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你讲道理,只能对他大吼?弄懂这2点,沟通才会有效果!

孩子不听你讲道理,只能对他大吼?弄懂这2点,沟通才会有效果!

一、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讲道理行不通只能大吼

朱玲是一个插画师,绘画水平挺高的,只是在家接接单子,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儿子8岁了,上小学一年级。白天,儿子上学老公上班,朱玲便拿出数位板和压感笔专心画画。到了周末,孩子会去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待上两天。

能够用喜欢和擅长做的事情养活自己和家人,朱玲觉得很知足。但这种美好和知足,在上星期双方老人回老家办事时,便被打破了。

到了周六日,儿子只能和她待在一起。她在书房画画,儿子在客厅看电视,把声音开得特别大。不一会儿,儿子又在屋里打篮球。为了按时交稿,朱玲只能忽视他的行为。

到了午餐时间,朱玲叫了外卖:两份黄焖鸡米饭。哪知儿子直接推到地上,土豆和鸡块洒在了地板上,汤汁溅到了她的衬衫上。

她压住心中的怒火,平静地说:

“宝贝,不想吃的话,你可以告诉妈妈。你把他推在地上,弄得到处都是,既浪费又不卫生。”

“我不管,我就是不喜欢吃米饭。”儿子把朱玲的那一份也推到地上。

朱玲再也无法忍受儿子的行为,火气窜到头顶,对着儿子开吼: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淘气,你不想吃可以告诉我,你直接推到地上算怎么回事?你这个坏孩子!“

听了朱玲的话,儿子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叫,朱玲有点束手无策。

孩子不听你讲道理,只能对他大吼?弄懂这2点,沟通才会有效果!

二、家长和孩子无法正常交流的原因

生活中,父母家长们都会遇到朱玲和儿子这样的沟通场景。当孩子出现一些让家长认为是不太好的行为时,家长就会对着孩子讲道理。多数时候,讲道理没用,家长只能对孩子大吼。

那些胆小的孩子听到父母大吼后,因为害怕,就收敛起自己的行为。但对于胆大钝感的孩子来说,大吼大叫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抗行为。

为什么亲子之间无法好好交流呢?

1.权威式父母VS自由式孩子

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建立专制,说一不二。家长说什么,孩子都应该无条件遵从。否则就会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甚至是家庭暴力。

为何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呢?

  • 父母怕被孩子操控、怕孩子没家教

在1980年代的末期,有一种育儿理念大行其道。这种并不正确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今天都无法根除:

父母必须严厉,控制局面,婴儿和儿童必须遵守严格的抚养惯例,而不采纳这个建议的父母有可能培养出被宠坏、野蛮、没有家教的孩子。如果父母听从孩子,而不是书本,他们就没法掌控局面,反而被孩子操控。
  • 父母在儿时无意间吸收了长辈的育儿模式

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提到:

“非常好的人,爱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却意外地、无意识地把有害的相处模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他们可能只是在重复自己儿时经历过的模式而已。”

而小孩子的天性是追逐自由,追求快乐,他们会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做事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

当家长的权威遇上孩子渴望自由快乐的心时,冲突就会在所难免。

2.不会述情VS无法共情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遇到问题时都有述情障碍。什么是述情障碍呢?

婚姻家庭咨询师赵永久在《爱的五种能力》中给出解释:

”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或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但无法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当父母有情绪时,并不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和孩子讲的话,是不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反而在批判孩子的行为,定义孩子的品质?

当父母没有去述情时,孩子也就无法和我们共情(共情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感同身受)。当父母批评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他,对他很挑剔。

举个例子:豆豆在屋里唱歌,而此时妈妈心情不太好。妈妈批评她:

”你能不能小声一点,你烦不烦?你真讨人厌。“

豆豆并不知道妈妈不开心,以她的年纪,也不会主动去考虑家长的心情。所以无缘无故被妈妈这么批评时,她就会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很凶很苛刻。

3.“都是因为你”VS”都是因为我“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也习惯说:

“都是因为你。”

为何父母会有这种习惯呢?

因为在他们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也常常对他们说这句话。当父母对他们说这句话时,他们的心理便会产生”都是因为我“的想法。

P.E.T父母能效训练中国督导安心曾说:

“由于先有‘都是因为我的’心理魔咒,那么出于防备,你就会发动攻击,找出‘都是因为你’的各种理由。”

父母儿时受到的责备太多,所以一遇到事情,出于自我保护,他们习惯找出对方的错误,撇清自己的责任,在育儿过程中也无法摆脱这种防御机制。

父母一旦被这种想法左右,沟通就变成了一场孰对孰错、谁好谁坏的评判会。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朱玲,她说儿子是坏孩子。因为她觉得都是儿子的错,儿子坏,由此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模式。

孩子不听你讲道理,只能对他大吼?弄懂这2点,沟通才会有效果!

三、亲子之间应该如何正确沟通?

P.E.T中国督导安心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作出了不少解答。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沟通的本质、沟通的关键点、沟通的实操方法。

1.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呢?

安心说:

“沟通本质的不在于好坏对错,而在于沟通双方愿意坦陈自己和尊重对方,共同面对当下的真相,寻求帮助或给予帮助。”

也就是说,不要把好坏对错,掺杂在沟通之中,这除了对双方造成伤害,并无其他作用。尊重和坦陈,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2.沟通的关键是什么?

沟通的关键有两点,弄懂这两点,才能让沟通起到良好的效果。

  • 谁处在问题区
  • 发送
    面质性我信息或是倾听

什么是处在问题区呢?

简单来讲,就是他人的行为给你带来了困扰,或者产生了情绪。

比如朱玲和儿子,虽然儿子大吵大闹,但有困扰有情绪的是朱玲,所以处在问题区的是朱玲,而不是儿子。

弄清楚谁处在问题区,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沟通方式,接下来我们会讲到。

什么是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呢?

安心说:

“当他人的行为干扰了我们时,向对方描述这以行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及影响。”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和我们上文讲的述情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讲我们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对方的行为、评价对方的过错。

因为讲我们的感受,可以让孩子共情。批评孩子的行为,只会破坏亲子关系。

3.知道了两个关键点,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把和孩子沟通的场景,分为三种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做法。

  • 孩子的行为干扰了父母

双双和同学在屋子里过家家,跑来跑去,而此时此刻,爸爸正在沙发上编辑一份非常重要的邮件。

此时处在问题区的是爸爸,他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

“双双,爸爸在处理邮件,需要稍微安静一点的环境。你们这样跑来跑去,爸爸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爸爸感觉很心烦,很难受。”

此时会遇到两种情况。1.双双意识到自己确实有点吵闹了,于是收敛行为。2.双双抗拒爸爸的话,产生了情绪,两人一起进入了问题区。

此时,爸爸需要倾听双双,给双双的情绪一个出口,然后找机会再次发送面质性我信息。

  • 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产生情绪

双双的妈妈很爱干净,但双双拿着生煎包,在床上吃,一边吃一边跳。妈妈看到后,火冒三丈。

此时,处在问题区的是妈妈。妈妈需要向双双发送面质性我信息:

“双双,妈妈很爱干净,你在床上吃生煎包,会弄得到处都是汤汁,妈妈会觉得很难受。”

此时,双双可能会乖乖下床,问题解决。也可能会产生抗拒,也进入问题区。妈妈需要做的,仍然是倾听双双,再伺机发送面质性我信息。

若孩子明确表示非在床上吃不可,那就暂时妥协,等双方都平静了,向孩子发送面质性我信息,给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明确表示不可以在床上吃东西。

  • 孩子处在问题区,把父母一同带入了问题区

双双在学校和同桌吵架了,心情很不好,进入了问题区。放学回家后,妈妈见到了这种情况,认为双双在小题大做,不愿意看见孩子的负面情绪,自己也产生了情绪,进入了问题区。

根据妈妈的情绪情况,我们给出三种方式。

第一种,妈妈有情绪,但不算太强烈。

此时,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先忍住自己的情绪,然后耐心倾听孩子。倾听的过程,不做评论,先和孩子共情,再重复孩子说的话,让孩子自己思考。

比如: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你一定是受了委屈。”

“同桌欺负你?”

“嗯”

“奥,是这样啊。”

第二种,妈妈的情绪比较强烈。

当妈妈的情绪比较强烈时,是没办法耐心倾听孩子的,此时可以先发送面质性我信息。

“双双,你哭声这么大,妈妈觉得很头疼。”

当孩子的情绪温度有所下降时,再换挡,耐心倾听孩子。

第三种,妈妈的情绪超级强烈

妈妈已经火冒三丈了,实在忍不住想发火,那只能先找个房间,冷静一下。之后再耐心倾听孩子。

孩子不听你讲道理,只能对他大吼?弄懂这2点,沟通才会有效果!

安心说:

“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去成长或疗愈。而不是让孩子承担压抑的情绪或伤痛,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当我们和孩子沟通时,需要撇开是非对错的观念,管理好情绪、不再说教或攻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