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發展起源史略

中國武術發展起源史略

新石器時代

河南省中部發現約公元前6000年至史前5000年早期新石器;諸如石刀、石斧、石鐮、石鏟等。

浙江省餘姚地區河姆渡村發現該時期的木器。其中有:矛、鏃等。

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發現公元前4800年至4300年母系氏族公社工具:諸如骨制鏃、矛、魚叉等。

傳說時代

伏羲氏,製作“八卦圖”(石刻)。

共工氏,與姬姓部落發生部落戰爭。

蚩尤以“金”作兵器與敵相搏。蚩尤勇猛,常“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另角抵則為兩人徒手搏鬥,後又發展為中國式“摔跤”及日本“相撲”等。

黃帝別號軒轅氏。曾在涿鹿領兵攻殺九黎族首領蚩尤。後又在阪泉打敗炎帝統率之部落。

舜、禹二帝曾大伐九黎三苗並“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中國武術發展起源史略

先秦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

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有窮氏(即現今之山東省平原縣一帶)部落首領后羿善射,被尊為“神射手”。

帝予(少康子)其人曾發明甲和矛。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

(民國期間,曾在殷墟發掘出青銅武器,有戈、鉞、矛、矢鏃)

商代末年鑄有銅劍。

周代鑄成銅戟與銅戈。

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西周時代,盛行射術併成立射社。其中禮射最為出名(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

周武王時代製成“象舞”、“大武舞”等。舞者手持干戈,以對擊之法與音樂相配合,故稱“用兵時利代之舞”。

約公元前770——前221年

越女尤善用劍。其次則為理石公、袁公等。

趙文王嗜好與部下鬥劍並常招募當朝勇士入宮,故有“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之稱。

首次出現《越女論劍》(摘自《莊子?說劍》)等中國傳統武術理論著作。

趙武靈王極力倡導“胡服騎射”。

中國武術發展起源史略

秦、漢、三國時代

徒手搏鬥,後又發展為中國式“摔跤”及日本“相撲”等。

黃帝別號軒轅氏。曾在涿鹿領兵攻殺九黎族首領蚩尤。後又在阪泉打敗炎帝統率之部落。

舜、禹二帝曾大伐九黎三苗並“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先秦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

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有窮氏(即現今之山東省平原縣一帶)部落首領后羿善射,被尊為“神射手”。

帝予(少康子)其人曾發明甲和矛。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

(民國期間,曾在殷墟發掘出青銅武器,有戈、鉞、矛、矢鏃)

商代末年鑄有銅劍。

周代鑄成銅戟與銅戈。

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西周時代,盛行射術併成立射社。其中禮射最為出名(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

周武王時代製成“象舞”、“大武舞”等。舞者手持干戈,以對擊之法與音樂相配合,故稱“用兵時利代之舞”。

約公元前770——前221年

越女尤善用劍。其次則為理石公、袁公等。

趙文王嗜好與部下鬥劍並常招募當朝勇士入宮,故有“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之稱。

首次出現《越女論劍》(摘自《莊子?說劍》)等中國傳統武術理論著作。

趙武靈王極力倡導“胡服騎射”。

秦(前221——206)

下令彙集全國民間兵器;並鑄為鐘鼎等。

罷工講武宣揚“角抵”。

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於甘泉宮行“角抵”之戲。

“手搏”成為一種有裁判的比賽。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公元前108年春,京師舉行“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

《漢書?藝文志》輯有兵技巧十三家,其中《劍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甘延壽首次採用“手博”之術考取宮廷武士。

三國(公元220——265年)

出現“武藝”一詞。《三國志?劉封傳》中載有劉封“武藝氣力過人”之文字。

鄧展善拳法及刀劍,能空手入“白刃”

魏文帝曹丕與鄧展,以甘蔗為仗,較技。

晉、南北朝、隋、唐時代

晉(公元317——420年)

首次出現兩武士相互抓握對家腰帶進行搏鬥的中國式“大相撲”。

吳末帝孫皓在宮廷內首次舉行女子“相撲”大賽並以此作為消遣。

當朝射箭名手劉曜,以一箭發出洞穿寸餘厚鐵板,而被御批為“神射手”。

當朝武藝大家,內外功與特絕技俱煉之。故出現擊石破碎之羊侃、越屋逾牆之劉康,跳高五六尺之周文育,日行三百里且距躍三丈之黃法。

西域地區流行“角抵”併名曰“校力”。

祖逖“聞雞起舞”習練武藝,終成名將。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首次出現“武術”一詞。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釋奠會》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公元495年,“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縣少室山下建立。

公元550年,最早的槍法密譜——《馬槊譜》由梁簡文帝著成。

當朝武術大家王敬則善“手搏”。

北齊接待梁朝武士多人,並舉行比武大會(含“馳射”、“拉硬弓”等)。

隋(公元581——618年)

公元610年,欽定“角抵”大會在端門街隆重舉行。而民間則以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及七月十五“中元節”為“角抵”比賽期。

欽定“等級佩劍制度”即帝王佩帶玉器劍、金裝劍,臣相則配銀裝劍等。

唐(公元618——907年)

公元618年,少林寺和尚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亂。

太宗時尉遲敬德善“空手奪槊”。與元吉較技,三奪其槊。

公元643年,太子與元昌,各統一隊,進行被氌甲、操竹槊、大呼交戰的娛樂。

公元657年,唐高宗從各地召募民間武術家。

公元702年,皇帝詔曰“天下諸州宣教武藝”。

公元703年,皇帝詔曰“天下諸州宣教武藝”。

當朝以獎賞與稱號鼓勵軍士習武並頒有“猛殷士”、“矯捷士”、“伎術士”等稱號。

公元767年,著名大詩人杜甫寫成《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

公元850年左右,闕名著有《劍俠傳》。

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

公元923年,莊宗召見“角抵”名手李存賢並封其為“大將軍”。

當朝出現精通“角抵”與“拳法”之武術大家,諸如:李青州、王愚子、謝建、姚佶耳、李長子、石拳能等。

宋、元、遼時代

宋《公元960——1127》

調露子著有《角力記》。

宋神宗時首創“保甲法”,並強調民間練武。另在武成廟側建有“武學堂”。

公元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經總要》。

時有民間武術大家李全擅長槍法,圈內稱其為“李鐵槍”。其妻楊氏精“梨花槍”,號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全國各地先後出現“弓箭社”、“錦標社”、“英略社”等演武做功組織。

當朝許多表演場所中,首次出現身懷各種武技的跑江湖賣藝之人,其中有擅長“角抵”、“相撲”、“拳法”、“器械”等技法演示者。

北宋時期,每年十月十日“天寧節”,皇帝大宴之際必有宮廷禁軍或御前帶刀侍衛演示各種武藝精華。

日本刀術法技法首次流入中國。

軍中將領關勝、米信等以善大刀著稱。

首次出現“十八般武藝”的之名稱。

南宋時期,欽定御前帶刀侍衛選出120名膂力過人者,組成“相撲營”(別稱“內等子”),專供官廷廟會與節日表演所用。

元(公元1271——1368年)

當朝武藝大家王英善用刀術,圈內稱其為“刀王”。

當朝武藝大家鄧弼善始雙劍,圈內稱其為“劍王”。

公元1356年,紅巾軍起主並攻入嵩山少林寺。眾寺僧逃往山東避難。

當朝首次出現武術與戲劇交融而成之“武戲”,諸如“李逵負荊”、“關大王單刀會”、“單鞭奪槊”、“三戰呂布”等。

中國武術發展起源史略

明代

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

陳卜一家由山西遷至河南溫縣,改住地名“陳家溝”。其九世孫陳王廷繼承家學並創陳氏拳械體系。

公元1602年(萬曆三十年)

姬際可生於山西蒲洲,後創“心意六合拳”。

嘉靖年間,少林寺僧月空受當朝都督萬表檄書,率僧徒三十餘人從軍抗倭。

首次出現“內家”武當派與“外家”少林派之武術派別。

明代流傳的拳法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呂紅八下、錦張喬石新技術開發區、巴子拳等。

山東李半天以擅跌法著名。

千跌張以擅跌法著名。

鷹爪王、唐養吾以擅拿法著名。

張伯敬以擅打法著名。

嘉靖間,當朝著名武術大家張松溪、單思南、王徵南等以擅內家拳著名。

當朝著名軍事家、大詩人唐順之撰《峨眉道人拳歌》,述峨眉拳特點。

武當派“太和門”定型於中國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當山並選址“真慶宮”。

武當派“太和門”祖師鄧坤倫首創“五毒殛手”與“神化五毒”特絕秘技。

公元1449年(英宗十四年)

山西民間武術大家李通精十八般武藝並赴京師執教。

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

當朝著名軍事家戚繼光著成《紀效新書》。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

當朝著名軍事家俞大猷至嵩山少林寺,觀寺僧練棍,並選二僧隨軍軍學習實用棍法三年。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當朝著名軍事家俞大猷著成《劍經》與《射法》。

公元1571年(隆慶五年)

當朝著名軍事家戚繼光撰成《練兵實紀》。

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

當朝著名軍事家何良臣著成《陣記》。

公元1591(萬曆十九年)年前後

日本國武術家小笠原源信齋到中國學練民間傳統武術。

公元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

當朝著名軍事家、大詩人唐順之著成《武編》。

公元1621年(天啟元年)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茅元儀輯《武備志》問世。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程宗猷著《耕餘剩技》問世。

公元1624年(天啟四年)

天台山紫凝道人假託佛教祖師達摩編著《易筋經》。

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陳元斌到日本江戶授拳。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獨臂神尼”創編內家拳法——“百花手”。

清代

清初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王朗創編“螳螂拳”

1661年(順治十八年)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吳鍾生於河北慶雲縣並精研與傳播“八極拳”。

1662年(康熙元年)

當代著名武術大家吳殳著成《手臂錄》。

1676年(康熙十五年)

當朝著名武術大家黃百家著成《內家拳法》。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拳械創始人陳王延逝世。

1724年(雍正二年)

萇乃周生於河南省汜水縣萇村。後成為“萇氏武技”的創編與傳播者。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前後

當朝民間武術家公相君在日本國沖繩傳授拳法。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

陳長興生於溫縣陳家溝,後成為陳式拳械的重要傳播者。

1799年(嘉慶四年)

楊露禪生於河北省永年縣,從陳長興學藝,並在北京自創“楊式太極拳”。

1808年(嘉慶十三年)左右

董海川生於河北文安。後融匯武技與道家修煉術,自創“八卦掌”。

李洛能(飛羽)生於河北深縣,後得“心意六合拳”技法並改名“形意拳”,且廣傳門徒。

1809年(嘉慶年十四年)

宋邁倫生於河北省冀縣。得“三皇炮捶拳”後在北京創辦“會友鏢局”,並傳授炮捶。

1812年(嘉慶十七年)

武禹襄生於河北省永年縣。自1850年起,相繼從楊露禪和陳清萍學陳家溝拳法,並自創“武式太極拳”,編撰《太極拳譜》。

1823年(道光三年)

武當“太和門”的傳播者李德源在山東蓬萊出生。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廣州名拳師顏浩長、韋紹光率眾手持長矛、大刀、棍、靶等在三元里攻打入侵英軍,並令侵略者敗逃。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尹福生於河北省翼縣,後得董海川傳藝,自成一系創“尹氏八卦掌”。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清道光帝詔曰皇族之“八旗子弟”重武藝學騎射。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大刀王五”王正誼生於河北省滄縣,並得肖和成、李鳳崗嫡傳,後在北京開設順源鏢局。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武當“太和門”第十一代掌門李德貴在山東蓬萊出生。

1853年(咸豐三年)

蔡玉鳴生於福建省晉江縣,後創編“南派少林五祖拳”。

1861年(咸豐十一年)

孫祿堂生於河北省完縣,後創編“孫式太極拳”並著有《拳意述真》等五種專著。

1862年(同治元年)

董海川居住北京並以“八卦掌”傳給後人。

1865年(同治四年)

少林派武術大家且後任河南嵩山少林寺“當家大和尚”(又名住持)之職的英三傑在河南出生。

1870年(同治九年)

雄縣劉土俊居住北京並傳授“岳氏散手連拳”。

吳鑑泉生於河北省大興縣並隨父精習“太極拳”,之後創編成“吳式太極拳”而廣收門徒。

1874年(光緒元年)

武當派“太和門”第十代掌門鄧鐘山老先生在湖北省均州武當山“真慶宮”著書立說,並花費五年時間手抄稀世孤本——《圖說功家秘法寶藏全本》。

1881年(光緒七年)

武當派“太和門”第十代掌門、盛名於當朝南北方十七省之“獨行大俠”鄧鐘山老先生,因清王朝重臣、東閣大學士兼兩江總督左宗棠重金相邀,由武當山“真慶宮”來江寧府傳藝,並收兩江總督署大將軍李德貴為“太和門”第十一代掌門(傳授該門派“四大功種”等)。

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逝世。

武術研究家王祖源編撰《內功圖說》並刻印出版。

1886年(光緒十二年)

當朝宮廷畫師楊心佛創作江南女俠黃春燕(武當“太和門”第十一代傳人)畫像。

1888年(光緒十四年)

武當“太和門”第十二代掌門李松如在江寧府所轄江陵縣出生。

1894年(光緒二十年)

日本國沖繩地區的空手道名家文由東瀛來中國福建省向當地民間武術家學練“地術犬法”。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源起山東等地的“義和拳”四處設壇且廣泛傳播中國傳統武術。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武當“太和門”第十二代繼任掌門李鍾奇在江寧府所轄江陵縣出生。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全國各地精通武藝之愛國人士紛紛運用自身所具備的功夫抗拒入侵者。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清王朝宣佈廢止武舉制度。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武當“太和門”第十二代傳人何子友在四川蒼溪出生。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中國江南地區舉行首屆學生運動會,共有來自蘇、浙、皖、滬等省的86個學校參賽;其運動會開設武術搏擊等運動項目。

1910年(宣統二年)

上海都督陳世美向孫中山先生極力舉薦廣東中山縣尹銳志、尹維俊姐妹作為其保鏢。“尹氏姐妹”在眾人面前顯露“五毒殛手”後即為孫中山先生所信任並將其聘為貼身保鏢(此為孫中山先生唯一聘用的兩位貼身保鏢)。

社會名流陳公哲等人支持武術大家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學校”。三個月後,霍元甲因病逝世。

1911年(宣統三年)

“辛亥革命”暴發。孫中山先生率眾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並設都於南京。

孫中山大總統禮聘武術大家朱振英為國民政府總統衛隊武藝教官。

“尹氏姐妹”憑藉自身武藝精華保護孫中山由滬抵寧並數十次挫敗清廷數十次所遣刺客前來刺殺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的陰謀計劃。

北方諸名武術大家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士會”並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武術。

山東濟南駐軍統領馬良根據中華傳統武藝精華中的基礎拳術器械招法創編成“中華新武術”系列並試圖在全國進行傳播(但數年後流產)。

上海“精武體操學校”更名為“精武體操會”。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二年)

由海外留學歸來的武術研究家許禹生創辦“北平體育研究社”於北京。

1914年(民國四年)

上海“精武體操會”又在滬另附設三個區級分會。

1915年(民國五年)

“全國教育聯合會”通過許禹生等熱衷於中華傳統武術推廣的人士所提暢議並通過“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之提案,同時將其寫入即將頒佈施行的全國各級學校的《軍隊國民教育實施方案》。

1917年

“全國教育聯合會”、“全國專門學校聯合會”分別通過山東代表的提案,決定將熱衷於推廣中華傳統武術的人士馬良所組織編寫的《中華新武術》系列教材列為各級學校的“正式體操”。

1919年

熱衷於中華傳統武術推廣的吳志青等人發起組織“上海中華武術會”。

“精武體育會”分別在漢口、廣州、佛山、汕頭、廈門、順慶等城市設立分會。

陳品三完成《陳氏太極拳圖說》。

濟南鎮守使馬良組織“技術大隊”。

1920年

“精武體育會”相繼在國外的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雅加達、三寶壟、泗水、西豐、森美蘭、怡保、金寶、馬六甲等華僑聚居地,成立“華僑精武體育會”。

1921年

民間武術大家、“虎鶴雙形拳”之創立者林世榮在廣州地區發起慈善捐款活動並組織其眾多弟子進行武術表演以籌款項。

1922年

著名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體育》季刊,並大力提倡中華傳統武術。

在濟南成立並舉行第一屆年會,“中華武士會”主要成員吳志青提議:“請以中國武術為中國體操,規定為體育上之必修科,編入教授細目,俾普及全國學校,發揚國民固有之精神,並編定教科設法試驗。” “中華教育改進社”經討論研究和決定不予認可。

1923年

馬良、唐豪、許禹生等一批熱衷於中華傳統武術推廣之人士聯合發起,並在上海舉辦“中華全國武術運動會”。來自京、津、滬等眾多省市的近30個武術社團組織數百名選手到會參賽並演示各武術流派之傳統武術技藝。

“中華教育改進社”體育組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第二屆年會併發布決議案第六件為:《在體育組內設中國武術研究股,組織委員會以謀中國武術的改進》之議案。

1924年

“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在武昌舉行並首次將武術套路列為表演賽項目,同時制定了相關的評分規則。

上海“中華武術會”創辦人吳志青在“中華教育改進會”與“全國體育會年會”上提議《請規定武術為體育課必修科提案》,但遭到與會者議否決。

1925年

“全國教育聯合會”在長沙舉行第十一屆年會並通過有關《學校體育應特別注重武技案》之決議。

1926年

國民黨元老於佑任等協助西北軍退役將領張之江等人在南京籌辦“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與此同時,以國民政府之名義通電全國各省、特別市政府,督其在當地招募並推薦精通中華傳統武藝的國術大家來南京聚集以成立“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籌)首期教授班(又名“高級教練員集訓班”)。

同年,來自山東、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及特別市的57名精通中華傳統武藝的國術大家諸如童仁富、王任福、劉雲龍、嚴度萬等集聚南京並協助張之江等籌辦“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

1927年

武當“太和門”第十二代掌門李松如先生顯示“神化五毒”——在南京上新河面粉廠一招殛敵即令五名攔路搶劫且有血債之土匪當場喪命。

1928年

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西華門頭條巷宣告成立。馮玉祥、張之江分別擔任名譽館長與館長。

同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行“國術國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