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引言

青綠山水中是我國傳統山水畫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綠山水,因其多用石青、石綠大面積上色,畫面亮麗,故得此名。《千里江山圖》是一幅南宋青綠全景山水畫。它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少年天才王希孟的曠世傑作。作為青綠的《千里江山圖》,不僅是北宋青綠山水史上的一顆理燦明珠,耀摺生輝,獨步千載,也是美術史中的一朵奇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本篇文章就要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畫面整體基調

畫者王希孟以俯瞰的方式將“平遠”、“高遠”、“深遠”相結合,將南北山色盡收一卷。畫面中千山萬壑、漁村、小溪等景象相互呼應,這個畫面繁複而又融洽。全圖刻畫精工,無一筆懈怠。畫法上先以稍淡而富有層次的墨色勾勒出山石的輪廓大形,再用富有彈性的長短線條加皴,復以赭墨皴山石陰面,並以赭石、花青分陰陽罩染整個山體,最後以石青石綠交替覆蓋山石的陽面。以石青罩染的江面顯得異常的沉鬱寂靜,有如碧海般神秘,整個畫面統一於大青綠的基調中,氣氛和諧,色彩濃豔,份量沉厚,輝煌燦爛。

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01 構圖特點

中國山水畫極其講究佈局,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人們可以看到,他繼承並發展了郭熙與韓拙的“三遠”論。整幅《千里江山圖》全景式的長卷構圖,重巒疊嶂,千巖萬壑,氣勢浩大。山脈主峰高聳入雲,嶠嶽參差,高低起伏,層次變化多端,造型別具匠心。整幅畫面氣勢磅礴,畫家完美的展示自己的技法,將高遠、深遠、平遠,他將“三遠法運用地十分自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畫面鬆緊有致,畫中的千峰萬壑,棋佈星列,高低錯落。整幅大型繪畫場面,造型精準,不可能是實地寫生,應該是作者對江南水鄉的細緻觀察中提煉、昇華而成的。乃是一種詩意的想象,並從這種想象中尋找繪畫方向,正是宋徽宗時期的畫院特徵,在這張畫中又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山勢造型如游龍,秀勁而清麗,雄厚而穩重,把本是一個寂靜的大自然世界,畫的生機盎然。

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02 設色特點

謝赫在畫論上的造詣頗高,其著名的“六法論”中的“隨類賦彩”就是體現設色問題,這也是中國山水畫設色的基本法則。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藝術感染力,主要表現在設色上,在層巒連綿的氣勢上。山體有南方丘壑延綿的造型,也結合有北方挺拔雄偉的峰巒形象,山腳沙渚、平坡多以赭石、硃砂等色“打底”,背面的山腳將赭石從下向上染,陽面用汁綠從山頭向下染,暈染數次。畫中山以厚重的石青石綠作為主要基調,畫中不同顏色銜接自然,底色顯露仍清晰可見,山頭中近景有勾筆仔細刻畫上色,青、綠相間。遠山無皴,色筆一抹極見單純,實有明快情緒。中後段一組山體赭石打底,山頭僅少部著石青、綠色,似有山腳石隙反光,響亮的明麗色彩在冷暖對照中傳遞出一種陽光和煦的爽朗感覺。

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03 技法特點

從王希孟唯一的留世作品《千里江山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希孟在勾畫山石時用筆是中鋒帶側鋒,有輕重、粗細、虛實、濃淡的線描。山石的勾畫多呈圓弧型的造型。王希孟在處理畫面上想法特別縝密,筆觸精緻細膩,色彩富麗鮮豔,與古時的青綠山水畫相對比,又有新的提高,創造了新的高峰。能與之相媲美的唯有《江山秋色圖》,更多的增添了一種古樸俊秀,兩幅作品都是北宋罕見的珍世傑作。

從《千里江山圖》出發,淺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的特點

結語

王希孟的青綠山水畫藝術特點對當代的山水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設色、構圖、技法以及意境都是寶貴的繪畫藝術理論研究。越來越多的當代山水畫家開始研究並嘗試青綠山水的創作,他們在繼承傳統繪畫的技法的同時,創新並突破青綠山水的舊模式,實現青綠山水畫的寫意性表現及表現性的色彩。在現代山水畫藝術繼續散發蓬勃生命的今天,人們創作山水時不能能離開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對生活的閱歷,對時代的感悟,同時要在傳統藝術文化精髓的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

《兩宋青綠山水畫意象色彩研究》

《兩宋山水畫審美特徵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