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爱茶习茶的人,《茶经》是一定要读的,但我却嫌弃缺失太多,书中目前所遗留的内容太粗糙了。我是不是应该花点时间耗些心神给尽量补上?今天,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陆羽。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茶圣陆羽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他从一个众雁守望的弃婴,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走向了“茶圣”之路?


他小时候到底学习了怎么样的知识体系?又是向谁学习的?


他由积公和尚养大,为什么没当了和尚?他真的向往儒家吗?为什么没入朝为官?


他难道就靠着目前市面上大家所看到的粗糙的七千来字的《茶经》而能封圣封神?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一如即往,能百度到的,我们不讲,最多拿来当证据。网上对于陆羽的出生年和卒年,对于陆羽晚年隐居之所争论颇多。这些我们不管,因为这种小争,只是地方在争文化旅游资源而已,没多大意义。像我这么懒的人,要争论,就得扔出个大的。所以,这篇文章,我们要讲下面两个内容:


1、少年陆羽不向积公禅师屈服,想学儒典而不愿学习释典(陆羽自传中有“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之语),后来却学了一肚子道家“阴阳五行、逍遥齐物”思想。


2、陆羽自传中称留有《茶经》三卷,后人都以为就是现代版的《茶经》全文了,其实不是。目前看到的《茶经》只是三卷之一,而且对“茶”本身而言是最粗陋的一卷(但对茶之具之器有详细解说),那另外两卷叫什么名字?分别说了哪方面的内容?


是不是很有颠覆性?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没关系,我们往下看: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一、少年陆羽学习之路,陆羽师傅到底是谁?


说到陆羽的学习,我们不得不提三个人:积公和尚、李腾(李冶之父)、火门山邹夫子。


陆羽小时候对茶的兴趣爱好,显然是积公和尚培养的。积公和尚本来就是好茶之人,这些可以百度的到,不多讲。


在陆羽被智积救了之后,是先送到李腾家的,因为当时在李腾家有小孩子李季兰,陆季疵的名字也缘于此(承了李家的季字辈),他在李腾家长到了八岁(李冶当时十一岁)。提到这个,我是想说李腾的宗教偏向:百度说李公是饱学儒士,因李冶六岁时做的一首诗而看出她将不守妇道,【李冶六岁时的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故在她十二岁时把她送到了玉真观当道士。这是真的吗?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首先,龙盖寺的智积和李腾是好友,你看李腾可是能把智积捡的一个弃婴陆羽视若己出一样养个七八年的;其次,龙盖寺和寺西村近吧?积公的才学和名气在当时够大吧?再次,中唐之时的佛教,那可是如日中天,而道教势微。如果李腾真的是在六岁之时就想送李冶出家,难道不是送到龙盖寺当尼姑吗?而非要在李冶长大后,举家南迁回乌程(今湖州一带),再把李冶送到剡中(今绍兴一带)玉真观当道士?


其实,真实原因在李腾自己身上。他本身是个道文化信仰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冶做为一个女子,他爹李腾也没任何重男轻女啊?在儒家“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束缚下,李腾依然从小教女儿李冶各种文化,带儿女儿从小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可以这么说,李冶能成为唐朝四大女诗人(和鱼玄机、薛涛、刘采春齐名)之一、能成为唐朝名动朝野的女道士,都是她爸李腾从小教育的结果。


而陆羽,从小是和李冶同吃同学的,是的,在小时候,陆羽耳闻目睹除了茶文化和佛经外,还接触了儒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这也是陆羽后来和积公禅师“杠”起来的原因,要是陆羽从小只在龙盖寺接触茶叶和佛典,他还能“执儒典而不屈”?儒典他怕是连听也未得机会听闻的。


而小时候这些学习到的知识都只是基础,不成体系。后面有三年,在李腾举家南迁回乌程(后来陆羽学有所成下山后的第一站和呆时间最久的地方,也是乌程,即湖州)后,在学习和信仰上,陆羽和积公产生了无可调和的矛盾,他逃出龙盖寺混迹戏班呆了三年,直到他机缘巧合遇到了皇亲国戚李齐物,在李齐物的介绍下,陆羽才认识他真正的师傅——火门山邹夫子。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他在火门山(即竟陵天门山)跟随邹夫子学习了七年,大概是从十二岁学到了十九岁,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间了,足以奠定他一生的基础。


那么,这火门山邹夫子,是谁?陆羽跟他七年时间,学了什么?


这个我不说,在互联网上是绝对百度不到的。


陆羽二十七岁(760年)前后就开始写茶经了,根据他《茶经》中“茶之出”记载的地方,他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从十九岁到二十七岁的八年时间中,只能“不是在茶山就是在去茶山的路上”了。这八年,可以算是他在实践上验证所学的时间。


他在“茶之源”中留下的“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的断语,他在“之器”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五行八卦知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里面又包含了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这一切,都得从火门山邹夫子的身份说起。


这位隐藏很深的邹夫子,说是一代儒士也不为过,他毕竟是考过进士的,当然只是去玩玩。他的名字,叫邹象先,是阴阳家邹衍的后人,也是中唐时阴阳家的集大成者。他中进士之后就远离了官场而隐居在火门山,他在和同窗萧颖士的诗中,表现出了不愿“黄绶屈”而是以“深观阴阳消息而逍遥齐物”的青云之志;和萧颖士的“黄绶屈而青云致”刚好是一阴一阳。【邹象先的寄萧颖士补正字:六月度开云,三峰玩山翠。尔时黄绶屈,别后青云致。


萧颖士的答邹象先:桂枝常共擢,茅茨翼同荐。一命何阻修,载驰名川县。壮图悲岁月,明代耻贫贱。回首无津梁,只令二毛变。】


陆羽跟随他七年,深入学习了“五行八卦,阴阳二气”的道家体系。(有人会说这是儒家经典,这个不争,因为属于哪家不重要,名相嘛。孔子删述过《周易》,董仲舒更是把这些知识纳入了儒家过的。但道藏中有《邹子》,明朝永乐大典亦把《邹子》列入道家部。)


若撇开了“阴阳二气”,你怎么能理解的了“紫者上”?怎么去解释“叶卷上”?若撇开了“齐物”的思想,你怎么能理解的了“茶与草木叶一也”?


在逍遥齐物的路上,陆羽选择了“以茶入道”,这才有了后来的茶经和茶圣。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二、《茶经》三卷,另两卷分别叫什么?里面又记述了什么?


陆羽在火门山学习七年,学有所成后,准备“以茶入道”,于是,陆羽开始了东南飞。因为他的师傅邹象先告诉他“成在东南”的道理,而且当时,刚好是道家真人司马承祯制“天地宫府图”评点天下“洞天福地”之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竟然有四分之一,落在了东南的浙江一带。所以陆羽渡长江来到了乌程,他儿时的启蒙亲人玩伴李腾和李季兰就在这里。


八年之后,他也是在乌程写出了名动后世的《茶经》。


提到陆羽的《茶经》,其最出名的时候应该是在唐末到宋时,那时候的茶人大多认可陆羽茶圣的地位。而到明清之时,《茶经》中的一些经典知识已经失传了。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说到《茶经》的成书,有一个和尚,那是一定绕不开的。不是积公禅师,而是陆羽在湖州认识的至交皎然。


皎然,他祖上也是鼎鼎有名,就是那个自称独占一斗气运的谢灵运。皎然(谢清昼)的茶叶知识,那是完超二十来岁的陆羽。皎然当时是湖州杼山妙喜寺的主持,陆羽就经常住在寺里,在皎然的指点下,开始走上了“以茶入道”之路。


儒家亚圣孟子曾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而陆羽却走了一条齐物之路,他接受的思想,是万物在起源上同一而本性应该相同,物之所以纷纭不齐,皆因执“我”之见所致。若能忘我无我,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茶之为物,陆羽在火门山的七年已明理知数,东南飞至乌程后又用八年时间以茶叶之各种象去验证其数理。寻求天下万茶同一、相通之处,进一步验证“茶与草木叶一也”的至理,知茶(物)先后近乎道矣。七上八下十五年,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直接说三卷茶经吧: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第一卷:市面上的《茶经》,内容大家都看到了,就不多说了。


第二卷:《茶诀》。后世传说是皎然所著,其实这是《茶经》的一部分。整部《茶经》,可以说是皎然协助陆羽完成的,皎然又怎么会再独著一书?而且,这个《茶诀》就是茶经中“之造”中说“茶之否臧,存于口诀”的诀。这个诀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辨别青叶的口诀、辨别制好的茶叶的口诀(分生晒、炒青、饼茶)、辨别茶汤的口诀。


没错,第二卷是告诉大家怎么鉴别各种茶叶好坏的。被封为茶圣的人,要“以茶入道”的人,怎么可能会“忘却/隐藏”这么重要的内容?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第三卷:原名叫《品第书》,也叫《顾渚山记》。曾被皮日休得到,其好友陆龟蒙曾修改后公开过。那这卷里记载了什么内容?主要记载了两部分:


1、地理相关:陆羽曾走访过很多洞天福地,其中多有茶叶和泉水,他曾经点评过具体洞天福地的茶叶和水,就记载在《品第书》中。因为这个原因,这书还被后人列入地理志类。


2、茶事相关:陆羽把各种制茶法和吃茶法的“次第”也列入了此书中。早在唐前,各种制茶法就存在,比如纯晒(晒青)、纯炒(炒青)等。大道至简,古人更追寻纯天然,怎么会只留下一种“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复杂手法?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怎么可能只留下一个“煎茶法”?那种加盐加葱姜之类的“煎法”,是在“荼(苦菜)”“茶”不分的时代遗留下来的。前人早就有了散茶(炒青、晒青)的冲泡法。


古人治学严谨的态度,超过我们的想象,更何况当时颜真卿、皎然、陆放、李冶等等社会名流、名僧高道都认可的陆羽?他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的《茶经》中,对他之前的制茶和泡茶法不去研究并加以说明?


所以在《品第书》里,陆羽把各种茶适合怎么制怎么泡做了个对比和说明。


而且,对茶叶土壤有了更详细的说明,比如“竹林中莓苔地亦属于上等”的说法,就出在这部书中。


现在你明白了吗?把现代的《茶经》加上《茶诀》、《品第书》才是完整的《陆羽茶经》。这才算齐物,这才能让陆羽入道而封圣啊。


现代版的《茶经》只有三分之一卷,揭秘完整版《茶经》三卷

陆羽对茶的态度,那完全是超然物外的,以之修身养性,明心入道。以至于后来他碰到了李季卿和常伯熊之流,对茶技茶艺有向娱乐性和功利性发展大为恼火,写下了《毁茶论》,痛斥这种“功利为先、娱乐至上”的行为,要是他知道现代社会,茶,只留下了“功利和娱乐”,会不会气的从地下爬起来?


先就这么简单一说吧,纵观陆羽一生,出身释门欲学儒却最终走入了道家,若说世有佛心道骨儒表之人,那陆羽,肯定得算一个吧:


不读佛经心有慈悲,

以茶入道逍遥齐物,

修身治学兼济世人,

青气万丈长留人间。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