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互聯網公司齊集下沉市場 新一輪爭奪戰一炮打響

各大互聯網公司齊集下沉市場 新一輪爭奪戰一炮打響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從“共享經濟”變成了“下沉市場”,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把爭奪的矛頭指向了這裡。下沉市場如果從地域概念上講,指的是三線以下城市、縣鎮與農村地區的市場,範圍大且分散,消費需求日益旺盛是這個市場的基本特徵,再加上老百姓手中的可支配資產相較於一二線城市較多,消費升級促使人們尋求更多的消費。另外,一二線城市的消費人群增長已經放緩,“下沉市場”不可避免的會掀起激烈的爭奪戰。

既然“下沉市場”成了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必爭之地,那麼各個企業又是如何佈局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拼多多——“下沉市場”的鼻祖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9月,最初通過親朋好友的圈子發起拼團,後來經過兩年的發展,到2018年7月成功上市。而被拼多多看作是“關注中國廣大老百姓”的舉動,後被我們美其名曰“互聯網的第三波人口紅利——“下沉人群”。

從三線以下城市發家,再獲得一二線城市的追捧,拼多多一躍成為繼阿里之後第二大電商平臺,一度超越了京東。從模式上看,拼多多隻是一個電商的平臺,它並沒有京東的物流系統和自營產品,更像是一個與淘寶模式不同的“拼購”平臺,所以它也不會承擔倉儲成本以及複雜的售後問題。但也正是這種模式,才導致平臺產品的質量良莠不齊,以至於大家寧願在京東買3C家電,也不願意在拼多多圖便宜,就好似天貓相對於淘寶的不同。

拼多多之所以獲得現在的成就,源於它病毒式的營銷玩法,比如“天天領現金”、“砍價免費拿”模式。隨著獲客成本的不斷提高,這種依靠熟人社交的傳播模式一下子就抓住了關係網的鏈條,讓原本閉塞的宣發渠道瞬間打開。

趣頭條——主打資訊界的"草根平臺”

趣頭條跟拼多多上市時間相仿,成立於2016年6月,於2018年9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它秉承了將獲客成本投放到渠道不如直接發給用戶的宗旨,建立起“刷新聞賺現金”的模式,讓用戶的每一次閱讀變得更有價值。可礙於版權內容的限制,希望通過”直接發錢“的噱頭助力提升app內的留存,但是跟今日頭條這種注重內容品質及深度的軟件相比,只能依靠”下沉市場“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佔有率。

快手——下沉市場的第三駕馬車

快手與拼多多、趣頭條並稱“下沉市場”的三駕馬車,如果用當年曾經比較火的一個詞來形容快手的話,那就是“注意力經濟”。與拼多多和趣頭條不同,快手佔據用戶的屏幕時間更久,在未來跨界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餘量,雖然目前已經牢牢抓住了“下沉市場”的大部分用戶資源,但如何在增量越來越侷限的同時保證存量,才是接下來應該思考的問題,但至少算是已經在“下沉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58同鎮——低線城市的下沉之路

2018年1月在58同城的年會上,老姚談到了“下沉市場”的概念,而在58集團所有的業務線中,58同鎮業務則是瞄準“下沉市場”的。其實早在2017年4月,58同城就推出了58同鎮業務,旨在將集團的業務模式複製到低線城市,同時又帶有本地特色的生活服務信息平臺。因為低線城市獲取信息的方式相對閉塞,需要有一個類似諮詢臺的平臺幫助將信息串聯、進而擴散,而同鎮的站長角色就是起到信息節點的作用。再加上二手車、房產、藍領招聘,似乎每一個集團業務都能在新的領域找到更多的切入點,實踐新的可能。

阿里、京東——圍剿下的危機意識

在拼多多還是個“孩子”時,阿里和京東“看不起”,等到長大成人了似乎又有點來不及。還記得馬雲曾經說過的,很多人輸就輸在,對待新事物”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這個時代最大的好處是機會多,說不準哪個需求點被加以利用就成幾何式的增長,當拼多多排除萬難脫穎而出時,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大佬也開始慌亂起來。在淘寶、京東首頁,我們可以看到上線了天天特賣、每日特價等瞄準拼多多的低線打法,試圖填補戰略上的缺失,雖然成效可能不夠顯著,但至少有總比沒有要好的多。

在新的趨勢到來時,各大互聯網公司會調整一切步伐,朝著新趨勢邁進。這次浪潮的來臨說明,我們曾經忽視的不僅僅是佔據半壁江山的低線城市,更是一二線城市已經無法突破的新的市場機遇。未來,在眾多新業務面前,肯定會滋生出更多的跨界融合,讓原本閉塞的市場更加的開放自由。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區塊鏈也好、下沉市場也罷,在新的增長點到來時紛紛入局,藍海變紅海之後又會尋求下一個目標,這是時代的進步,更是光大民眾的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