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和乾隆帝

在民间故事中,刘墉总是被描述成一个遇事化险为夷,乾隆帝对其又爱又恨,偏偏拿他没办法的形象。然而事实上,刘墉的仕途并不是十分顺畅,他屡次因事受罚,受到乾隆帝的呵斥。

刘墉和乾隆帝

乾隆二十一年(1756),刘墉担任安徽学政。他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他并赐诗,希望他学习其父的刚正之风,不辱门楣,有所建树。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墉任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刘墉任冀宁道台。次年,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贪污公款案发,刘墉虽然已经离任,但仍脱不了干系,以失察罪被发配到边疆军队效力赎罪长达一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刘墉回京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在一个叫做“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了两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刘统勋70寿辰,乾隆帝御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和乾隆帝

乾隆五十二年(1787),刘墉因泄露了他和乾隆帝关于两位大臣评价的对话,受到申斥,并失去了本应获得的大学士一职。同年八月,乾隆帝让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刘墉因没有按照礼仪行事被太常寺卿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刘墉兼理国子监时,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考生向监考官行贿之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处分。

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底至三月初,因连天阴雨,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没有入值。乾隆帝得知后大为恼火,严厉训斥了时任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措辞严厉,说他遇事不尽职,于国为不忠,于父为不孝。刘墉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刘墉出任会试主考官,办事失当,以至造成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因此被乾隆帝严行申饬。

刘墉和乾隆帝

嘉庆元年(1796),户部尚书董诰超过资历深厚的刘墉被破格增补为大学士。以嘉庆帝名义颁布的上谕中批评刘墉不肯用心办事,命令他自省悔过。嘉庆二年(1797),刘墉授体仁阁大学士,然而上谕仍然指责他办事不肯出力,行为懒散,而且说是因为实在无人,才将他擢升此任。虽然这两条上谕是以嘉庆帝的名义发出的,但因为朝政仍由太上皇乾隆帝掌控,所以代表的仍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确有令乾隆帝不满意的地方,一日,乾隆帝向他询问官员戴世仪是否可胜任知府一职,刘墉回答尚可,实际上戴世仪是个庸才。乾隆帝很恼火,认为他敷衍塞责,平日对人才选拔全无用心。刘墉为何在地方官任上雷厉风行,果敢勤勉,回到京城后反而遇事模棱两可、懒散松懈?

刘墉和乾隆帝

从刘墉后来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个因处境优越而懒惰之徒,其实,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只不过是他的为官之道。刘墉深知,皇帝是整个官场的主宰者,顺他者生,逆他者亡。乾隆帝又是个极为自负的人,曾有一个所谓“本朝无名臣”的理论,认为朝廷纲纪整肃,所以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只有圣主,所有大臣都是遵从圣主旨意办事的。晚年的乾隆帝更是得意自满,在他的身边,只需要忠心办事、顺从皇帝的奴才。

伴君如伴虎,一旦触犯了皇上,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了,这是刘墉用亲身经验体会来的。早年他担任翰林院侍讲期间,其父刘统勋因办理军务失宜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一家老少入狱,等候秋后处斩。不久,乾隆帝觉得处理有不妥当之处,便释放了刘统勋、刘墉父子,并恢复了他们的官位。这次无妄之灾给刘墉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事事揣摩乾隆帝的旨意行事。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日,乾隆帝与刘墉闲谈,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刘墉回答道:“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帝觉得惊奇:“既然同岁,为何朕属马,你属驴?”刘墉说道:“万岁属马,臣怎敢同属?只好属驴了。”

刘墉和乾隆帝

十二生肖中无“驴”之说,刘墉无中生有,乾隆帝非但不怪罪,反而觉得合情合理,大大嘉赏了他。这个故事多半是后人虚构出来的,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刘墉能够在官场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意,拍皇帝的马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