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围炉夜话》

奢侈挥霍的行为能够败坏家业,吝啬小气的行为也能够败坏家业。奢侈挥霍败坏家业,还符合一般的常情;而吝啬小气的行为败坏家业,一定是因吝啬而遭受意外之祸。由于愚笨而造成事情失败,还只是小的过失;而因为精明而坏事,一定会出现大的祸患。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成由俭朴败由奢”,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如果拥有万贯家财,却任意浪费挥霍,也总会有山穷水尽的那一天。但吝啬为什么也会败家呢?就是由于他们贪图财利,心胸狭窄,必然不思进取,从而导致了最终把所有财产耗尽。

理财是人生中很关键的环节,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但说到用就更应该值得我们注意了,钱到用时不要吝啬,否则就解决不了问题,钱该节省时就要做到尽量不花,如果花钱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势必会挥霍一空。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于中国人来说,勤俭一直是很多有识之士人家的家风,一般做家长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染上奢侈的陋习。

唐代时期,裴坦与宰相杨收是好朋友,两人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改变了命运。因为相同的出身,两人保持了较好的友谊,还结为了儿女亲家。不过裴坦始终坚持节俭的作风,而杨收却讲究排场,喜爱奢华。杨收女儿嫁与裴坦长子为妻,出嫁时,嫁妆多而华丽。裴坦见茶台上所用小盘中雕有鱼和犀牛形状的图案,大为恼火,立即推倒茶台,甩着衣袖走了,一边走一边气愤地说:“乱我家法!”小两口听得老父亲如此生气,赶紧把这些奢侈的东西给撤走。后来杨收因贪污腐败被查处,而裴坦却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晚清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娶媳妇时,曾国藩亲自写信给儿子说:“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始终保持勤俭的家风。

这些名人之所以害怕奢华的嫁妆,是因为他们害怕这些身外之物坏了家风,乱了人的品性。记得司马光曾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于当官的人而言,为了满足奢华的生活,就可能贪污受贿,走向犯罪的道路!

成由俭朴败由奢,这是人所常知的道理,但俭朴不等于吝啬。俭朴者用度有节,不该浪费的地方一定不浪费;吝啬是该花的钱也不花,类似于守财奴。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为人处世应当精明的时候要精明,需要糊涂的时候也要不计较小的得失。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是也。太过精明如过于吝啬一样也会败事。

春秋时齐国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犯罪,范蠡准备派小儿子带重金前去救助,但大儿子认为自己是长子,有责任救兄弟,坚决要求前往,范蠡只好答应。大儿子一走,范蠡说:“我的二儿子活不成了。”后来果然大儿子因为吝啬钱财没有将二儿子救回。为什么呢?范蠡说:“不是大儿子不爱他的弟弟,是因为大儿子跟随我一起创业,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会吝啬钱财;而小儿子生长在富贵中,对钱财看得轻一些,所以开始准备派小儿子去。”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败家,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为什么连吝啬也会败家呢?这倒需要加以说明一番。我们翻开报纸,可看到一些杀人凶案,只要是因钱财杀人的,若非谋财害命,就是在钱财上分配不均,使得别人萌生杀念。推究这些原因,无非是一个悭吝的心在作崇罢了。他人费了心血,而你却不给予相对的报偿,他人自然要忌恨在心,一天两天还可忍受,日久天长的,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到时就不可收拾了。何况,人心不古,见财起贪念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富而不仁的人,更容易惹人眼红,至于会发生什么“意外”,就很难说了。

愚笨的人坏不了什么大事,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愚笨,不会交给他什么重要的事。而精明的人便不同了,由于他平素精明干练,人人都肯托付重责,若是他一时失察,所坏的事,必为大事。譬如小兵,负的责任少,即使坏事,影响的层面也很小;而大将率领三军,一念之差,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这岂不是“大凶”?

老人言: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因此,精明的人处事,尤其要小心翼翼,不可丝毫疏忽。太过聪明的人往往锋芒毕露,容易遭人陷害,像杨修被曹操所杀,就是因过于精明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例子。这又何尝不是“大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