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作者君↑

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


太宰治的思想根源有一种深沉的原罪意识。这种原罪意识让他有着强烈的自罚冲动。太宰治最早发表的小说就是模仿无产阶级文学的习作。他接触了左翼思想后,对自己的地主阶级出生有着强烈的厌恶感。太宰把“有钱人的孩子”称作“障碍”或者“缺陷”。在《东京八景》里有这样一段:

我相信,有钱人的孩子必须堕入适合有钱人的孩子那样的大地狱。逃是卑鄙的。作为一个恶业之子,必须大大方方地尽力去死。

所以等到太宰治家道中落的时候,反而是他生活最稳定的一段时期,大概就是因为他从“有钱人家的不幸”中解放出来了吧。像他写的《斜阳》,重点不是贵族都是病态、不健康的,而是贵族这个头衔让人变得病态和不健康。贵族唯一的出路是和一般市民或者农民融合。喜欢自然的上原先生这样说

我讨厌贵族。他们都有一副令人作呕的傲慢的面孔(中略)我是个农民的儿子,从这样的小河边通过,我必然想起儿时在故乡的小河里钓鲫鱼、捞鲹鱼的情景,内心激动不已。(中略)“然而,你们贵族不但绝然不能理解我们的感伤,而且会表示轻蔑。”

太宰治为了给自己的贵族身份“赎罪”,曾经放弃学业,用家里的钱去赞助劳动者,和劳动者同吃同住。根据井伏鱒二的回忆,太宰在冬天把好衣服留给自己的食客,本人的衣服却不保暖,显得很寒酸。

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太宰治


这种原罪意识贯穿太宰的一生。一方面,他追求家庭的幸福,看看他写给井伏鱒二的信:

我认为自己是家庭型的男人。不管从好的意义上,还是从坏的意义上说,我都忍受不了放浪。(中略)我认为结婚、家庭,都需要努力。我相信那是严肃的努力。我没有半点轻浮的心情。即使贫穷,也要一辈子努力。如果我再次破坏婚约的话,请像对待彻底的疯子一样,把我舍弃。这些话虽然是平凡的,但我在任何人面前都会这么说,即使在神的面前,我也可以不害羞地发誓。请相信我。

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斜阳》《人间失格》

另一方面,和美知子结婚后,享受到了家庭幸福的太宰治,又感到了一种罪恶感,以至于他得出“家庭不得不被破坏”“家庭是诸恶的根源”等结论。这倒不是说太宰治痛恨他的家人,恰恰相反,他倒不如说是太爱他的家人了。他从家庭里获得越多的幸福,他就越恨自己。因为太宰治的原罪意识非常非常强,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大地主的儿子。如果只是因为他是大地主的儿子的话,他家道中落的时候他应该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太宰治的原罪意识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不是因为某种东西,而有罪,而是先有罪,然后再找出罪在哪里。恰恰是在生活最安宁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举出的刀,没有其他的目标,只能对准他自己。


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更多出于“同族嫌恶”。


某种程度上,三岛和太宰都是反讽主义者,但两个人和反讽建立联系的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三岛的反讽是直接介入现实,而太宰的反讽倒不如说是从现实中“抽身”,获得喘息的手段。


具体地说,三岛看似真诚的举动(自杀)其实有反讽的意义。而太宰治的反讽就像他在《人间失格》中写的那样,恰恰相反,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真诚。在现实生活中,太宰也经常在流露出真实感情后立刻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小丑般”的举动。这可以算是他的心理防御机制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一次不太成功的相亲后,忍不住哭了出来,但只哭了一声,随即就和身边的老师井伏鱒二说:“我要到警察局去戏弄一下警察。”

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太宰治


很多研究者指出,《假面的告白》是为了对抗《人间失格》而写出来的。就“双面人格”和“告白手记”来说,两本小说有很多类似点。但更重要的是差异,太宰治写《人间失格》是为了死,而三岛写《假面的告白》则是正好相反,注意,这里说相反,不是说太宰写死,三岛写活,三岛写的还是死,诡异就诡异在这里,他写的是一种“反过来的死”。在这里三岛用了一个非常神必深刻的比方:

把电影中的跳崖自杀的影像倒放,自杀者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从谷底飞奔到悬崖上,起死回生,这本书想写的,就是这种“复生术”。

虽然三岛在这里用了“生”这个词,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他的出发点还是死,没有先死,当然也就不存在“复生”。

也就是说,在三岛这里,死本身是有意义的,在《忧国》里,他把死亡看成一种艺术(虽然艺术在这里本身有反讽的成分)。而太宰则相反,对他来说,死毫无意义可言。太宰治曾经跟他的老师井伏鱒二说过,死是他最轻蔑的东西。

如何评价太宰治这个人?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文学作品?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他的母亲骄傲地说:“我儿做步人之事,这是头一回。”但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其实带有一种深深的反讽性和原创性。柄谷行人有一段精彩的论证:

三岛由纪夫是通过重新唤醒“昭和精神”而使其终结的。(中略)没有什么场景比祭出三岛之死的右翼和保守派更滑稽的了。他的行动是彻头彻尾的讽刺。

这里的保守派可能没怎么看过三岛的小说,因为他小说里黑天皇可一点都不手软。最典型的是《英灵之声》中,以谋反罪被处决的226事件的青年将校和士兵诅咒背叛他们的昭和天皇。

三岛由纪夫很清楚他召的魂是不存在的,但是别人不清楚,正是因为这些人不清楚才要召过来给他们看。不是把美好的东西捏碎,而是把已经碎掉的东西拿过来。

三岛由纪夫曾经评论太宰治说他“苦恼的一半”至少都可以用“冷水摩擦、器械体操和有规律的生活来治好”。这边太宰治痛苦得要死,那边三岛就好像说了一句“多喝热水”一样。但这句评论其实也很反讽。三岛很清楚太宰的痛苦绝对不仅仅只是私人生活的问题,还有政治上的问题。所以即使身体再好,也只能治好一半。太宰在战争时期基本上是一个不迎合当局的作家。而且他对日本文坛的政治正确感到非常的反感。坂口安吾著名的《堕落论》认为战后半年,“世相大变”,但是太宰觉得日本半点都没变,还是一样的蠢。这其实也是三岛的看法,三岛的自杀与其说是想要匡正日本,倒不如说是让这种愚蠢彻底暴露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