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信息+”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醫學+”“信息+”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冠狀病毒重組蛋白疫苗研發團隊正在進行疫苗研製實驗。光明圖片

【戰疫一線大家談】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四川大學迅速反應、廣泛動員、積極行動,充分聚合文理工醫多學科力量,發揮華西醫學科研優勢,以學科交叉、醫工融合為抓手,以產學研結合為路徑,啟動了多批次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應急攻關科研項目。迄今,我校已承擔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共56項,涉及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流行病學、檢驗檢測、臨床防護、病毒病原學、社區管理、心理干預、決策諮詢等多學科領域。我校先後派出五批援鄂醫療隊共計222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武漢,3月11日派出醫療專家赴意大利援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3月12日向格魯吉亞捐贈恆溫擴增核酸分析儀和檢測試劑盒,為抗擊疫情積極貢獻力量。

在臨床救治及疫苗研發方面,我校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聯合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進行協同攻關,研發的新冠病毒重組蛋白疫苗已開展動物實驗。我校華西醫院在全國首創、國際首次研發出的“5G+遠程CT掃描操作系統”,標誌著遠程醫療由傳統的“會診”模式逐漸過渡到“實操”模式。運用該技術,華西醫院李真林教授團隊已為四川甘孜州人民醫院、湖北黃岡黃州總院方艙醫院以及重慶三峽醫院等遠程診療新冠肺炎病例100餘例。華西醫院還與相關科技企業基於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聯合研發出“肺部多病變AI篩查系統”,迅速、高效地對患者胸部CT影像做出分析,實現秒級篩查新冠肺炎,並對新冠肺炎患者不同時期的胸部CT特徵做出定量分析和對比,幫助醫生進行疾病進展預測。

在檢測技術及產品方面,我校華西醫院應斌武教授、柯博文教授和耿佳教授攻關團隊,聯合相關科技企業共同研發了基於免疫膠體金層析技術的“新型冠狀病毒IgG/IgM抗體聯合檢測試劑”。該試劑盒無需對樣本進行特殊處理,無須儀器,使用1滴血清/血漿可在10分鐘內完成全部檢測。該產品已獲國家藥監局應急醫療器械審批批准和歐盟CE認證,取得了進入歐盟市場的資質。該試劑盒實現每日量產超過20萬人份,能將投放到全球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時,在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李蘭娟院士指導下,華西醫院還聯合清華大學和相關企業共同研發了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呼吸道病毒(6種)核酸檢測試劑盒(恆溫擴增芯片法)”,1.5小時內便可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常見病毒,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第2批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醫療器械審批批准。目前已經實現每日量產超過20萬人份,應用到了國內和國際抗疫一線。我校張林教授、吳剛教授團隊成功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生物監測與智能篩查系統”。該系統可為疾控監管機構提供疫情排查和疫情監控預警的公共衛生管理平臺,可實現自我檢測、檢測結果自動上傳、自動識別疑似病人、疑似病人自我定位、疑似病人持續追蹤等功能,利於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早隔離,最大限度地降低醫療救治成本和社會經濟損失。

我校科研團隊與四川川大智勝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了“防疫精準管控”系統。該系統搭載“三維人臉識別”技術,以立體建模的方式進行動態分析,不僅能識別出面部戴口罩人員,還能同步採集被識別對象的人臉體溫數據,可以根據複雜需求設定管理控制權限,有效減少人員聚集和接觸。目前該項技術已在多個單位投入一線防控應用,解決了登記出入信息效率低、指紋打卡觸摸多、戴著口罩無法識別身份、近距離測溫接觸風險大等方面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及醫療救治是一次對中國醫學領域科研攻關工作的全面檢驗,科技抗疫的實踐證明,要想大力推動我國醫學領域的科研攻關,必須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尤其醫工結合,必須注重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的並重,必須注重預防醫學和中醫藥科研及技術儲備水平的提升。同時,要加強培養更多潛心在醫學領域做真科研、真學術、真貢獻的年輕科學家,著力推進醫學領域“從0到1”基礎研究,不斷完善醫學領域科研評價體系,讓醫學領域科研人員真正迴歸醫學科研本質。

為大力推進醫工融合發展,著力提升醫學科研水平,我校已啟動了醫工融合“一平臺三中心”建設,即著力建設“5G醫學轉化服務平臺”和“醫學+信息”“醫學+製造”以及“醫學+材料”三個交叉研究中心。下一步,我校將不斷探索完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的激勵機制,繼續發揮多學科優勢和交叉創新團隊優勢,通過實施“醫學+”“信息+”雙引擎交叉行動計劃,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提升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貢獻川大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言榮,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顏維琦、李曉東、周世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