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抱怨孩子不親近自己,指責媽媽教養不當引發婆媳矛盾

疫情穩定,剛上班的小麗不得不請婆婆來幫忙帶孩子,然而,這一帶,就出了問題。

小麗和老公去上班,4歲的孩子交給婆婆帶。可是第一天下班回家,婆婆就“狀告”孩子:“你們怎麼教的孩子呀?這個孩子和我一點都不親近,我說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累死我了。”

小麗拖著疲憊的身體,一臉賠笑地安慰婆婆:“是我們沒有教好,我會和孩子好好說說的。”

奶奶抱怨孩子不親近自己,指責媽媽教養不當引發婆媳矛盾


正坐在陽臺玩玩具的孩子看到媽媽回家,跑過來抱著媽媽的腿,居然開始嗚嗚地哭。婆婆看到孩子哭,大聲地說:“你還好意思哭?小祖宗,你欺負了我,你還哭!”

聽著婆婆大聲的指責,小麗一邊安慰孩子,一邊勸著婆婆別生氣,帶著孩子回房間了。

“孩子一點都不懂事”,真的是媽媽教養不當嗎?

英國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資深導師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指責》一書中提到:“人類對讚揚與責備的強烈關注,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了。完全依賴他人,本能地與那些照顧我們的人建立親情,讓我們迅速懂得了他人讚揚的價值。”​


奶奶抱怨孩子不親近自己,指責媽媽教養不當引發婆媳矛盾

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通過他人的行為判斷他們的目的和意圖,推測他們的感受、目標和心願,幫助我們評判他人,並理解他們對我們的評判。

小孩子雖然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嬰兒時期,甚至孩子媽媽的子宮裡時,就已經開始吸收信息了。會條件反射地對照顧他們的人做出反應,迅速地判斷出這個人究竟是友善還是討厭,可愛孩子可惡,能幹還是笨拙,可靠還是不靠譜……

如果孩子和照顧他的人不親近,那麼很大的可能就在於他對照顧自己的人做出了條件反射的評判,從而自然地接納或者抗拒,和他接受的所謂教養毫無關係!


奶奶抱怨孩子不親近自己,指責媽媽教養不當引發婆媳矛盾


很多人都以為孩子並不能會真正地懂得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或者評判被人,作者在書中卻指出:“早在1歲之前,一個孩子已經會評判他人,而這些評判既意義深遠,又難以捉摸。



心理學家內哈·馬哈詹和凱倫·溫做個這個不會說話的孩子身上是怎麼形成判斷力的,他們用木偶做實驗,發現當一個木偶對寶貝喜歡的食物發出“嗯嗯”的聲音表示喜歡時,80%的寶貝都會選擇和這個木偶一起玩耍,反之亦然。

同時,寶貝還會被那些能為社交生活提供進一步指導的人所吸引。簡單來說,如果孩子不喜歡照顧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照顧他的人身上有孩子不喜歡的地方。


奶奶抱怨孩子不親近自己,指責媽媽教養不當引發婆媳矛盾


孩子的世界看似單純懵懂,其實卻早就具備了一個人最基本的好惡判斷。被認為是“研究是什麼讓人成為人”的國際權威專家,進化人類學家邁克爾·託瑪塞羅認為:

我們的某一位類人猿祖先的基因中已經記錄下了對助人為樂及共同協作的喜愛,以及對相反作風的強烈憎惡。

照顧孩子的人被孩子排斥,並不是之前照顧孩子的人刻意教養的原因,而是現在照顧孩子的人身上的某些特質不被孩子接受。

小麗的婆婆第一天和孩子獨處,就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大聲呵斥,顯然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討厭”,所以他才會抗拒奶奶的照顧,委屈又無奈。

奶奶抱怨孩子不親近自己,指責媽媽教養不當引發婆媳矛盾


那麼想要獲得孩子的喜歡,需要怎麼做呢?

放下對孩子抗拒的成見,仔細觀察孩子哪些是孩子喜歡並希望接觸的,哪些是孩子討厭並希望避開的。

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收斂對孩子的呵斥和責罵,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地被孩子接納。

胡亂地責怪孩子媽媽或者之前照顧孩子的人,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更會因此引發家庭矛盾,讓孩子更加抗拒和排斥親近照顧他的人。

孩子是無辜的,照顧孩子的人更是無辜的,只有懂得一定的教養知識,才不會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勞心勞力,無奈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