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他們是追蹤病毒的“偵察兵”
全市疾控系統出動2萬多人次流調防控力量堅守一線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流調”)至關重要,通過調查弄清感染來源,再將相關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方可阻斷病毒傳播、控制疫情。早一分鐘發現、早一分鐘隔離,就早一分鐘掌握防控工作的主動權,可以讓更多人免於受感染的威脅。
截至4月9日,全市疾控系統累計出動流調防控力量21346人次,完成流行病學調查報告389份。
不厭其煩地詢問,連吃飯都在思考流調路徑
“您14天裡,每一天、每個小時都去過哪裡?都做了什麼?您接觸過什麼人?當時的情景如何?您記得嗎?”這不是刑偵影視劇中的情景,而是青島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疫情防控組流調處置專班負責人梁紀偉每天不知道要重複多少遍的詢問。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工作就是對確診及疑似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作為在防疫一線離病毒最近的“偵察兵”“獵毒者”,梁紀偉和同事們全力守衛著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防線。
“1月24日,指揮部成立後,下設很多小組,我所在的疫情防控組下設疫情管理、流調處置、密接管理、綜合信息四個專班。”梁紀偉所在的流調處置專班,就是要第一時間接觸病例,追蹤到其密切接觸者。
梁紀偉說,追蹤密切接觸者的生活軌跡,就是與時間和病毒賽跑。一旦病例確診,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必須立即啟動。所以不論何時,接到電話就是命令。“有時候面臨感染來源不是很明確的情況,確診病例也不一定是感染來源,有可能患者家屬才是。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往往不能當天就查清楚,需要兩三天時間不間斷地調查,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連吃飯都在思考,一直追蹤到傳染源才能放下心來。”
追問,是每個流調人員的基本功:什麼時候感覺不舒服?有什麼具體症狀?去過哪些地方?接觸過哪些人?與其相關的密切接觸者不能漏掉一人,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但被訪對象的回答經常出現“好像”“大概”“可能”等詞,有些則直接說“不記得了”。
“其實,讓患者和家屬詳細回憶發病前14天來的生活軌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能一次次耐心地做工作,幫助確認。”在收集到第一手信息之後,梁紀偉和同事們的工作並沒有結束:“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形成報告,經專家研判後,再開展關於密切接觸者的相關工作。”
對於流調員來說,需要的是冷靜、專業、敏銳。他們和患者近距離接觸,工作量大、危險性高,卻始終衝在疫情防控最前面,所以,網友稱他們是“疫線”的“尖刀連”“偵察兵”,是戰“疫”中的福爾摩斯,是奔忙在抗疫一線的幕後戰士。
爭分奪秒尋找密切接觸者,即使回家,也只敢站在門口
楊峰(中)在工作中。
流調處置專班的任務是第一時間發現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而密接管理專班的任務則是把這些密切接觸者一一找到。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調查與管理指南(第六版)》的規定,密切接觸者是指從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症狀出現前2天開始,或無症狀感染者標本採樣前2天開始,未採取有效防護與其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為找到密切接觸者,密接管理專班負責人楊峰和同事們也想到了很多辦法,比方說區市聯動分級排査、部門配合分類排查等模式。“很多人以為,找到密切接觸者打個打電話不就行了。這看上去好像沒什麼難度,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簡單。除了個別的人不配合之外,工作中還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比方說,沒有密切接觸者的電話地址,只有身份證信息,甚至有的只有監控畫面,這都需要我們找到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爭分奪秒地把密切接觸者找到。”楊峰說,有時為了追蹤一個人,需要加班加點工作。此外,外地協查的函,只要發過來,不論白天黑夜,他們就要立刻開展追蹤。
兩個多月來,全市疾控系統很多工作人員專心“獵毒”,吃住在單位。“一週頂多回家一次,拿點換洗衣服。”梁紀偉說,就算可以回家,也只是站在門口,不進家門。“畢竟是剛從現場回來,雖然做好了防護,還是要有警惕性,家人把衣服提前準備好,我到了家門口後再遞給我。”梁紀偉說,他也只能站在門口看看家人,“我愛人是兒科醫生,她挺理解我的。女兒上初一,她比較擔心我,看見我就想跑出來,我就趕緊跟她說‘別出來別出來’。”
楊峰說,青島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接下來的時間,防控疫情將嚴格按照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要求進行,不管面對多少困難,在全市疾控防疫隊伍和全市醫護人員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島城市民團結一心,必將共克時艱,取得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
(記者 趙波)
閱讀更多 青島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