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复习一个月分数还不及"学神"考前突击一天?你的方法用对没?

要说班里最招人恨的,大概非班上的"学神"莫属了。

在乎考试、愿意为考试花时间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学霸,工夫用在了平时,考试前也不用临时恶补,就能考的不错;第二种是"学神",考试前一两天翻翻书、做做题,也能考的不错;而有的"学弱",认认真真地把书从头到尾看完,花的时间也不算少,但成绩就是不够优秀,心里无论如何也不能平衡——为什么别人花的时间比我少,却能考的比我好?是脑子"开过光"了吗?

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学神"们真的就是比普通人脑子多长了几道褶吗?苦苦读书,却依然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难道真的是因为智商不及"学神"们吗?

突击就能拿高分的"学神",到底比别人高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不同人智商上限的分布是满足正太分布函数的,智力水平中等的部分,几乎要占据了全部人口70%。也就是说,在智力的极限上,即使稍有差距,也绝对谈不上谁要比谁差太多。而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通过的大部分考试,在智力上的需求还完全达不到我们的智力上限。因此,通过短时间复习取得好成绩,绝对不是高智商人士的特权。

研究表明,人们在推理、解决自己擅长的专业问题时,往往有以下特点:

辛苦复习一个月分数还不及

【擅长解决问题人士的特点】

1. 在解决问题时,洞察、迁移的能力更强:

更善于识别出信息的关联性比如在复盘一盘有意义的棋局时,高手更容易看出各枚棋子排布的关联性,能记住更多棋子位置,而不擅长的人则看不懂个中门路,只能记住少量棋子位置;

更倾向于先深入理解题目的意义,再解题,而不擅长的人则只能挨个套用可能的公式,直到试出答案,更像是在碰运气。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是面对一道积分问题,高手可能一眼就看出来,是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积分,得数为零,而积分学的不那么好的,可能就费劲地化简、变形被积函数,最后还可能会算错;

2. 在学习时,知识组织得更系统:

将记忆的每个知识都条件化了,即这个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在什么情况下能使用、为什么要运用,都理解的比较清楚,所以在做题时思路往往很清晰,能不费力地从大脑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而不擅长的人记忆的知识常常是流于表面的、了解不够全面的,只知道是什么,却忽略了为什么、怎么用、在什么情况下会用,所以面对题目就比较茫然了,时常搜索不好哪些信息可用;

把知识有系统地组织起来,会关注一个知识与哪些其他知识有关,以及它们是怎么关联起来的,所以在解决一些"拔高题"时,更能发现核心的切入点,懂得结合不同知识,思路更灵活。而不擅长的人学习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堆垒的、不成系统地排列的,所以当涉及到知识交叉使用的问题时,思路就容易卡壳。

以上几点,体现的就是他们学习能力与迁移能力的相关性:在学习时,越系统,理解的就越深刻,分析问题时头脑就更清楚。而迁移能力就是检验这一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你学习的越系统,在看待问题时,认识得就更深刻,也很清楚什么时候会用到哪些知识,迁移能力就更强了。考试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检验你是否学会应用、迁移知识了。

我们对学神们直观上的感受,就是他们很聪明。学习同一个知识点,他们就能立马联想到和哪些别的知识点是类似的、相关联的;同样是阅读一道例题,他们往往能很好地迁移到其他题目上去,看到新的问题,就能立即联想到类似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反应出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也就是说,他们联想、迁移的能力强,常常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起来丝毫不费劲儿。

所以花同样的时间复习,效果却是比普通人好很多的。

而费时费力却成绩起色不大的学生们,他们常常反映,虽然看过书,好像也看懂了,但就是做题不会做。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道题用什么知识点解啊?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做啊?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解法的?根本原因,就是你虽然知道书里都讲了什么,但是各部分知识都是分离、零碎的,你还没有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所以理解的不够深刻,也不善于迁移、应用。遇到问题,当然要茫然啦。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学神"只不过是学的更系统罢了,复习的效率更高,所以才会学的如此省时省力。所以,也不是非要重新投个胎,或者说要再多长个脑袋,才能做"学神"。只要有科学的、系统学习的方法,你也可以。

获得更强的迁移能力——系统性学习的秘诀

那么,如果想系统化学习,你要注意什么呢?

1. 理解性记忆而非机械记忆,多探寻为什么

比如,在学习导数的意义时,如果你只是记住在路程-时间函数中,斜率代表速度的话,那么在质量-体积函数中,斜率又代表什么呢?这个问题里并没有一个概念涉及到了速度,你要怎么解答呢?

而如果,你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斜率在路程-时间函数中代表速度,那么你就很容易想到,在质量-体积函数中,斜率代表的是密度。

你可以用图像来辅助理解,比如在理解不同函数的性质时,借助坐标图,能更直观地看到它们的特点——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斜率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再比如,在理解内燃机是怎么运作时,借助内燃机的工作图示会比只看文字说明更清晰。

2. 多建立知识的联系:

第一,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每一门课程的各个部分,都是由逻辑串联起来的。比如你学高数时要先学微分,因为它是导数的基础,而积分运算是求导运算的逆运算,等等,这是高数里各个大块的联系。还有更细致的,比如,在求极限的问题下,你还要分清不同类型的未定式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化简,等等。

第二,是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借助既有认知来解释新的知识,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同时,将新的信息块镶嵌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真正化为己用。

为什么建立联系,会让学习的效果更好呢?

打个比方,你是记忆一串毫无逻辑可言的汉字容易,还是记一整句话容易?那当然是一句话啦,因为一句话是有具体意义的,每个位置应该放什么样的词,都是烙印在你的语言习惯里的,无形中,有逻辑的语句就减轻了你的记忆负担。

而复习时也是这样,如果零零碎碎地记,就很容易忽略知识点间的关联,系统性就差了很多。你要记忆的不是成块的、关联着的知识系统,而是一个个分立的知识点,这信息量就无形增大了。就只能记了下一个,忘了上一个。这种一味"下苦工"的复习方法,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你得看到更大的体系,用逻辑建立起知识点间的联结,才能更好地记忆它们。

并且,你可以一边梳理知识体系,一边总结、记录,方便日后复习。

3.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关注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

学习,就是为了要用它。时刻记着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关注的是哪些信息可以解决问题,要怎么应用来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帮你集中注意力,避免在无谓的细节中分散精力,迷失在牛角尖里。第二,如果一个问题需要结合不同模块的知识来解决的话,那么这也是帮助你发掘知识间关联的有效手段。不过本质上,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在练习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不过,对于重要的部分,最好关注多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一本好的教材,你会发现,它给出的案例往往不止一个,这是因为针对一个知识点设置多个使用的情境,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到底是怎么运用的。就比如在学习复合函数求导时,例题不止会列举出三角函数复合幂函数的解法,还会列举出对数函数复合指数函数的解法,等等,全面地展示给你求导法则是怎么用的。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微积分的话,就不要贪图省事只关注一个例题了,最好多动手算几个。

另外,利用习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了解自己到底懂了多少,能够及时发现薄弱点,并且消除它。

辛苦复习一个月分数还不及


【系统性学习的秘诀】

PQRST学习策略,给你的脑子也"开个光"

学神的例子告诉我们,应对考试,并不是你付出的时间越多,回报就越大,而是你复习的时间越有效,回报越大。

把前面的要点总结起来,梳理成PQRST学习策略。你可以在备考时,贯彻以下步骤,实现系统化的学习,提升复习效率,"学弱"也能逆袭成"学神":

1) P(Preview)——预览:

浏览主要标题或课程提纲中的要点。了解这门课程主要在讲关于什么的知识,涉及到哪些内容,需要你学会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当你的学习目的在于快速从书中获取学习内容——即你的学习目的仅仅是应试时,你就可以仅仅关注其中关键部分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考试重点。说白了,就是你要先清楚考试的要求,譬如你必须掌握哪些信息,哪些信息重在理解概念(如理解什么是玻色子,什么是费米子),哪些信息重在掌握应用步骤(如分部积分法),以及在何种情境下使用这些信息等等;还有哪些内容没那么重要,只需要简单了解就行;而哪些又是不做要求的,那你就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了。

然后你要对这些信息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对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你只需按照排序,先抓大块,掌握最重要的,然后再抓次要的小细节,做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针对性地安排复习,就可以达到成功应试的目的了。

2) Q(Question)——问题:

在对课程要求、复习安排进行整体了解后,提出一些要回答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任务。

· 对于概念类知识,你可以提取一些关键词,问题就是这些概念的解释或定义是什么,概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深层含义?可不可以用图像表示?图像是什么样的;

· 对于流程类的知识(如内燃机的工作流程),你可以问自己,它是由什么驱动的,怎么工作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步骤工作;

· 对于操作类的知识点,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操作,操作时有什么限制条件吗,等等;

· 对于推理类的知识,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思路;

· 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关联?哪些是细分的概念?哪些又是最概括的概念;

· 新的知识是否与你已有的知识相关联?你有没有什么熟悉的东西可以对新的知识进行类比理解?新的知识可以与你的知识体系的哪一部分对接;

· 课后的习题是非常好的指引你复习重点的材料,还有学校往年的考试题,都是很不错的参考资料。你可以直接使用某一章相关的习题,代替这一步的"提问",引导你进行下一步。

3) R(Read)——阅读:

有了问题之后,在阅读教材时就能引导你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了。你要重点关注与之前提出的问题最相关的信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些信息要怎么与问题的答案关联起来,并且要关注书中与问题类似的例题,它们会给你很详细、很标准的解题参考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时刻注意:严格切合主要内容,不要添加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或偏离主题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关注重点,忽略偏题的小细节和其他衍生问题。像这样,集中注意力在重点内容的重点问题上,忽略掉与考试无关的细枝末节,可以节省不少复习时间和精力,大大提高备考效率。

4) S(Summary)——总结:

一般复习时,都是将全书按照章节来简单分块。每复习完一章,就总结一下这一章的内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做一些书面笔记,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录音等等形式来辅助记录,一是巩固理解和记忆,二是留下资料方便回过头来再次复习;

一定要注意,整本书都看完之后,还需要对全书内容来一个大总结,关注不同章节间的联系;

5) T(Test)——测试:

准备一些没有做过的题目,每复习完一块,都要及时进行测试,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真的会用这些知识了。如果遇到困难的地方,你再回头从书中找参考,或者询问老师和同学,及时解答这个疑问,并对第4步进行完善,即总结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这么用?解题思路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之前没想到?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题目(包括用了相同的知识点、相同的解题方法、相同的思路等等)?我把它们都归纳、总结到一起了吗?

辛苦复习一个月分数还不及

【PQRST学习策略】

此外,各种相关研究表明,同伴交流有助于极大地改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习时,找个合适的"伙伴",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复习效果会更好哦!毕竟,团队的力量是很大的!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成功变成"学神",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GPA不够高啦!

——END——

辛苦复习一个月分数还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