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3歲可以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分界線”,3歲之後寶寶就慢慢要進入學校生活了,3歲之前寶寶在家生活,思維、語言等能力都較弱,很多家長都覺得帶孩子最難的地方就在於“怎麼說孩子都不懂”,尤其是見到孩子有一些壞習慣的時候,說來說去孩子也不改,或者根本就聽不懂。

事實上,如果3歲前的孩子如果有這5個“壞習慣”,家長真的不需要過多的進行干預,擁有這個五個壞習慣的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吃手、咬東西

從3到4個月大時,孩子就會出現吃手和腳的有趣行為。如果孩子的年齡稍微大一點,還會把所有能吃到的東西都放進嘴裡。事實上,孩子喜歡把東西放進嘴裡咬,是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口欲階段”,只能通過口腔觸覺刺激才滿足口腔的慾望,所以他們喜歡咬各種東西。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吃手”可以鍛鍊孩子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為以後完成獨立吃飯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這種行為還可以加強觸覺等感官的刺激,這是一種孩子智力得到發展的信號

這個時期看到寶寶吃手的時候,家長不用過多阻止,只要保證寶寶的小手和入口的東西是乾淨的就可以。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亂扔東西

許多父母發現,當孩子9個月左右時,會非常喜歡扔東西。任何能被抓住的東西都有可能會被孩子扔掉。事實上,當孩子在玩扔東西的遊戲時,他也在觀察、探索不同物體落地時發出的不同聲音以及軌跡。正是通過這種不知疲倦的行為,他才能逐漸瞭解了這個世界。

孩子胡亂扔東西實際上可以被視為一項運動,它可以很好地訓練嬰兒的感知覺,增強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並大大發展手腕、手臂和肩膀肌肉。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因此,父母不必完全禁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孩子扔了不該扔的東西,家長可以將周圍的玩具都收走,用行動向寶寶傳遞“這個不能扔”的信號。平常也可以準備一些柔軟的玩具或者小球,和寶寶一起玩扔東西的遊戲,進一步幫寶寶建立“什麼可以扔,什麼不可以扔”的意識。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到處亂爬

俗話說,“三能翻,六能坐,八能爬。”大多數孩子在6到10個月內就會學會爬行。爬行是孩子行走的第一步,爬行能提高孩子全身部位的協調性,使孩子能更主動的接觸和認識事物,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所以不要因為怕寶寶到處亂爬有危險就阻止寶寶爬,而是應該想盡辦法給寶寶爬行的機會,和安全的環境。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用手抓飯

1歲左右的嬰兒在吃飯的時候經常會試圖用手抓飯,有時候還會搶勺子、打翻碗,將飯弄得滿身都是。不過,水兒媽媽卻不建議家長阻止孩子用手抓飯。

用手抓食物帶來的樂趣會使增進孩子的食慾,促進兒童手指的發展。當孩子逐漸長大,手指肌肉得到充分發展時,他們就可以很好地使用筷子。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飲食中沒有幼兒所不喜歡的食物。年幼的孩子對食物的興趣更多受他所接觸食物的次數而決定。因此,只有通過反覆接觸,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喜歡食物,使得他們將來很難養成挑食的習慣。

家長只需要做的是為孩子準備兒童餐椅,繫上圍嘴,讓他自由進食。總之,弄亂、弄髒是肯定會經歷的過程,但當家長的準備工作好了,收拾的範圍也相對會縮小。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伸手去拿別人的東西

兒童的思維總是受想象的控制,所以他們不能清楚地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概念。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時的孩子伸手就拿別人的東西,甚至將別人的東西藏起來都是正常的。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看起來做錯就呵斥、批評孩子,而是應該加強孩子“物權意識”的培養,幫孩子明白“什麼是我的”的概念。比如給孩子準備自己的生活用品,給他強調:“這是你的”讓孩子自己管理。


孩子3歲前有這5個“壞習慣”,意味著在變聰明,家長不要急著阻止



孩子們出現以上幾種的“壞習慣”實際上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父母應該更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給孩子正確的指導,並藉此發展孩子的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