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溫病不發熱一例

前面幾篇文章介紹了溫病的最基礎知識,今天我們從一份門診病例,具體去看溫病怎麼治療,思路是什麼,拋磚引玉,奮戰在一線的中醫人士有幫助。

溼熱溫病不發熱一例


本例2月5日晨就診,2月6日晨隨訪,服藥後上述症狀已減去大半,2月7日晨隨訪,偶有咳嗽,痰少但黏,餘症狀已經不明顯。

患者女性,70歲,主訴乏力 全身肌肉痠痛不適,伴咽痛、咳嗽2月。

症狀:主訴乏力 全身肌肉痠痛不適,伴咽痛、間斷咳嗽,咯吐白色泡沫樣痰,怕冷,尤其是膝關節以下小腿部位,也就是中醫說的脛冷,熱了舒服,冷了咳嗽和肌肉痠痛都加重,時有汗出,夜間略有煩躁,大便乾結,小便正常,納差,噁心,口乾喝水不多,舌質紫暗以暗為主,苔白膩兼黃,左脈略大不數但能感覺到內有膨脹的熱感,右脈略浮。

第一:辯屬於是溫熱還是溼熱邪氣:

從乏力、肌肉痠痛、中焦納差、腹脹,說明邪是溼熱;因為溫熱病邪以發熱為主要症狀;

第二:辨新感溫病還是伏邪溫病:

2個月的病程,說明已經不是新感的了,因為這2個月已經吃了很多藥,所以按照伏邪溫病發病論治;

第三:伏邪一定會有新感誘發,所以進一步辨是否存在新感誘發伏邪:病人怕冷,熱了舒服,冷了咳嗽和肌肉痠痛都加重,而且病人就診時反覆強調,近2個月反覆感冒,體質特別差,說明陽虛的基礎上存在外感寒邪未散乾淨。

第四:選用辯證體系:

因為是溼熱伏邪,所以首選三焦辯證為主,以衛氣營血為輔助。

一、三焦辯證:

1.邪在上焦,溫邪上受,首犯太陰。肺主皮毛,肺氣宣發人體陽氣到體表也就是衛氣,去抵抗外邪,病人反覆受涼感冒,全身怕冷尤其小腿明顯,有一份惡寒便有一份表證,寒是陰邪,傷人先傷人下部,寒和溼趨於下,所以小腿部位最明顯;患者老年女性,素體陽虛加上2個月反覆感冒,說明存在陽虛和外感。三焦辯證的上焦肺衛症狀還存在。

2.邪在中焦的依據:乏力、胸悶、納差、噁心,大便幹,舌體大,邊有齒痕,說明脾氣虛,脾失運化,所以納差,脾不能升清,氣機失常,胸悶,溼邪盤踞,所以乏力明顯,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所以噁心,此處大便幹,說明脾失未下流到大腸,這點很關鍵,因為脾虛,溼氣下注,會大便溏瀉,說明中焦以脾虛溼盛,氣機不暢為主。

3.下焦症狀:肝腎症狀之存在一個夜間煩躁,所以只是溼熱輕度擾心神,咽乾,說明少陰相火不能封藏。

總結:邪在中上焦,治療以行氣化溼為主,解表為輔。

二、衛氣營血辯證:本病例衛和氣分同病,兼輕度入營:

衛分的依據:惡寒,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氣分的依據:中焦脾胃屬於氣分病變;

營分的證據:

1、心煩,夜間甚;熱入營則擾心神出現煩躁;

2.舌紫結合脈:提示熱在內鬱而不得外發;

3.咽乾是少陰的部位,說明牽涉到下焦的腎;

4.小便正常,說明熱還未移到三焦-小腸-膀胱這條線,熱還是在心和腎之間;

治則;

1.餘嘉言: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讀,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

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本例性質:外有表寒內有溼熱,溼>熱

溼熱溫病不發熱一例


選用藿樸夏苓湯加元參

藿香15 厚朴10 半夏10 茯苓10 杏仁10 草果5 生 薏苡仁60 竹葉5 通草5 滑石粉30 生甘草5 元參10

藿香解表,除在外之溼,因為表寒無發熱,所以不需要再加重解表的力量;

厚朴、半夏、茯苓,其實是二陳湯的變方,二陳湯治中焦胃中之痰,此三位以行氣化溼為主,重在行氣,氣行則溼化;

杏仁 解決水之上源肺的問題。苦溫之品,苦可燥,溫可散寒溼,解決已經在肺中聚集的津液不化的問題

草果 辛香雄列,溼包著熱,非這種猛藥不足衝破溼,衝破溼則熱可至外;

薏苡仁 60,中焦氣行之後,多餘的水溼從通過薏苡仁向下焦引,通過大便排出;

竹葉 通草 進一步解決心-小腸的問題,讓心火引到小腸,六一散,接力,打通小腸-膀胱這個通道,讓溼和熱從小便走;

考慮再三選擇元參的原因是因為 內在的熱在心這個部位,所以選擇元參甘寒清心-腎之間的通道,把相火引到腎中封藏起來。

明日更新一篇中醫關於發熱的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