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廿四)顾炎武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廿四)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三十二岁的时候明朝灭亡了,他的母亲教导他不能当新朝的官,故此他终身不士。顾炎武的学术,一讲实学,二讲实用。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很崇敬朱熹,他曾捐钱助建朱子祠,但他很反对宋明以来的理学。他说:那些门客聚集数百人,整天讨论心,讨论性,不求博学多识,但求一以贯通。放着四海穷困不管,而整天讲危微精一。顾炎武认为他们都是虚学。

顾炎武说的“博学于文”,并不是说多看书,而是要自一身到天下国家,这都是需要博学的。因此他研究国家制度、郡国利病、历史形式、山川险要、民生状况。他希望用实际的学问来替代空谈心性的旧学问。

中国哲学简史(廿四)顾炎武

顾炎武讲经学,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他说,古人学理学、经学,没有十几年的功底是不能通的。当今这些人,放着五经都不读了,妄图靠着只言片语的解读来达到彻悟。他反对禅宗、反对心性、反对主观臆断圣人言。教人读经书,要从文字入手。用校勘、训诂这些办法来解读经书。

考订古书,即今天的校勘学。这是学术史上的一大进步,凡事不能靠主观,要依据“证”。这种方法并非顾炎武发明的,在他之前陈第便作了《毛诗古音考》,并提出“本证”和“旁证”的方法。本证是用《诗经》来证《诗经》,旁证是用《周易》《楚辞》等来证《诗经》。

中国哲学简史(廿四)顾炎武

陈第的《毛诗古音考》作于1601-1606年间,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作于1650-1680年间。顾炎武大多采用的是陈弟的方法,要考证一个古音,也需要列举本证和旁证。但是索罗的更广,材料更丰富,证据更多。比如陈弟考证“服”在古时候的读音是“逼”,共列出本证十四条,旁证十一条。顾炎武本证增加到了十七条,旁证增加到了十五条。

清朝三百年来,整理古书,几乎全部用的这种方法。其过程虽然很繁琐,但是正因为这几百年的努力,才让今人有书可读。我们读两千多年的经典能读通,能读懂,全在于这个时期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古人保存下来的经典。为了考证一个字的古音古义,在没有电子搜索的年代,靠翻书来搜求证据。这标志着空谈玄说的虚无学问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讲究有理有据解释经典的学说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