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的眾叛親離,當年的奴才太監竟趾高氣揚與崇禎談條件!

崇禎死前發出感慨,說自己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崇禎總體來講非常聰明,也非常敬業、勤儉,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認為的確崇禎不該是亡國之君的原因。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更多的是認為是大勢不好,經過魏忠賢一番折騰後,大明本已進入老年期垂垂老矣,再加上天災(連年大旱)人禍(農民起義),崇禎只是無法阻止大明的衰亡趨勢。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被崇禎的表象所迷惑了,許多次扶大廈於將傾的機會擺在崇禎眼前,他卻沒有珍惜,而是昏著頻出。這種任性就像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一樣,崇禎的任性或無奈也比比皆是。本期開始,我們一起看下崇禎到底是如何把大明玩沒的。

亡國之君的眾叛親離,當年的奴才太監竟趾高氣揚與崇禎談條件!


這一期我們主講崇禎亡國的一大重要原因:濫用太監

崇禎是一個多疑而敏感的人,基本上不信任身邊的任何一個臣子和百姓。體現在用人上,就會成為用而不專,任而不信。為了提防身邊的人,獲得安全感,則只能大肆任用心腹太監。而太監亂政,明顯弊大於利,王振/劉瑾/魏忠賢都是前車之鑑。而多疑的崇禎,明知太監有隱患,卻敵不過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崇禎在有人向他推薦文武大才時,他曾當著心腹太監王之心的面,用手指蘸著茶水寫下了“文臣個個可殺”的字樣。可見,他對群臣的失望透頂,以及對太監的信任之極。

比如,崇禎六年,不可兒戲的戰場上來了幾個大太監,名義是監軍,來監視曹文詔及左良玉等人。這些人手持尚方寶劍,不懂軍事卻神氣活現。凌駕於久經沙場的總兵之上,指手畫腳不說,動不動還以向皇帝上摺子要挾,總兵們苦不堪言。

易主後的大清曾這樣感慨:明亡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宦者。最後抵擋李自成的京城保衛戰時,帶頭投降李自成的就是擔任監軍的大太監曹化淳及杜勳等人。也就是在生死存亡的最後,崇禎依然認為可以信任的只有太監。

諷刺的是,杜勳不但投誠,後來還擔任大使代表李自成與崇禎談條件,當杜勳代表李自成說出要割讓西北一帶並分國而王時,這趾高氣昂的模樣與當時跪地的奴才樣形成極大的反差。真不知崇禎當時啥樣的心情。

崇禎當年是清算掉魏忠賢一黨才把持朝政的,他深知閹黨的濫權對國家的危害,初期崇禎皇帝也曾發佈撤銷邊鎮太監監軍,然而,很快崇禎卻出爾反爾,又派眾多太監去監軍,賦以太監軍權。

亡國之君的眾叛親離,當年的奴才太監竟趾高氣揚與崇禎談條件!

是崇禎出爾反爾的本性如此?還是體制問題?為何大明朝諸多皇帝都愛任用太監?

說到底還是皇帝與文武百官的關係問題,我們之前提過,明朝的皇帝和臣子之間總有拔河的意思,兩個力量像是拉鋸戰。萬曆當年不愛上朝很大一部原因是在爭國本的事件中自己拗不過文官集團,自此心灰意冷。也就是說,臣子按照規則來,即使你是皇帝也不能任意胡為。

所以,唯一能夠不會違抗自己的就只有太監,所以魏忠賢之後,崇禎依然離不開太監,皇帝換了,太監跟著換就是了。

而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禎,自然更是隻信任太監,導致太監專權,而這些看似聽話的奴才,卻如牆頭草般輕易背叛。誤國不說,最終崇禎也是眾叛親離孤家寡人。還好,崇禎死時有個忠心耿耿的太監王承恩,否則那才真是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