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经典名著了?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经典名著了?

经典文学是什么?就是人人都能说上几本,可是除了作者和书名,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不禁就有人提出疑问,这些经典,现在都没人看了?还能算经典吗?想想也是,看也没人看,卖又卖不动,看似唯一存在的意义就是在豆瓣,每次筛选高分书的时候,它们总是排前面。

在学生时代,可能还因为老师的要求,经常看一些《中学生必读名著》,可是一旦出了社会,别说经典名著了,很多人就是其他正儿八经的书,也不怎么看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公众号的内容、各种个性化推荐的新闻平台,超过800字的内容,就看的脑仁疼

让我说名著的名字,我也能说出很多本,可是真正毕业后看过的,却是少之又少。狄更斯的《双城记》看了快一半,后面因为情节推进的太慢,放弃了。《国富论》也是差不多看了三分之二,中间各种走神,就连这三分之二,也是硬啃,啃下来的。

技术总是懒人发明的,社会也是懒人推进的,能用倍速听音频,就不会去看文字,能通过短视频APP看到新鲜的东西,也就不会再去看书。就连公众号的那些文章,现在的打开率也是低的吓人。mark一下的另一个意思,也是“我觉得还行,但是就是不想看,先留着,总有一天我会看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经典名著了?

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经典名著成了架上灰呢?

爽点不够,情节推动慢

那会写的书,压根就不是为了迎合商业市场,很多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也不是靠写书挣钱,大多都有其他收入来源,或者专人养着。所以,一旦没有了市场的压力,那就可以完全随心的来。

需要考虑的就是艺术性,而不是爽点;需要考虑的就是结构的创新,而不是人们看着会不会睡着。什么叫做经典?经典就是在它的文字当中,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开创了一种新的结构和内容形式

就比如被百年孤独,号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看完它,你不会觉得很满足,只会越看越累。在里面,一个庞大的世界,一个繁杂的人物网络需要你的梳理,按照看网络小说的习惯看一遍,你会觉得形同嚼蜡。

愉悦阙值的改变,让人适应不了

为什么从艰苦到舒适很容易,从舒适到艰苦却再也回不去了?这是人本身的愉快机制的设定公式,在以前,能有一本小说看,能看上一场戏,就是最大的娱乐。可是,在今天在试试?几个人还能在京剧里感受到娱乐?

能在抖音15秒内就触发的满足,为什么还要去看一句话唱半天的京剧?一个游戏公司,有庞大的产品、用户体验、研发团队,专门去设计如何让你上瘾,和更持续的感受到愉快。那那些需要自己寻找快乐的手段,比如看书,就再也满足不了你了。

面对我们再也看不了经典名著的情况,该怎么办?其实,不必强求。真的,时代的发展有他的特性,阳春白雪的目标用户,永远都不是大多数人,能在经典名著中找到乐趣的人,永远不会被快餐所击败。就像轻松快乐活着的人,也没必要逼着自己去通读经典。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经典名著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直到某一天,自己突然在某一本书中,找到了新世界的时候,也不必抗拒,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哪怕和我一样,看到一半就停了,也可以去享受这戛然而止的瞬间,等待哪天再次翻起。

可假如我就是想要看,该如何进去呢?做好计划,强迫自己。就如同我们学生时代,给自己来个规定,一个暑假(规定时间内)必须看几本经典,一天必须看半个小时。不用心疼书,看的时候,随时在书上写下感受和划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很多人出了社会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和进行计划了,其实回个头来看下,自己以前是如何学习的,按照之前的方式来就好了。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从周边入手。实在是进不去书中的世界,也不硬闯,现在各种学习的产品很多,解读类的产品也很多。找一些名家的解读名著课程,或者关于这本书的影视作品。看完这些,若是被提起了兴趣,便可以很自然的拿起书,来看看本来就已经具象化的世界。

现在很多书在影视作品出来之前,是没多少人看的,可是,一波电视剧带火一本书的情况,不胜枚举。影视作品毕竟受时间的限制,很多情节会被删减,或者改编。看完电影或电视剧还意犹未尽的人,这个时候就只能靠书来完成自己心里的满足感了。

其实归结到这,相比大家也明白了,现在年轻人不看经典名著,是时代的正常发展节奏,不用感叹,或者悲哀,你想看的时候便去看,看到某处索然无味了,合起来便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