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

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开国后,给自己的族人、子嗣大肆封王,并委任地方。要说当时,因为孙吴帝国尚统治长江以南,司马炎在禅代之后,为了维持西晋帝国的稳定,这么做倒是可以理解。

到了泰康元年(280),西晋帝国吞并孙吴,统一全国后,司马炎废除了近百年的州牧制度,恢复州刺史,就是为了收回地方政府的军政大权。

但是,司马炎唯独对自己司马家族的人却毫无顾忌,仍然准许这些司马氏郡王坐镇地方,甚至拥有在朝廷的军政大权。

西晋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很纠结。

众所周知,他立的皇太子司马衷的智商低于常人,为此,司马炎一想到身后事便忧心忡忡,一度想废掉司马衷。

但是杨皇后以及和峤等大臣们坚持“嫡长子继承优先”的原则不肯让步,加上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很聪明,深受司马炎的喜爱。

最终司马炎还是放弃了废掉司马衷的想法,然而司马炎只看到了司马遹的聪慧,却忽视了司马衷妻子贾南风的狠毒。

西晋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司马炎驾崩后,司马衷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贾南风也成为皇后。

贾南风的权力私欲极重,丈夫的智商劣势正好被她利用于操纵朝政,于是很多诏书都是贾南风写好后,再让司马衷照抄一遍。

贾南风操控朝政后,着手破除的第一道障碍就是太后的父亲——太傅杨骏,因为司马炎逝世后,杨骏获得了辅佐司马衷的特权。

在永平元年(291年),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除掉杨骏一族,然后由汝南王司马亮担任太宰与太保卫瓘共掌朝政。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四子,司马玮则是司马炎之子,所以论辈分,司马亮是司马玮的祖辈;论资历倒是差不多,司马亮和司马玮分别督过豫州、荆州军事。

西晋八王之乱

眼前的这个结果让积极参与政变的司马玮非常不满,因为司马亮和卫瓘一直很瞧不起司马玮,野心勃勃的司马玮也不甘于人下。

六月,司马玮则向贾南风诬告司马亮和卫瓘两人“欲行伊霍之事(废立皇帝)”,于是贾南风再让傀儡皇帝司马衷下诏(当然是抄一遍),命令司马玮去废掉司马亮和卫瓘。

得到诏书的司马玮兴冲冲地带兵去杀死司马亮和卫瓘后,却没想到贾南风翻脸比翻书还快,居然宣称司马玮“矫诏行事”,于是司马玮也被送往刑场处死。

司马玮本年才21岁(虚岁),远不及司马亮的名望,贾南风也不想和这个莽撞小青年平分朝廷大权,所以司马玮被出卖了。

司马玮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束手就擒,被送往刑场后,他掏出怀中的司马衷亲笔诏书,哭着请监督行刑的尚书刘颂看,刘颂也只能流泪不敢看他。

西晋八王之乱

尝到权力滋味的贾南风又开始打起了太子司马遹的主意。

因为贾南风一直都没能给司马衷生儿子(女儿倒是生了三个),太子司马遹的生母是谢才人,所以贾南风对太子并没有什么好感。

这种微妙的矛盾在早些年还可以被搁置一边,随着司马遹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妻子,孩子之后,贾南风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了。

有一次,司马遹在东宫与贾谧(贾南风之侄)下围棋时发生争执,成都王司马颖见到后斥责贾谧无礼,贾谧忿忿不平,就去找贾南风告状,说司马遹上位后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贾家人。

这时候,贾南风也觉得必须要动手了。

于是贾南风把司马遹骗入宫中,命人用酒将其灌醉,并把事前准备好的大逆不道的文章草稿拿出来,哄骗神志不清的司马遹抄写。

贾南风拿到“证据”后,便急匆匆召集群臣,宣布下诏废司马遹为庶人,软禁在许昌宫中。

次年(300)三月,贾南风一不做二不休,又派黄门孙虑带着毒药去许昌见司马遹,司马遹不肯服毒自尽,逃到厕所里,被孙虑追上后,用药杵活活打死,年仅23岁。

就在在司马遹被害前后,另外一位野心家——赵王司马伦粉墨登场。

司马伦时任车骑将军、太子太傅,靠着给贾南风溜须拍马的机会才获得信任,可见他非常善于伪装自己。

在司马遹被害前后时间,司马伦就已经暗中联合了梁王司马肜,齐王司马冏等人密谋废掉贾南风。

四月,司马伦矫诏带兵进入皇宫,宫内的华林令骆休担任内应,把傀儡皇帝司马衷控制在手中,再逼迫尚书台下诏废后。

贾南风当时在后宫,见到带兵前来抓捕自己的司马冏后大惊失色,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诏书都应该是我写的,你哪来的诏书?”

贾南风的质问也无济于事,毕竟司马冏等人手里有兵,何况皇帝、尚书都不在身边,贾南风也只能束手就擒。

最后,司马伦请贾南风喝下金屑酒,一命呜呼。

野心家司马伦取得政变胜利后,给自己加上大都督、相国,督中外诸军事等各种头衔,特权,成为辅佐傀儡皇帝司马衷的权臣。

永宁元年正月(301),司马伦觉得还是不过瘾,干脆带兵进宫,把司马衷赶下台,自己宣布登基称帝了。

司马伦的行为引来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人的不满,三月,三人联合地方多位藩王、官员举义兵反抗司马伦。

四月,义军击败司马伦,攻入洛阳,重新把司马衷扶回帝位,司马伦被诛。

长沙王司马乂是司马玮的同母兄弟,也颇有野心。

之前司马玮被诛后,司马乂被贬为常山王,等到司马冏等人举义兵之时,他也参与其中,因为有功,这才恢复长沙王的爵位。

司马乂自知没有名望,于是就去撺掇排行第二的司马颖去消灭司马冏,两人便约定,司马颖在外,司马乂在内,同时起兵讨伐司马冏。

实际上,司马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希望司马乂在洛阳战死,这样自己就有讨伐司马冏的借口。

永宁二年(302),两人如期发动政变,司马乂带兵入宫,连战三日,终于成功杀死司马冏。随后司马乂担任太尉,成为权臣。

这下好了,本来对司马乂不抱胜利希望的司马颖尴尬了,他见自己当不了权臣,便不肯承认司马乂的地位,于是又去联合司马颙一同讨伐司马乂。

太安二年(303),司马颙的大将张方,与司马乂连战三月,双方伤亡惨重,又因为缺粮的缘故,张方一度准备撤回长安。

然而时任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在此时发动政变,将司马乂俘虏,送到金墉城软禁起来。

西晋八王之乱

司马乂的部下又计划去拯救故主,张方得知,便带兵进城,将司马乂处死(年仅28岁)。据说司马乂临刑前——

“冤痛之声达于左右,三军莫不为之垂涕”。

太安三年(304),司马颖从邺城抵达洛阳,担任丞相,辅佐皇帝,然而他考虑自己在洛阳根基不稳,于是又返回邺城设置小朝廷,试图效仿曹操来远程运作朝廷。

司马颖一度真以为自己可比曹操了。甚至司马颖的盟友司马颙上书朝廷,表奏废掉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担任皇太弟。这意思是:一旦皇帝司马衷驾崩,司马颖就继承大统。

随后,司马颙也爬上了太宰的位置。

问题是:在东汉末年,曹操能够远程掌控汉廷,也是因为他在许都汉廷内外安插了自己人。而司马颖的盟友司马颙是在长安,而在洛阳只有个司马越。

而且司马越对司马颖心怀不服。正因为司马越除掉了司马乂,才让司马颖有机会成为权臣,而如今司马颖“僭侈日甚,有无君之心”,身处洛阳朝廷的司马越便组织其他藩王、官员筹备兵马讨伐司马颖。永兴元年(304年),司马越以大都督的身份,挟持皇帝司马衷,“御驾亲征”,剑指邺城。

结果,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司马越被司马颖打得大败,皇帝司马衷被迫进入邺城,落入司马颖手里,司马越则逃回封地徐州东海国避难。

取胜的司马颖试图招安司马越,许诺封以高官厚禄来达成和解,可能司马氏子嗣对“政治承诺”有着天然的敏感,司马越坚决不肯接受。

最终双方以战争的方式来决定胜利者。在这期间,双方都联合异族军队参战,让匈奴,鲜卑人有了窥觊中原的机会。

西晋八王之乱

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这十六年来的战乱对整个西晋帝国社会各阶层造成莫大的破坏。后续又引发了“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使原本统一的中国再一次走向分裂。

司马越这个所谓的“八王之乱”最终胜利者,也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作为,他掌权后第二年,皇帝司马衷突然身故,民间传言是司马越毒杀的,然后是晋怀帝司马炽继位。

司马炽不是痴人,他上台后就开始想收回司马越的特权,于是双方又展开战争。

就在君臣互争之时,刘渊已经称帝于并州,派出大将石勒横扫冀州。永嘉五年(311),刘曜、王弥、石勒攻入洛阳,司马炽逃亡长安的途中被杀,这就是“永嘉之乱”。

至此西晋帝国苟延残喘,日薄西山。

在《晋书·列传第二十九》中,记载了在齐王司马冏覆灭之前,其下属官员孙惠写奏章对其劝谏: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良史书过,后嗣何观!

终于,八王毁灭了自己,也把西晋帝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翻开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