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孩子能折騰,家長該如何為他們制定規則?

作為父母,你可能有這樣的困惑:說好了不隨便買小東西,可一進商場孩子就攥著零食、玩具不撒手;跟孩子說好了只玩半小時就回家,可是到時間後他還要鬧著再玩一會兒;定好了寫作業的時間,可孩子總要拖到很晚才哭著說作業還沒做……

3-6歲的孩子能折騰,家長該如何為他們制定規則?

家長們是不是有同感?

很多家長們常常反映,說孩子太難管了。具體瞭解之後,發現大多數都是因為一開始就沒有給孩子建立好規則意識。

3-6歲,是小孩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家裡走向學校,接觸了更多的外部環境,開始了最初最基本的社會化過程。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和孩子的規則建立不可分割,孩子之所以難以養成好的習慣,很可能是家長給他建立規則的方式方法有問題。

家長在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培養好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6點:

3-6歲的孩子能折騰,家長該如何為他們制定規則?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要怕他聽不懂

1歲半左右的孩子,當他開始說“不”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給他樹立規矩意識了。樹立規矩的時候,語氣誇張,表情豐富,把規矩說得簡單明瞭。

只要你語氣溫和快樂,就會讓孩子接觸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規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不要總是通過說“不”的方式來立規矩

一味說“不”,只能教會孩子也去說“不”。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發覺去探索,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正面強化那些對的部分。

例如,孩子該吃晚飯了卻吵著要吃餅乾,怎麼辦呢?這時,我們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一個是,現在先可以吃半塊餅乾,然後吃飯,但吃飯後沒有餅乾吃;一個是,現在先吃飯,吃完飯後,再可以吃兩三塊餅乾。

問孩子他要選擇哪個方案。藉此,家長就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想要吃零食這件事情上,轉移到了我們提供的兩個選擇上。

這樣,我們既巧妙地立了規則,又幫助孩子學會選擇和捨得。其他規矩的建立,也可以採用同樣的辦法,提出選擇,強化選擇,而不是一味約束和限制。

規矩要有一定的彈性

比如一樣東西,孩子小不能觸碰。但是大一些後,危險性不存在了,自然也可以調整這些規矩的尺度,沒必要一成不變。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樹立規矩意識的時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過得要等到……時候……”這樣的句型句式。這麼做其實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學會延遲等待。

規則的彈性還表現在和孩子共同討論規則的制定時,允許合理的通融,而不是強制強迫地讓她們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所以,孩子知道,自己的合理意見會被考慮。

正是這種清晰而又“有彈性”的規則,讓孩子們更好地遵守,更好地養成好習慣。

並不是規矩越多越好

樹立規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規矩。哪些是原則性的,是必須要樹立的,哪些規矩可立可不立?

因為規矩並不是越多越好,規矩太多的話,執行起來會很複雜,如果家長立了規矩又不能堅持,那麼規矩就會成為擺設成為空談。

給小孩一個預熱時間

很多父母問:“我的孩子這麼小怎麼就有拖延症啊,做事這麼磨磨蹭蹭啊?”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磨蹭蹭,是因為他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他想通過這種方式緩解自己內心的不安。所以,我們需要給小孩一個預熱的時間。

在孩子跟你說“不”之前,我們先給他一個解釋,如“爸爸知道,你可能這會兒不想吃。那你先玩幾分鐘,然後我們一會兒再吃。”給孩子幾分鐘的時間,讓他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他舒緩過來之後,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要一味地強迫他。

良好的情緒是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的前提條件

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情緒,往往會讓規矩建立事半功倍。

比如說讓孩子好好吃飯這件事情。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當孩子愁眉不展的時候,你還強迫他“把這口飯吃下去,不吃飯我就揍你”。孩子只會更不情願的去吃飯。慢慢地,他還會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吃飯。

而當你察覺,孩子越來越不好好吃飯了,身體日漸消瘦,而且他還開始挑食了……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更加束手無措。實際上,我們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為你沒有給他一個開心快樂的吃飯體驗,所以才會導致這樣。

除了以上6點,我們在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時候,還需要做到以身作則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對孩子的小毛病多一份寬容,這樣孩子的習慣養成會更順利一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