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疫情在家辦公這幾天,我的工作都改為電話溝通了。

但有時候吧,跟同事打著打著電話就會自然地歪樓,比如:

“對,我的意見就是……..喂喂,你快點從凳子上下來,不要去夠杯子(聽見玻璃碎的聲音)我就跟你說不要去,就是不聽……”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一頓嘰嘰喳喳的吵鬧之後,同事才突然意識到我的存在:

“對不起啊,在家辦公太難了,這個小祖宗一天哭二十次,不讓幹啥就要幹,讓他去幹啥就偏不去,天天吼到嗓子啞……”此處省略100字。

我只能安慰她:“小孩子都一樣啦,正是調皮的時候啦~”

看我安慰得多敷衍,開玩笑,畢竟正事還沒聊呢。

不過,同事並沒打算放棄這個話題,看來經過這一個月的在家辦公,同事的母女關係已經到了破碎的邊緣,她還繼續吐槽:

“太難了,4歲的孩子簡直要了命,情緒一上來六親不認,一言不合就哭,哭起來根本勸不住,歇斯底里,而且哭完也不行,有一次她哭了一個小時,嗓子都哭啞了還不停,讓爸爸直接給踹進了小黑屋,還有,讓她刷牙必須得看動畫片,不給看就撒潑打滾,看動畫片也不讓關,關了就哭……”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不知不覺,我倆就開啟育兒模式,至於工作上要聊什麼事情,我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同事吐槽的同時,也好奇地問我:“你們家娃也這樣嗎?”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雖然可可和她家妞相差不到一歲,但在我這裡確實很少出現不講道理,撒潑打滾的情況。

同事說:“你看,你命多好,生了一個乖巧的女兒,我們怎麼這麼命苦!”

如果可可爸聽到有人誇他女兒乖巧,一定會失聲痛哭,在他眼裡,可可就是個小魔鬼,完全不聽他的指揮。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這就奇怪了,同一個娃,在父母眼裡怎麼會反差這麼大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在我看過了科恩的《遊戲力》這本書之後才懂的。

咋還跟遊戲扯上關係了呢?表急,咱們慢慢聊。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遊戲力。

書上說:遊戲力就是用遊戲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快樂中,更加願意去配合家長的訴求。

有些人覺得:切,還不是讓孩子聽話的方法嗎~

先彆著急下定論,科恩用這個方法最終的目的不讓孩子變聽話,而是讓我們搭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來,舉個例子:

生活中有很多習慣,孩子都不願意配合,比如刷牙,我這個同事的做法是拿動畫片作為刷牙的獎勵,雖然達到了刷牙的目的,但刷牙從自身需要變成了外部的動機,可以想見,如果不看動畫片,孩子肯定會鬧情緒。

再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你總不能拿錢撐開孩子的眼皮說:來,你只要起床,眼前的這10塊錢就是你的咯!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咦,好像這個辦法也不錯,就是有點費錢,把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又變成了外部動機。

關於刷牙,我可以小驕傲地說,可可完全配合,而且每天還很期待。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其實很簡單啦,我把刷牙分解成了兩個動作,一個是去衛生間的過程,一個是刷牙的過程。

去衛生間的時候我會講一個林明子的《我愛洗澡》的故事,故事裡面有兩個企鵝兄弟,誰先到達目的地誰就是哥哥,可可為了能當我的哥哥總是第一個站到洗漱池前(那必須是我讓著她的)。

刷牙的時候再講一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的故事,或者自編一個小螞蟻找牙縫裡餅乾的故事,邊刷邊假裝小螞蟻在牙縫裡鑽來鑽去,哇塞,刷牙的時候簡直不要太配合啊。

沒有不喜歡聽故事的孩子,把故事融入到生活裡,那麼生活對孩子就是一本大大的故事,這麼有趣,有什麼理由說不呢?

那時候我還都不知道這些都是遊戲的力量,但看完《遊戲力》這本書,又找了找相關的資料,更加肯定了這種神奇的力量。


那教會孩子用語言表達不是更直接嗎?

其實我們成人說的語言是一種有邏輯的表達,需要有足夠的內省、經驗、閱歷和訓練。

而孩子還沒有完全掌握這種表達方式,他們不能像我們那樣熟練的運用語言,更不善於自我覺察。

但在遊戲中,孩子就能放下戒備心,可以幫助小傢伙們釋放情緒和焦慮,玩著玩著就完成了我們設下的小任務。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在兒童的心理治療中,也經常用遊戲來與孩子做溝通和治療,其效果要比給孩子講大道理要好太多。

遊戲是成人與孩子溝通的橋樑,也是一種孩子獨特的表達方式。

對於有些大人來說,可能早就忘了怎麼玩遊戲了,不過科恩為我們總結出了遊戲的形式,long共分為五類:


角色扮演和置換、幻想遊戲、打鬧遊戲、特殊時光和傾聽夥伴。

角色扮演相信大家都熟悉:你是媽媽,我是孩子,你來教我怎樣疊被子。

幻想遊戲也簡單,比如這位媽媽分享過這樣一個起床的幻想遊戲:

早上,孩子賴床不肯起,媽媽就拿出來準備好的兩個小玩偶,第一個玩偶說:看,他一定是不會自己穿衣服才賴床的。

第二個玩偶說:不,他會穿衣服。

第一個說:我敢打賭,他一定是害怕我們知道他不會穿衣服,才一直趟在被窩裡的。

第二個又說:不不不,XX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他肯定會的。

……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孩子再也躺不住了,笑著從床上爬了起來,很快穿好了衣服站在媽媽面前說:“看,我是會穿衣服的吧?”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打鬧遊戲最讓父母頭疼,但孩子們卻最喜歡。

沒錯,就是那種突突來突突去的槍戰類遊戲或者枕頭遊戲,這類遊戲能給精力旺盛的孩子們放電,但卻容易引起外傷,所以玩這種遊戲的時候需要父母把握好度,不然會真的引起家庭戰爭。

特殊時光和傾聽其實不是一種遊戲,而是特指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遊戲的特殊時刻,只需要陪伴和跟隨,不指導不批評,靜下心來聽一聽孩子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我的對特殊時光的理解就是把自己當作孩子,與孩子一起沉浸在遊戲世界中。

關於怎麼做遊戲,我認為沒必要硬搬硬套,有些遊戲適合我的孩子,並不一定適合別的,為人父母還是要在跟孩子的互動中開動腦筋,摸索前進。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總覺得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都是日常行為習慣,這些都需要做“遊戲”來哄,會不會太過嬌慣?

而且遊戲並沒有教孩子懂道理啊,也沒有給孩子立規矩,甚至,還鼓勵孩子討價還價,這樣未免太慣著孩子了。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其實並不會,相反,孩子在遊戲裡面更容易理解規則。

比如,一個孩子和父母玩交通規則的遊戲,當紅燈亮起來的時候,小兔子不顧交通規則過馬路,小熊開車撞翻了小兔子,小兔子受了傷被送去了醫院吃藥打針,還不能回家,好難過啊~

在這一系列的演繹之後,恐怕誰都沒有孩子的交規意識強了。

與大人不同,孩子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更感性,更直觀:


大人喜歡只用嘴說,而孩子會更多地用眼神、表情、以及全部身體來唱來跳;

大人習慣用頭腦去分析過去和推理將來,而孩子會更多地用心來感受現在;

大人眼裡的世界充滿了已知的答案,而孩子眼裡的世界卻意味著無數新奇的可能。

對於我而言,與其說“遊戲”是一種方法,不如說遊戲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遊戲裡,我們與孩子都是平等的, 孩子能感受到足夠的話語權,獲得力量感。

孩子在生活中是被教育者,而在遊戲裡則是主導者。

而且,就破壞規則而言,大人才更有恃無恐吧~

今天說陪孩子讀繪本,轉頭就抱著手機刷視頻;給孩子立規矩每天都要背誦單詞,自己看書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

很贊同白巖松說觀點:

父母的行為才是孩子眼中最好的教育

關於跟同事的那場討論,我也很坦誠地說了可可並不是很聽話的孩子,也聊了聊我和可可爸之間的分歧。

同事沉思了半天說:“我還沒有試過用這種方式跟她溝通,我覺得可以嘗試一下。”

據後來同事的反饋,她連連讚歎這種方式簡直太神奇了,差點拜我為師,搞得我都有點膨脹了。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玩笑歸玩笑,關於遊戲力的使用我可不敢稱師,得得媽才是遊戲力使用的高手!!

我每年都帶娃去參加得得的生日party,每次都是全場十幾個小朋友緊緊地圍繞在得得媽身邊轉圈圈,搞得我們這些老父親老母親都嫉妒了。

我已經動員了得得媽拿出乾貨來分享,得得媽也很努力的埋頭寫文,大家就和我一起期待吧~~

教育孩子全靠吼?遊戲力讓“母慈子孝”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