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电影《包法利夫人》(2014)版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同名长篇小说,小说里那位因为爱慕虚荣,害丈夫破产,背叛丈夫,被情人抛弃,最终走向死亡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可谓是100多年以来,爱慕虚荣女人的典型代表。

《成长教育》则是根据作家兼记者林恩·巴伯(Lynn Barber)所创作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而成,可以说是林恩·巴伯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女主人公珍妮因为爱慕虚荣爱上一个中年大叔,放弃了学业,最终发现对方居然是有妇之夫,遭遇背叛后,愤而离去,转身考入牛津大学。

同样是对爱慕虚荣主题的批判,女主人公都最终遭遇欺骗,面对背叛,一位选择死亡,逃避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一位选择了愤而离去,重新开始奋斗自己的新生。类似的境遇,不同的结局,结合起来看更能为我们女性在成长道路上提供一些思索,女性到底该如何去把控自己的命运?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01 当枯燥乏味遇上绚丽的梦幻,错把短暂泡影当成一生幸福,屈服于欲望的诱惑,悲剧从开始就已注定

爱玛与珍妮都生活在自认为枯燥乏味的世界,这种生活甚至让她们感到无法呼吸的窒息感,拼命想逃脱。

  • 爱玛:我厌倦这平淡无趣的生活,我只想做上流社会的贵妇

还是少女的爱玛总是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未来的丈夫生活在大城市,拥有奢华的衣裙、生活用品,过着上层人夜夜莺歌的生活。

然而婚后的丈夫只是一名还算衣食无忧的乡村医生,虽然爱她,但毫无生活情趣,完全无法进入她内心世界,了解她真正的追求。她的内心对这种生活是嫌弃与厌恶的,渴求着改变,所以她才无底限地花费着丈夫的收入,来尽可能打造着她想拥有的奢华世界。

当遇到有钱的庄园主、浪漫的大城市职员,他们身上都有着爱玛所追求的物质东西:大城市、金钱、浪漫、奢华。与他们相处,可以说是满足了爱玛对于理想中梦幻生活的想象,于是她的沉沦自然是情理之中。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 珍妮:我讨厌枯燥的学习,我只想走一条人生捷径而已

对于珍妮而言,虽然考取牛津是她的目标,但所有经历过高考备考的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枯燥无趣的学习时光,就正如校长劝阻她不应该为了不靠谱的爱情放弃学业时,珍妮回答学习很枯燥,我被枯燥折磨,你是让我这辈子都这么枯燥下去吗?从这个对话完全可以看到她内心对这种枯燥生活的极度厌恶。

在这种情况下,她遇到多金、彬彬有礼,给她提供锦衣玉食,带她出入高档餐厅、音乐会的大卫时,她又如何能抵挡?再加上珍妮父亲的理念,考牛津也只是为了能进入上层社会,女儿退给上层人士,过上奢华的生活就好,而如今嫁给大卫就能达到这个目的,算是一条捷径,何必还要辛苦去考牛津呢。

所以明明拥有聪明头脑的珍妮,在看清大卫靠欺骗老人来赚取钱财后,她也选择视而不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收获了被欺骗的恶果。

不论是爱玛还是珍妮,她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嫌弃和厌恶现在的生活,但自己却暂时无力去摆脱,只想把命运寄托在天降“救世主”来拯救自己。而当真自以为的“救世主”降临,爱玛身边的庄园主、大城市职员,珍妮的大卫,她们内心是欢喜的,甚至是惊喜。

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如此地迫不及待,向欲望屈服,完全无视甚至是故意无视,把短暂的泡影当作一生的幸福,繁华过后可能徒留一地的悲怆。两人被欺骗的结局,其实在她们把自己命运交到所谓的“救世主”手里时已经注定了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02 跌入欲望鸿沟,清醒爬出来或者是沉溺其中,不同的选择造就了相反的命运

诚然如电影所述,包法利夫人爱玛在最终看清她所追求的一切皆为空时,无力负担这个结果的她选择了死亡,而珍妮去勇敢承认面对自己的错误,寻找挽回的机会,重新造就了自己的新生。两个同因爱慕虚荣收获欺骗的女性,为何会有不同的结局?

1、所处历史背景不同,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加是两者结局不同的因素之一

爱玛所处的背景时代是法国的七月王朝,在那个年代女性地位远不如现如今,大多需要依靠男性而生活,所以爱玛作为富农阶级出生的女儿,在遇到包法利的时候,把所有对美好希望全部一股脑寄托在了包法利先生的身上,犹如菟丝草,紧紧攀附在其身上,吸收着他的养料,来填补自己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沟壑。

那个年代的女性皆以男性为依靠,所以当爱玛在丈夫身上看不到实现她梦想的希望,就把目光转到了其它男人身上,最终目的都是想找一个男人来满足她的物欲追求。因为她身边的女性都是如此,从没想过靠自己来改变命运。

与之对比的是,爱玛身边也有女仆,而女仆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着,但当时严格的阶级观念,爱玛是不可能委屈自己成为女仆的,哪怕是选择死,也不会选择降低自己的身份。这些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也是她是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

对于珍妮来说,生活在近100年后的时代,阶级观念相对淡化,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也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就算没有男人,女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所以珍妮虽然也曾试图依靠大卫,实现自己奢华享受一生的目的,但最终失败后,她还有很多机会重新再来,毕竟和爱玛相比,现今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度也要高很多。

这是爱玛和珍妮结局不同的社会因素。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2、内心自我醒悟力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命运

虽然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但我相信哪怕把珍妮和艾玛对调,珍妮也不会选择走艾玛的道路,她也能在那个时代很好的生活下来,这是因为我们从电影中就能明显感觉两个女孩面对挫折的反应完全不同。

爱玛在丈夫即将破产时,她想的是去求助她的每一个情人,甚至包括布草商人,一个个哀求别人的帮助,在遭到拒绝后,陷入了完全绝望的状态,选择了离开人世逃避这一切。

在电影里爱玛没有孩子,而在原著小说中,爱玛还有着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个虽然知道她出轨,便依然愿意爱着她的丈夫,从这点来看爱玛其实还算幸运的,如果愿意反省自我,从头再来,甘于平凡,那她可能收获属于自己平淡的一生的幸福,可惜她懦弱又爱慕虚荣的性格决定了她无法回到平淡的生活。

她的死亡对她而言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解脱,她不想活在平庸中,自己又无力改变,只能以死相对,跌入欲望沟壑的她,选择下坠到无尽的深渊中。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珍妮则不同,在她遭受大卫的背叛后,曾经的奢华就如同幻影般流走,她也痛苦伤心,也去求人。但她并不是求别人直接给予金钱的资助,而是祈求给予重新来过的机会,让她能重新拾回考取牛津的梦想,而且愿意为了这个梦想回到自己厌恶无比的枯燥学习生活中。

遭遇挫折,但性格坚强的她,却知道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一起都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懂得从欲望的沟壑中攀爬出来,所以她成为了著名的作者和记者林恩·巴伯。

两人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影响了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但是内核却是不变的。每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生活在这个世间,总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挫折,只有当自己坚强,勇于面对一切,拥有一颗有错就认,敢于从头再来的决心,才是迈过人生一道道坎的关键。

现实与梦想中间有一道沟壑,我们都在从现实努力走向梦想,有人不小心就掉下去,再也出不来,如同爱玛;但有些人掉下去,还能凭自己的毅力爬出来,直到梦想的彼岸,如同珍妮。选择不同,就注定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03 《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不同结局的警示:女性实现自我救赎的能力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 命运的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其实不论现实生活还是小说中,我还没见过完全把自己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能获得真正幸福的人,就连小说《三生三世枕上书》被帝君如此宠爱的凤九,自己本身都还是青丘的女君,有着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来只能收获失望,甚至是绝望。

不仅仅是爱玛或者珍妮,不管距离我们多少年,但女孩爱慕虚荣的故事依然在今天重复上演着。为了奢侈包包,豪华出国游,不惜刷爆信用卡,甚至以出卖自己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一点点钱来挥霍,满足自己的物质上的虚荣心,毫不在意这个伤害可能将伴随自己一辈子。

也许我们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两部片子,从中领悟到女性自我独立的重要性。比起依靠老公享受锦衣玉食的女人,我更佩服靠自己双手主宰自己命运女性。

国际歌中有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许对于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女性有点警示作用,救世主永远只是我们自己,明白这一点,人生也不会太差。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 犯错不怕,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改正前行

女性成长的路上,总会面临着各种诱惑,《潘神的迷宫》里小女孩奥菲丽娅,在千叮咛万嘱咐下不要吃瞳魔的食物,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吃了两颗葡萄,导致自己差点命丧于瞳魔之手,丢失返回自己真正家园的机会,而这个葡萄就代表了“欲望”。

我们成长路上,总会像小奥菲丽娅面对很多欲望的诱惑,华服、美食、豪车、奢侈品等等,随侍在我们的身旁,但万事总有代价,想得到就必须有付出,有时候一不注意就走入了歧途。这也是成长的代价。

但有时候怕的不是误入歧途,而是误入歧途后不懂迷途知返,一条道走到黑,最终迎来最坏的局面,如同自杀的爱玛,学会从歧途中走出来,才是硬道理。

其实不论男女都有虚荣心,区别不过是多少而已,有虚荣心不丢脸,

丢脸的是完全想靠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丢脸的是想不劳而获。人生成长路上总会偶尔走歪的时候,发现了也不用怕,咱们再努力走回正轨就好,没人规定跌倒了就不能爬起来,需要的只是一颗如同珍妮不服输的心。

同是爱慕虚荣,《成长教育》《包法利夫人》为何结局完全不同?

总结:

《成长教育》虽然艺术成就上远不如《包法利夫人》,但我却更喜欢《成长教育》的珍妮,更符合现代女性的特点。虚荣无罪,只是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骄傲的面对自己虚荣,因为它变成了动力,为了这点小虚荣我愿意向前奔跑,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