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每個人的必修課

你好呀,我是得一。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不知道你有沒有以下對醫學的疑問——

宮頸糜爛是病嗎?有的人身體明明好好的,怎麼體檢就癌症晚期了?是不是身體不難受就是健康?避孕藥對身體有沒有害?

這些疑問導致我們迫切需要一定的醫學知識儲備。畢竟,醫生能救的人有限。如果每個人都能對醫學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掌握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那在疾病面前也就不會顯得那麼無助。這也是這本書成形的初衷。

本書作者薄世寧,他是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也是2003年的北京大學“抗擊非典勇士”,在急救醫學方面經驗極為豐富專業。

這本書的內容脫胎於他在得到APP上開的課程,《薄世寧醫學通識50講》。到目前為止,這個專欄已經有接近九萬人訂閱,可以說是一次巨大的醫學認知水平的提升。

這本書總共有七章,可以分為兩大塊。前面六章可以看做對醫學的重新理解和知識補充,最後一章,講的是醫生的方法論和各個階段的醫患關係。

由於篇幅有限,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兩個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裡的醫學智慧。

在最後一章中提到了醫生的一個方法論——少即是多。少即是多包含了三條原則,本文主要介紹前兩條。

一、尋找槓桿解

槓桿解的意思是,挖掘所有問題背後的一個關鍵節點,通過最小的干預獲得最大收益。

書中提到,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有20.6%的檢查和治療都並非必需。在能解決問題的最少檢查和最少藥物的基礎上,每增加一種藥物或者檢查,不但不會帶來收益,反而會因為副作用而給病人帶來損害。

因此,能夠實行少即是多原則,醫生才能成長;同樣的,對病人來說,能夠明白少即是多才是一個理性的病人。

在醫學上,面面俱到地給每個症狀都開出相對應的藥,這叫症狀解。然而通常這種簡單的藥物疊加只能緩解症狀,如果能夠發現問題背後所有的節點,就等於找到槓桿解了。

比如說,對於很多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如果醫生在已經實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能夠加以解釋和開導,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那麼,規律作息+運動+控制飲食+吃藥就是槓桿解。因為這些病人的症狀,排除遺傳原因之外,大多是多年的不良作息飲食習慣造成的,

那怎麼運用到生活裡呢?比如說,你想學英語,又想增長見識,那你就可以直接去閱讀英文書籍,而不必把英語學習和增長見識分開;

再比如,你同時想發展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你就可以去學習演講,因為演講就是對思考、寫作、表達能力的綜合運用。

二、最小解決方案

第二條原則是,在效益相同的情況下,選擇代價最小的解決方案。

這條原則基於人類的一個天性——我們不僅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我們也追求損失最小化。

它給我們生活的指導意義是,當你確定了目標和多條可以到達的路線後,通過比較,選擇那條最不費力的。

舉個例子,你想要學好一個技能,有兩種選擇。一、付費跟一個大咖學習兩年;二、從頭開始,把市面上所有關於這個技能的書和課程全都買來通學一遍。

這二者的最終效益可能是一樣的,但你可以明顯看出二者的時間投入差距非常大,聰明的人,選擇第一條路。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體驗是,一個好的翻譯真的很偉大。我說的翻譯不只是指語言翻譯,而是各行各業的專家兼翻譯家。

他們是自己領域裡的佼佼者。同時,他們還能用通俗的語言把這些高深的理論,整理成有用的知識給想了解的人看。感謝這些翻譯家,讓我們得以毫不費力地領略一個高深領域的美妙,同時,還能跨界把他們的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裡。

除了醫生方法論之外,這本書還澄清了很多醫學誤解,深度解讀了醫患關係。如果你也想要提升自己的醫學認知水平,做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守護神,這本書推薦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