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酒肉之交”,成就文学佳话!


考证/李白杜甫的“酒肉之交”,成就文学佳话!​酒肉朋友常指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的朋友,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朋友酒肉相交,不一定是不务正事,也可能因常你请我愿,在吃吃喝喝中加深了情谊,对双方的事业起正面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交往,就离不开酒。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余亦东蒙客,怜君(李白)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李白与杜甫相遇,是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闻一多曾把这一次的相遇,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杜甫西赴长安时,李白曾有诗赠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面对着离别,李白特意提到酒,希望再次相聚同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杜甫与李白别后,也常有诗怀念。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二十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十首,大多作于李杜分手之后。这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乃至于“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很高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考证/李白杜甫的“酒肉之交”,成就文学佳话!​天宝十五载,李白从庐山下来,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事败后谋反乃是最大的罪名,但在这样的患难中,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杜甫却尽力为之开脱:“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是说李白之下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李白如苏武等一样也并非心甘情愿地追随永王;甚至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能有这样的“酒肉朋友”,是为幸事。

李杜之间的情谊,以酒相会,自然也离不开双方的共同特长写诗,创下了千百年来诗坛的两座高峰,可见,酒肉之交未必情谊浅,也给后人留下了友谊的典范。

酒是人情关系的润滑剂。在当代,以酒肉招待朋友,是对朋友的尊重,以诚心对待朋友自然也会交到很多朋友。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离不开吃吃喝喝,也常在聚会同饮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提升了互信,增进了情谊,自然也会在事业上互相支持。相反,离开了酒肉相聚,人情关系会变得冷淡,没有你来我往的经常接触,交流与互动,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冷漠与疏远。而酒肉之交,未必会不务正业,李白与杜甫的酒肉交往,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称颂名诗,推动了唐诗达到一个很高的顶峰。

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可见,酒肉之交不应给予过多的贬责,不应错误看待酒肉之交而失去更多的交友机会,失去更多的事业机会。

考证/李白杜甫的“酒肉之交”,成就文学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