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看見了孩子的“優點”,放下了焦慮〜

其實,初中時候的課程,我幾乎沒有什麼印象了。

我在答題的時候,想到的都是東北(我兒子)現在喜歡的課、不喜歡的課、喜歡的老師、不喜歡的老師……過去三四分鐘了,我的前面幾道題還是一片空白。

我在想,如果老師讓我回答,我該怎麼說(老師,我的腦袋受過外傷,年輕時的記憶一片空白。老師,其實,我是跟你們不同的生物,我的記憶只有近半年的,或者,勉強點,記憶只有今年的,第366天前的都忘了)

課上有6個媽媽、1個爸爸。

其中,5個媽媽的原生家庭都差不多,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是放養式成長——爹媽不管、自生自滅。只有1個媽媽說她的家裡,爸爸愛看書、媽媽很勤勞,讓我羨慕不已(這位媽媽也在後來的討論中,展現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一面)。

我突然看見了孩子的“優點”,放下了焦慮〜

這節課是一次關於激發孩子內在動力的討論。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為什麼家長為了孩子的作業、考試、升學操碎了心,男女主角的孩子們卻置身事外、我行我素、毫不領情。

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圍繞著“學習”進行的一場博弈中,就像拔河,父母不斷高聲吶喊“學習,學習”,子女用實際行動抵抗著“NO,NO,NO”。

課上,我和東北爸爸表演了一段東北從放學後回家到睡覺前,完成作業的狀態,基本上已經拖拉到沒有底線了,他媽媽——我的心情也從期待、失落到怒火。

在場的媽媽們也從另外一面,揣測著孩子的內心:媽媽不信任帶來的挫敗、不敢說不的順從、內心的對抗、作業太難引起的牴觸和拖延。

什麼時候,親子關係變成了這個樣子?這離我們撫育孩子、希望他快樂的初心相去甚遠。

一張張受氣包的面孔浮現在我眼前,怎麼辦?怎麼辦?媽媽們也提出了很多解決之道:

1,尊重是前提

通過大家的分析我意識到,除了作業還有很多重要的但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例如健康、性格、習慣、愛好。

我們覺得放學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作業,可是孩子覺得手工最重要,或者趁著天亮,去和隔壁孩子玩耍更重要。

沒有對錯,只要能夠安排的合適,就由他做主吧〜

2,改監視為陪伴

營造一個適合的學習氛圍,孩子寫作業,父母絕不能無所事事的玩手機或者經常偷瞄干涉。

希望孩子專心,父母也要把心思放在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上。

言傳身教,遠比口頭要求來得深刻。

3,多鼓勵。

這個中國家長都知道的詞語,真正能夠做到讓孩子感受到不容易,拍馬屁還需要真誠、切中要點、激發孩子再接再厲的動力。

4,敏感和大條。

好的父母要能夠敏銳的感受到孩子不同的情緒,高興的,悲傷的,痛苦的,羞澀的……

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內心已經波濤洶湧,表面上只能波瀾不驚。

要麼科班出身,要麼,就遇事多練。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不要妄下定論,傾聽的重要性大於指揮。

5,設立共同的目標

就如上面拔河的圖,如果父母和孩子總是站在對立面,非要在兩者間爭出勝負,過程很痛苦,結局總是筋疲力盡、勞民傷財。

如果能夠轉變思維,父母與孩子站在共同的立場,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才能夠成為孩子最大的依靠。

我突然看見了孩子的“優點”,放下了焦慮〜

後來……二十多天過去了。

孩子依舊被老師告狀,回家後也是先賴在床上看《明朝那些事》或者在電腦上練習模擬飛行遊戲。

但是,作為媽媽,我內心的焦慮減少了,因為我發現:

  • 孩子也能幫助姥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能在鄰居奶奶生病的時候幫助照顧小弟弟;
  • 他會小幽默的安撫被氣得半死的媽媽;
  • 玩一些遊戲的水平還不賴;
  • 一向被我們認為高冷的兒子也會在學校門口主動搭上同學的肩膀;
  • 班上能自己做公交車回家的孩子其實並不多;
  • 在上瀕通識課上也會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

放下監管員的身份,我突然看見了孩子,做他的朋友,把舞臺還給孩子。

成長的路很長、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很多,揪住孩子的脖子緊盯著課本,只會讓彼此都錯過成長之路上的好風景。

對於學習,我們選擇關注但是少發表意見。

  • 比如英語、鋼琴,看看一些英文電影、選擇練習一些優美的卡通片的鋼琴曲;
  • 他心儀已久的模擬飛行遙控杆是即將到來的考試優秀的獎品,需要就自己去爭取。
  • 對於他寫作業拖拉到很晚,在要求了幾次效果不明顯後,索性增加孩子喜歡的活動,讓他慢慢感受到提升效率、玩的時間才會增多。

劉彧老師說的一句話總是縈繞在耳邊:家長放手不會使孩子越來越差,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你認為事情(孩子的狀態)已經足夠糟了,還能更糟到哪兒去。

所以,我選擇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就如在我最揪心的時候相信在上瀕能夠為雙方找到一個突破口一樣。

現在,我覺得我似乎找到了。

我突然看見了孩子的“優點”,放下了焦慮〜

來自爸爸的總結

以前的我總是站在家長的角度看待孩子。

認為孩子天然的應該聽父母長輩的話;應該像自己小時候一樣乖巧懂事;應該能夠理解我們對他的一片苦心,體諒我們的良苦用心;懂得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他好;應該對我們充滿感激和愛戴之情;孩子應該按照我們的想法去成長……

並沒有把孩子完全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擁有很強自我意識的完整的人,總是試圖控制孩子,改變孩子的思想。

通過上瀕家長會上與老師和其他家長的討論,改變了我很多,讓我意識到應該從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變自己而不是通過家長權威改變孩子。

正如媽媽所言,在改變自己的想法後,對以前無法忍受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內心的焦慮和憤懣減少了很多。

在處理問題時,通過儘量不帶主觀評價而是客觀的表述事實的方式,能夠與孩子開展有效的交流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