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引子

說到孩子學習目標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對它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從心底裡認可。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為孩子制定學習目標計劃,可到最後卻發現,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少孩子常常堅持不下去,沒過幾天就輕易地放棄了目標,面對這種情況,有的父母就沒轍了,管教嚴的父母可能就給孩子一頓批評和懲罰,可這樣做,不僅孩子的學習目標沒能達成,還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出現這種局面,原因儘管有多方面,但最大原因是因為從一開始起,父母就走到了孩子的對立面所造成的。當然,父母之所以急著要為孩子制定學習目標,初衷還是擔心孩子內心沒有目標而不思進取;而在孩子看來,父母所制定的目標和唐僧給孫悟空套緊箍咒並無二致,為的就是來管制和約束自己。

更讓孩子感到糟心的是,那些父母“內定”的學習目標往往不是孩子想要的。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尷尬現象:雖然制定了很多目標,最後卻大都落了個束之高閣的“下場”,孩子沒能堅持下去。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目標呢?

下面劃重點,讓我們來看看驅動孩子設定目標的驅動力包括哪些要素。

01 自主學習的秘密:只需三個步驟,讓孩子學有目標

孩子缺乏學習主動性的深層次原因,往往是對學習缺乏自主感、可控感和意義感。因此,驅動孩子設定目標的驅動力,要圍繞這三個要素進行展開,通過以下這三個步驟,讓孩子學有目標。

步驟一:父母把學習目標還給孩子,給予孩子高度的學習自主權

事實上,即使是貪玩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目標,哪怕是一閃而過的念頭。可遺憾的是,不少父母由於平時疏於觀察,並沒能及時捕捉到這樣的“信號”,或是給予了選擇性的無視,卻總喜歡把大人的目標和想法強塞給孩子,當然,不用說,在孩子那裡並沒有得到積極和熱切的回應。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如果父母能夠轉換思維角度和教育觀念,把學習目標還給孩子,給予孩子高度的學習自主權,那麼,當孩子發現學習目標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的時候,他內心會滋生出一種“當家做主”的感受,就會有意願為自己將來的目標去努力,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修正。

此時,父母只要在一旁多加觀察、暗暗鼓勁,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引導,把自己的希望不留痕跡地與孩子嚮往的目標關聯起來,讓孩子生髮出一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自主感和既視感,這是孩子執行目標的最大動力來源。

步驟二:發現“最近發展區”,給予孩子學習可控感

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最近發展區”,用來形容教育的難度要匹配孩子當前的認知水平,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踮起腳跟就能夠著”的高度。

在這個學習地帶裡,孩子能正常發揮自己的各項能力,而這個“最佳學習地帶”的起點是孩子在不需要藉助外力的情況下,就能獨立完成的水平難度;“最佳學習地帶”的終點是在老師或父母的幫助下,孩子可以努力完成的水平難度。在這個起點和終點之間的區域就是“最佳學習地帶”。父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能力範圍的學習區域。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如果我們希望讓孩子真正做學習目標的主人,那就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制定的目標是能夠完成和做到的,也就是這個目標具有可控感。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讓一個5歲不到的孩子去讀原版《資治通鑑》或全英文版《哈利·波特》,除了極少數“牛娃”可能做到之外,顯然這樣的學習目標不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假如父母給孩子制定的是類似這樣的學習目標,不但學習效果不好,這樣的目標計劃也將註定成為一紙空文,不僅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還消磨了孩子的學習激情。

除了在學習程度上需要給予孩子可控感之外,父母還需要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現階段的特長和興趣來制定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要把目標聚焦在孩子的興趣或擅長的地方,讓他多多體驗完成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由此提高孩子對完成一門功課或一件事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這份自信也會增強孩子做其他事情時的掌控感。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比如,孩子對電腦編程特別感興趣,可是英語基礎卻不太好。在孩子學有餘力的情況下,你不需要去拒絕孩子的正當愛好,或是天天逼著他去補習英語,完全可以引導他先制定一個電腦編程學習的目標,當孩子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好了,他的情緒才會是積極樂觀的,有了積極樂觀的情緒後,孩子自然會為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努力一把,更何況學好電腦編程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如果英語基礎比較好,還會促進電腦編程的學習。當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他為了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好,自然會主動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上。

步驟三:提升目標對孩子的良好作用,給予學習意義感

意義感是一個特別重要但又經常被很多父母忽略的自我驅動因素,如果孩子能從一件事情中找到自我的意義和價值感,那麼家長就不需要每天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了。

去年的熱播劇《小歡喜》就是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案例。

劇中那位“學霸”高材生英子的目標是當一位天文學家,無論英子未來的人生和職業是什麼,這份理想是英子在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意義。可是她媽媽卻完全不顧及孩子的發展現狀,硬生生地把孩子想當天文學家的目標給扼殺了,讓孩子失去了重要的學習意義感。沒有了學習意義感,又何談讓孩子堅持目標?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總之,父母想要推動孩子去刻苦讀書,前提是要先呵護孩子的內在真實感受,給予孩子學習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義感,這樣他們反而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同時也會更加感恩父母的付出。

02 “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孩子有效堅持自己的目標

當孩子有了目標卻很難堅持下去,我們不妨試試“目標與關鍵成果”法,相信這可以幫助孩子持之以恆地堅持自己的目標,

具體操作方法是,父母幫助或者引導孩子先把目標拆分開來。所謂“拆”,就是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所謂“分”,就是分步驟來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目標太大、太難而感到無從下手了。

當然,使用這種一拆一分的“目標與關鍵成果法”,還需要父母注意這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和孩子一起學會做覆盤,另一個方面是和孩子一起學會做總結。

所謂覆盤,就是父母定期和孩子一起評估每個小目標的完成情況,看看大目標是不是定得過於複雜或者過於簡單,需不需要做出一些調整等等;所謂總結,就是當目標實現後,父母要和孩子聊聊有沒有什麼心得體會,總結自己能堅持下來的原因等等。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對孩子來說,成功才是他們最好的動力來源。因為有了一次成功經歷,孩子才會產生對下一次成功的渴望,這樣形成一種良性發展的局面。

03 總結: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有目標,主動學習

1.讓孩子對學習擁有自主感

當目標與孩子的興趣、追求和存在價值無關,不能帶來看得見的存在意義時,孩子是不會在乎什麼學習目標的。因此,想要讓孩子重視自己的學習目標,前提是滿足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擁有自主感這個條件。

2.教孩子使用學習策略

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需要結合孩子當前的特點和興趣,讓孩子用一個自己擅長的學習目標去帶動一個自己不擅長的學習目標。通過找對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讓目標的執行變得可行。

揭開娃不愛學習的真正病灶,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幫娃有效堅持目標

3.為孩子提供實現目標的學習小工具

父母要為孩子提供“目標與關鍵成果”法的學習小工具,幫助孩子把目標做成可視化的圖表計劃,把大目標拆分成幾個小目標,並分成若干個步驟來實現。

從長遠來看,一旦孩子掌握了自己學做規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以後的學習效率,也逐漸減少對家長監督的依賴心理。

結語

一個有著清晰學習目標的孩子,更容易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思考,有所行動。當我們帶領孩子建立學習目標時,就是帶領孩子從低效率的被動學習向高效能的主動學習模式邁進。

而學習目標不是靠父母單方面給予的,只有通過堅持不懈地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才能讓孩子有動力去為自己的學習設立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並在父母的協助下堅守和實現目標。

當孩子缺失學習目標時,我們最該做的不是把父母制定的目標強加給孩子,而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去尋找原因和“病灶”。

一言以蔽之,我們只有解決了孩子學習驅動力的問題,才能最終有效地解決學習目標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