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遁入空门,进而达到清新脱俗、物我两忘的心境

常有身边的朋友,因一些烦事缠身,因一些变故突然看破红尘,嚷嚷着要遁入空门。好似一进入空门就可以万事皆休,皆大欢喜了。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两个误解;一方面认为佛教消极避世,另一方面误解了佛教对空的定义。大学者梁启超曾说过;“佛教是智慧信仰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是入世而非厌世,”。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升天,不为己身,而为解脱,”。

我们怎样才能正确遁入空门,进而达到清新脱俗、物我两忘的心境

这都是佛教中大爱祭祀的服务精神。而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有的仅指名义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却没想到牺牲自我,普渡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是真正的积极。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跋涉八百里荒漠,途中缺少水源,几乎丧失掉自己的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正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

我们怎样才能正确遁入空门,进而达到清新脱俗、物我两忘的心境

“空门”源于佛教有三解脱门之说,是指通往解脱之道的三种法门,分别是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修行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学习,要如何挣得这三解脱门。就“空门”而言,我们所熟知的缘起性空四字,可以说是佛学的根本所在。说到“空”,心经上说诸法空象,金刚经上说一切有违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要真正证得这个空性,做到遁入空门,是要有大毅力大机缘的,可不是想遁就遁。当然也就是说我们就没有机会遁入空门了,空门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指寺院的山门;通常寺院的山门有三个,分别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来指代。

我们怎样才能正确遁入空门,进而达到清新脱俗、物我两忘的心境

所以我们每一次进入寺院,也算是入空门了,这时我们不妨放空自己的杂念和妄想,给自己一个反省总结的空间,好好的享受这一份难得的清静,检视自己的行为,对着自己的习气,如此入空门便有了意义。修行看似逆天而行,事实上是让你顺其自然,不要去破坏你和自然的感官,最终让你融入自然,这也就是“返璞归真”。这也是真理 。所以秉承这个想法 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欲望、不甘、强求、谩骂、愤怒。当然同时不要奢求过多的兴奋、欢乐、财富、美眷,也就是中庸之道。有这样一句话:“遁入空门不见空,形形色色在其中。提它有时它无有,放下它时它还生。 万事俱在一念间,一念放下万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