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應該在名校“做鳳尾”,還是在普通學校“當雞頭”?

競逐名校,並非中國教育制度下的特有產物,它活躍在世界上每一寸充滿競爭的土壤。哈佛、牛津、劍橋……一系列國際頂級名校,多少人為它傾盡一切,血淚交加,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換來了想要的未來。


許多家長認為削尖了頭也要鑽進名校,但是很多學生去了名校以後並不適應,從普通學校進入名校,有一些同學要接受心理輔導,甚至有嚴重抑鬱。他們原本成績都是名列前茅,但是擠進名校後比之前更努力成績卻不盡人意。一群學生中,不可能每一個都第一名,總有最後一名——無論多努力還是要苦苦掙扎,的確很讓人氣餒。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可以在名校當明星學生,自然是最好的事情。但是如果要選當“雞頭”還是“鳳尾”,即在名校包尾,還是在二流學校名列前茅時,應該怎麼選呢?在名校裡平庸,還是在普通學校裡發光,你會作何選擇?


話題解讀


不要聽身邊人對這問題的評價,他們大多數只是根據自己想當然來評論。必須正視的事實是:第一名,只有一個;即便是尖子生中,也總會有最後一名——無論多努力還是要苦苦掙扎,這的確很讓人氣憤。

對於金字塔處於中等的孩子來說

名牌大學不如普通大學

著名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他著作David & Goliath裡,就討論了哈佛經濟學博士畢業6年後的成就。哈佛經濟學院是美國經濟學博士中最難考進的,畢業生當然也最優秀,這不讓人意外。但是讓人驚訝的是,除了前30%以外,其他大部分畢業生竟然不如排名低於30的學校的前5%博士生。


能夠從哈佛畢業的博士,當初都可以進任何一所美國大學,更不用說排名30以後的大學。但是,當初那麼優秀的學生中,竟然有70%最後不如普通學校畢業的優秀人才。也就是說,從長遠的發展來看,與其在名校裡當中等分子,不如到普通學校裡當個頂尖學生。

名校裡的中等學生

“好像我什麼都不拔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


主要原因是,名校的氛圍,不利於大部分中等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學業自我概念是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技巧的自我判斷和認知。日常學習中,學生會把自己和身邊的人做比較,確定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高低,也會比較自己在不同學科中的成績,從而得出自己在哪一方面更好。這種自我概念能夠非常直接地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當然,“自我概念”在某些因素下,也會有積極的反應。如排名高的學生,在老師心目中有很好的形象,獲得偏愛,因而積極有信心;或者遇上民主一點的老師及朋友同學之間的讚賞,也會帶來學生自我概念的提高;最難得的是學生個人心理的積極性,部分學生因為自己是通過了非常嚴格的選拔,才最終進入高水平的名校,從而認為,這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所以變得更有自信心,自我概念升高。這些俗稱“同化效應”,這也是很多人選擇去名校時非常看重的一點。

頂級名校僧多粥少

優秀學生也會被迫妥協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處加州硅谷,是以計算機出名的學校,加上計算機工程師在加州工作,薪水都很不錯,所以很多學生都想選計算機工程。但是,因為伯克利分校集中了很多非常優秀而又想讀工程的學生,結果,很多出色的學生被淘汰了,被迫去選其他學科。有一些不甘心的就轉校去差一點的學校繼續讀計算機。

畢業時,這些不是名校畢業的計算機工程師,遠遠比被迫選了不喜歡學科的學生要開心得多,就業也好得多。事實上,在美國,只要是工科、理科、醫科生都比別的學科好。所以挑你自己想讀的學科,遠比挑自己想讀的學校重要。

擇校不如擇師

教學熱誠比名氣文憑更重要

既然名校對普通學生好處不大,而且許多壞處也得到了科學印證,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呢?


這是因為,很多人覺得“名校培養了人才呀”。出色人才多見於名校,不是學校本身有多好,而是進校的學生本來就很優秀,所以名校畢業生出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這些人,尤其是中游學生,去別的學校應該會更出色。


那麼,名校的附加值呢?我個人感覺,也並不高。很多人認為,在名校就讀,就有更多機會,這沒有錯,但前提是你的孩子是名校中的明星,或者位於頂級學生之列。如果不是這樣,讓孩子在普通學校當明星,他們將獲得的機會,絕對比在名校當寂寂無聞的普通學生要多很多。


還有人認為,名校的老師學歷高、教學好,所以學生會出色。其實,教學好壞和老師的文憑相關度非常低,是否用心、是否投入,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