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故事李文華:兒童有聲內容,重投入才有強壁壘

兒童產業市場規模和增速巨大。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3月統計公報,我國0-14歲人群數量在2.3億左右。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顯然這一數字在未來將會出現一個較為穩定的增長。

兒童有聲讀物市場作為重要的兒童產業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口袋故事作為最早的兒童有聲讀物入場者之一,經過6年積累,在內容版權、付費探索等方面擁有諸多實踐探索,並獲資本多輪投資。

近期,口袋故事創始人兼CEO李文華應IT桔子之邀,做客荔枝微課,為大家帶來他對兒童有聲讀物領域的解讀。

口袋故事李文華:兒童有聲內容,重投入才有強壁壘

以下是 口袋故事創始人兼CEO 李文華的分享:

認知啟蒙,從聽開始。聽和說在相當長時間內是孩子主要的溝通方式,從孩子一歲開始一直到五六歲,聲音是孩子認知、語言啟蒙的主要來源。兒童語音市場既面向父母也面向孩子,有其獨特性存在。

口袋故事,連接好內容和好終端

口袋故事就是一個服務兒童的有聲內容平臺。目前的業務涉及全產業鏈,從內容孵化到製作、發行、大數據分析這樣一個鏈條。

內容方面,口袋故事有三個品類:優質成品、自媒體、原創內容孵化。從2012年起,口袋故事就確定了“精品”、“正版”的內容方向,在內容上重投入。6年來我們簽了很多獲得國際、國內兒童文學大獎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梅子涵、陳丹燕,彭懿,周銳等老師的作品。通常,一部15萬字的作品我們會壓縮到2-3萬字,並且邀請國內第一線的配音工作室,通過多人配音加音效的廣播劇形式去做。狄菲菲老師和她的領聲團隊很早就和我們合作,為口袋故事錄製了《大鬧天宮》、《白雪公主》、《納尼亞傳奇》等多部作品。

這三類內容製作完成後,還需經過我們自己的製作團隊審核。我們內部的審核非常嚴苛,有一套完整的“金耳朵”評審制度。然後作品可以上線口袋故事App,再整合進入雲平臺,通過開放平臺提供給B端和C端用戶。

C端用戶的入口是口袋故事App。B端涉及的很多,比如母嬰等垂直類APP、學校、各種終端、圖書館等等。

終端合作上,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大型品牌商,目前,BAT和華為、小米、網易、360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的智能終端都接入了口袋故事的兒童內容;一種是拿到鉅額融資的AI解決方案提供商,科大訊飛、雲知聲、Roobo、思必馳等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

人工智能門檻很高,研發投入尤其是人才的資金投入非常大,需要龐大資金的支持。口袋故事通過賦能終端,更方便地將內容提供給孩子及其家庭,在各種場景下隨時使用。

智能語音時代到來,播放終端迎來變革

播放終端非常重要,有聲產品核心是從播放終端的角度去切入,播放終端的變化有一個比較大的背景——智能語音生活時代的到來。

第一,遠場的語音處理,當我們在一個10米到15米的空間範圍之內,可以直接通過語音的方式去喚醒音箱;第二,語音識別的能力,行業已經達到97%的準確度;第三,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講,有大量AI芯片誕生;第四,圍繞智能語音互動場景的操作系統開始出現;最後,終端和內容之間的關係開始由本地播放轉變為在線播放方式。這幾個方向的結合最終催生了智能語音生活時代的到來。

我們為什麼要講這個智能語音呢?對成人來講拿一個手機,裝一個QQ音樂、喜馬拉雅就可以去播放了。但對於孩子來講,我們大人們熟悉的這些操作方式對孩子有一些困難。手機是家長的終端,不是孩子的,當孩子需要手機的時候肯定需要家長陪在身邊。智能語音這種獨立的、具有語音交互能力的出現,給孩子提供的一種便利性,使得孩子可以更自由地去使用這些終端。並且交互的出現使得聲音不再是一種單向的播放,變成具有雙向的可能性。

終端設備國外有亞馬遜、Google,後邊有facebook、微軟都相應推出產品,因為大家有一個共識:人機交互開始邁入語音交互階段,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國內,最早2016年京東推出智能音箱, 2017年,小米、騰訊、阿里巴巴等相繼推出智能音箱,並且逐漸普及,這樣孩子便脫離了父母陪伴這樣一個前置的要求,可以通過簡單的聲音跟它進行交互,啟動設備,點播自己想要的內容。但現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比方說孩子的語音表達並不是這麼流暢,發音也會有一些問題,不能很好地進行人機交互,但相信技術會不斷迭代完善,可以看到未來孩子與智能終端交互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實現,但從基本體驗來講已經開始能夠替代廣播電臺、替代手機版QQ音樂等等。

結合孩子聽的場景,一日三餐、晚上睡前、車行途中、戶外等都是孩子的使用場景,這些場景中存在多終端漫遊的特點。比如,早上聽詩詞,吃完早飯爸爸開車送孩子去上學,打開車載終端說“我接著聽”就可以了,背後有一個平臺整合數據信息。雲平臺整合不同終端個體化信息,孩子通過不同終端在不同場景下去鏈接媒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內容雲端化這些共同作用,迎接全終端、全場景、全數據的未來。智能終端成為孩子的學習伴侶,學習變得非常碎片化,並將孩子有聲閱讀的階段提前到0歲起跑線。

兒童有聲閱讀的未來,數據正在成為核心

從孩子角度來講,智能終端跟孩子的關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交互,用更自然的方式去交互。第二,家長不在身邊的時候可以和終端去互動,是很好的一種陪伴。第三,數據,原來很多孩子的行為是不可知的,之前都是家長在幫忙做選擇,現在終端產生了很多來自孩子有效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更多有效信息。第四,智能,基於數據,基於對孩子的瞭解,更好地進行內容推薦。

從內容和孩子的關係來講,數據獲取是非常有意義的。孩子對於內容的感知一直處於不可知的階段。通過孩子的行為和內容產生關聯,對於判斷孩子對內容的接受度、接受年齡非常重要。比如,從口袋故事的數據,很難想象四歲的孩子就可以將《西遊記》聽完。

從創作內容生態角度看,行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作家創作是基於自己對孩子的理解去創作的。而現在數據不僅能提供年齡信息、也能提供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興趣愛好,創作者可以像美國暢銷書和美劇的創作模式一樣,根據數據按需創作,去選擇一些相對細分的方向,比如說,恐龍、植物、少兒軍事等等。另一方面,讀者和作者的互動成為可能,孩子喜歡一部作品會在App專區留言,與作者產生互動。

再看作品的選擇。家長選擇兒童內容會比較困難,對內容適配性不太瞭解,之前主要看圖書榜單,或者流轉的書單。但是各個年齡的需求差別很大,另外適合別人家孩子的作品未必適合自家孩子。內容的使用一定存在個性化,通過孩子的行為數據去篩選,比家長篩選具有更好的效果。

兒童有聲閱讀市場的未來,數據正在成為核心,未來數據將為行業提供更多價值和更多可能。

音頻領域存在三種付費模式

對於C端,有三種付費模式。

第一,單個購買:和電子書類似,優勢價格低、易於轉化,人們對價格存在敏感性,低價易於轉化。也有不好的地方,客單價低,另外需要家長多次操作,客戶人力成本提高。

第二,包月模式:近兩年內容付費中,包月模式日益顯著,包月性價比更高,用戶也比較方便,包月後用戶不用去操心。缺點,客單價較低,必須要有龐大的付費人群。沒辦法解決內容不平衡,有的內容量簡單,有的龐大,比如我們平臺有婷婷詩教產品,包含195集,單價300多塊錢,這個內容怎麼放到包月裡面呢?這個很難。

所以現在發展出第三種單購模式。對於少數內容量龐大的作品,VIP可以折扣價獲得。

面向B端,我們採用了license授權費。這個是從產業角度看,這麼多智能終端需要海量的內容,會接入內容雲平臺,怎麼計費?典型的是license計費模式,一個活躍終端在一定時間週期之內,為平臺支付授權費用,然後就可以使用套餐內的內容。

兒童有聲市場從三方面構建壁壘

首先,製作鏈條上:

兒童有聲內容可以從主題分類或者從製作分類,分為幾個級別:有聲電影、廣播劇、多人配音、有聲朗讀。不同平臺對內容理解和投入不一樣都存在差別。

不同平臺發展的品類也有差別,口袋故事主要是文學連載作品,我們製作成本比較重,作家簽約、改編、錄製、音效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重投入。

兒童文化作家一般一年出1-2本書,連載持續10-20本甚至40本。口袋故事從2013年開始簽約200多位作家,將近五年的時間將作品陸續進行製作。

最後,運營壁壘:

成人產品表現為分類導航,個性化推薦,兒童市場產品具有複雜性,使用者有家長和孩子,孩子還有很大的年齡跨度,不同階段內容需求不一樣,這對產品內容運營有專業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