山似水

大海

今天是父親節,你準備給老爸做些什麼呢?打一通電話,送一束鮮花,寫一封感謝信,做一道拿手菜,拍一張合照,還是和老爸喝一杯呢?

Tips 父親節的由來

世界上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由斯多德夫人倡導的。多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曾參加南北戰爭。斯多德夫人的母親難產過世後,她的父親一人撫養、教育6個孩子。在她父親去世後十分想念,於是提出設立父親節以表達感恩和敬意,後來每年6月第3個星期日成為美國法定父親節。

我國大陸暫時沒有設定法定父親節。中國臺灣將8月8日定為父親節。因為“八八”讀音與“爸爸”相近,同時“八八”連寫又很像“父”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