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一役,前秦為何土崩瓦解,並且最終走向覆滅?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想必對淝水之戰一定是耳熟能詳的。然而一直以來,大家對於淝水之戰的認知,多數還停留在“這只是一場戰役”的這麼一個淺顯的層面上。然而實際上,淝水之戰絕對不簡簡單單是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在淝水沿岸所爆發的一場大戰,而應該把它視為一個長時段的戰爭過程。也就是說,淝水之戰乃是前秦和東晉之間的長期征戰,發生在淝水的那次戰鬥,只是整個秦晉戰爭進程的最後一環,是整個淝水之戰的決定性戰役而已。

淝水之戰一役,前秦為何土崩瓦解,並且最終走向覆滅?

在洛澗之戰大捷之後,淝水的上空始終瀰漫著一絲戰爭的氣息。洛澗一戰的敗北,顯然讓苻堅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心理壓力。曾經誇口“投鞭斷江”的苻堅,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驕傲自滿的人了!有一天他和弟弟一起登上壽陽城頭,舉目望遠,但見八公山中晉軍戰旗飛揚、部伍整齊,不禁有些心虛,又見山上草木森然,一陣冷風吹過,恍若都是晉兵。於是,苻堅轉頭對苻融說道:“這也是勁兵啊,怎麼說他們人數很少呢?”於是“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應運而生。

淝水之戰一役,前秦為何土崩瓦解,並且最終走向覆滅?

淝水決戰在悄悄的逼近。當天早晨,謝石率部佯渡淝水,擺出一副攻擊壽陽的模樣,以分散秦軍的注意力。謝玄等人則率8000精兵,決定在河流對岸與敵方部隊展開破釜沉舟式的角逐。

當時的戰略位置,秦軍於西岸佈陣,晉軍則是紮營於東岸。謝玄潛信使向苻融發起挑戰:“你我利在速戰,但現在的架勢卻是擺明了要打持久戰。你們何不退軍一箭之地,讓我軍渡河一決雌雄?”秦軍多數將領表示欠妥,不予理睬。其實這個意見是正確的,孫子兵法中素有“不動如山”的說法,隨意性的後撤很容易造成軍心的動搖。

淝水之戰一役,前秦為何土崩瓦解,並且最終走向覆滅?

但是,秦軍的統帥苻堅、苻融卻鬼使神差地同意了晉軍的提議。苻堅的想法是等晉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就以騎兵衝鋒,從而一舉擊潰晉軍。從理論上來說,苻堅的打算也有兵法為依據。例如《孫子·行軍篇》裡就說過,當敵軍橫渡河水的時候,不要和他們在水裡作戰,而是等到他們渡到一半的時候再攻擊,這樣就能獲利。

淝水之戰一役,前秦為何土崩瓦解,並且最終走向覆滅?

但問題就出在,苻堅只知道照搬兵法,而沒有顧念自己的軍隊構成。當後退的命令一下達,前秦的兵士們爭先恐後地往回跑,眼見軍隊盲目無序地退卻,在前敵指揮的主帥苻融心說不好,立即加以阻止,但是沒有用,成千上萬的士兵根本就不聽指揮,而且很不幸,苻融的戰馬也被自己人絆倒了。跌落馬下的苻融,立刻就被衝上來的晉軍殺死。

淝水之戰一役,前秦為何土崩瓦解,並且最終走向覆滅?

就戰場實情來看,淝水之戰中秦軍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遠遠多於被晉軍殺死的人數。苻堅本人也在混戰中身中數箭,敗退到到長安後,之前的百萬雄獅之軍,頃刻間只剩下十萬之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