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直播幾百萬銷量背後是線下為0


差不多從2月開始,就能陸續看到一些消息,大意是某某品牌線上直播一場能達到多少多少萬的銷售,讓人豔羨的數字,激勵著大家趕緊行動起來。


當然,好的經驗要好好學習。


重壓之下,我們很容易被一些誇張的數據“蠱惑”,然後趕緊照搬。也或許正因為非常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問題被忽視,或者說被帶偏了。來粗略分析下。


需要強調,這裡說的幾百萬銷售是指品牌自行直播而非投放“李佳琦們”,線下為0可能誇張了,不過實體店不能開張之前,可不就是0嘛。


請注意,直播幾百萬銷量背後是線下為0


1.

爆出這類新聞的品牌特徵較為明顯,都是以實體銷售為主、銷售點較多的品牌。直播銷售火爆的背後,不要忽視,這樣的銷量基本屬於將線下買賣轉移到線上,而不是通過直播額外增加了巨大的銷售額


常規的操作方法:早就搞過社群營銷的,群裡發直播鏈接,沒有群的,往往營業員都有熟悉顧客的微信,直接發鏈接;這些都沒有的,通過官方公號、微博、小程序、線上店公告來告訴消費者:“來呀來呀,我們有直播”。


多數時候,會去看直播的是品牌原有的顧客,尤其是在品牌小程序看直播的,更大概率來自線下老顧客。


很早就私下問過一個熟悉的品牌,疫情後他們在線上有著傲人數據,但是無論這個數字多麼好看,依舊抹不平他們線下的虧損,總的銷售是下降的。


那麼,咋舌數字背後並不是這類品牌抵抗住了疫情帶來的銷售問題,而是將原有線下的銷售搬到了線上,如果同期比較,大家都在虧損,只是多少不同罷了,這更像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2.


理解了這個背景,接下來就應該問:

如果沒有直播,這些通過直播來消費的顧客還會不會買單?


做直播的品牌都擁有自己的線上銷售渠道,甚至顧客可以通過營業員的微信下單。就連品牌高層也開始跨界當“微商”的眼下,直播對銷售的促進作用應該是各不相同的。


有些品牌的顧客可能本身很接受直播,直播能更直觀的展示服裝面料、搭配,互動性比較強,也許顧客只想隨便看看,看到心動的可能就下單了。那如果這個顧客沒有看直播,直接在店裡瀏覽,是不是心就不動了?直播的“催情”作用能達到哪種量?拋開產品不談,也需要氛圍的配合。


還有些品牌的顧客,比如我,本身就不喜歡看直播,或者說不喜歡看傳統淘寶風格的直播,對那一類播主話術有牴觸感,別說心動了,連門都不會進。


我有個疫情後反而買更多東西的女朋友,應該是品牌比較歡迎的那一類顧客,因為疫情後折扣超大,服飾類購物花費23000多元,其中買的多數是國內設計師品牌。這些衣服她全部購自線上店,完全不看直播。


多數時候,品牌的風格決定自己會遇到什麼類別的顧客,不是所有品牌的顧客都看直播,顧客是更接受直接瀏覽商品下單,還是直播更能帶動貨,這個問題需要每個品牌來問自己,沒有標準答案。


3.

考慮完直播對實際銷售的增量問題,就應該再思考:

顧客更接受哪種線上模式?以及哪種內容的直播?


舉幾個自己喜歡看的例子:


常在微博上看獨立配飾設計師PercyLau的vlog,關於產品、設計,很輕鬆有趣,滿招人看。

我覺得她的vlog對於品牌形像和銷量是有促進作用的,以及這裡有個大前提,她的設計過硬,也適宜傳播。


我採訪過的線上品牌“熱水”,很早就給淘寶店多數產品配了一小段視頻,是設計師自己講解衣服的設計和麵料。他的形像完全不時髦、不精緻、不都市,但他在鄉下當與世無爭的藝術家,那種“野味村夫”形像反而增添了品牌本身的氣場,直播不直播都不重要,視頻已經完成了直播需要解決的問題。


請注意,直播幾百萬銷量背後是線下為0

“熱水家”視頻截圖


線上品牌塔卡沙疫情前就做直播和vlog,他們的vlog也很有意思,近期做過自己員工穿著本品牌服裝的效果,輕鬆又符合品牌自身特質,而且還讓消費者看到了設計師的有趣狀態,增進產生情感鏈接。


請注意,直播幾百萬銷量背後是線下為0

塔卡沙員工當模特拍的圖,圖自品牌官微


另外,直播除了將專賣店搬到直播間,還可以搬其他東西嗎?

當然可以。

而且往往這部分內容,對於一個品牌形像起的作用更持久。

比如之前寫過的旗袍設計師立言,她就不直接帶貨,抖音發的都是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但實際上,這樣能更大程度的吸引潛在客戶。


還有個剛剛做直播的朋友,他們做皮具,在一個大眾不太熟悉的平臺做直播,一場下來也會有一定的銷售額,因為跟那個平臺風格匹配。這類顧客則是平臺方顧客而非自身顧客,但他們在淘寶的直播由於沒有多少流量,幾乎沒有銷量。


4.

簡單說就是:

直播間是不是等於線上專賣店?

品牌要的是穩住原有客戶還是吸引新客戶?

什麼樣的平臺和方式能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品牌能不能耗得起相關的投入產出比?是加速死亡還是暫緩死亡,還是新希望?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比跟風更加重要。


直播在未來肯定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方式,就像現在每個品牌都會做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一樣。

塔卡沙的老闆之一小鳥說,他們的直播主要是用於跟顧客溝通,介紹產品和展示穿搭,接近聊天。會願意進行這種“聊天”的人一定是對品牌和產品感興趣的人,說白了,產品本身依舊是核心。無論是哪個年代,哪個狀況下,營銷都不可能凌駕於產品之上,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直播帶不來奇蹟,能帶來奇蹟的一定是產品這個核心。如果將直播當成救命稻草,那得好好找一下,真正致命的問題是什麼?


現在做直播的品牌太多了,多多少少造成膩煩心理,就像層次不齊的公號多了之後,會影響整體打開率。而且直播造成的時間浪費較大,不像商品瀏覽,顧客可以自行控制,所以一旦連續看到幾款不喜歡的衣服多半選擇退出直播界面。於是很多品牌採用不同時段抽獎來留住顧客,那麼請注意,如果會因為這點獎品而留到最後的網友,確定是你們的消費者嗎?還是隻為了在線的數據好看點。


另有一個暫時沒暴露的問題,別忘了直播的“及時性”有可能是優點也可能是缺點,由於各品牌在直播時還沒有在留言區碰到過極端的負面情況,估計都沒有討論過相關預案。國內時尚行業的政治敏感性幾乎為0,危機公關能力也非常差,會不會發生此類事件基本靠運氣。


探討這些,還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度過難關,而不是花更多錢,辦收效很小的事。眼下沒有哪個經濟學家能說清楚我們什麼時候能扛過去,這依賴於疫情什麼時候徹底結束。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僅僅是一個觀察者,很遺憾無法給出更多有用答案,也歡迎大家在留言處寫下你的看法大家一起聊聊。


在公號回覆商務合作查看相關明細




請注意,直播幾百萬銷量背後是線下為0

是本人,不接受反駁


文刀米,媒體人、策展人、設計師,曾獲中國時尚大獎年度最佳時裝評論員。

自我包裝完畢。

其實就是一個喜歡寫稿、設計、畫畫、沉迷於自己廚藝無法自拔的吃貨,在避免社交方面也有很強的功力。

微博:文刀米呀

聯繫:[email protected]

另有一堆同步更新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