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廣東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南方都市報記者從廣醫三院獲悉,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州婦產科研究所創始人、原婦研所副所長、主任醫師

陳元本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7日晚10點45分逝世,享年89歲。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陳元本


陳元本,1930年12月出生,籍貫廣東南海。1955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分配至河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工作,1966年調回廣州員村工人醫院婦產科,1978年到市二醫院至1995年退休。1988年,陳元本以學科帶頭人身份創建廣州婦產科研究所,有力推動了華南地區婦產科的發展,於1989年培養成功廣東省第一、第二例試管嬰兒。


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為華南地區不孕不育患者帶去新生的希望,為萬千家庭送去了福音,在婦產科醫學領域和科學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

胸懷大志

用現代醫學救人與興邦


出生於1930年的陳元本,是在抗戰炮火紛飛的歲月和硝煙瀰漫的革命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自幼見證了國家和人民的苦難。其父曾是黃埔軍校學員,系葉劍英同窗好友,是多年跟隨孫中山革命的愛國軍人,為抗日戰爭出過力、立過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區政府政協委員。


陳元本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有一種自強不息,為國為民的精神,有一種出自內心的愛國情懷。抗戰期間,年僅十幾歲的他,隨家遷居粵北,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抗日救亡活動。解放前親友勸他赴香港或國外讀書,他拒絕了,毅然留在國內。


陳元本1955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畢業後到鄭州市河南醫學院婦產科教研組及附屬醫院婦產科工作,投身醫學研究和臨床工作。對患者他愛如家人,他曾經為宮外孕休克的病人輸過自己400毫升的O型血;曾完成多例複雜的膀胱陰道瘻修復手術,在河南省率先開展陰道細胞塗片普查宮頸癌的工作;開展了河南省第一例子宮頸癌根治術;曾在婦產科核心刊物發表過多篇文章,青年陳元本已在醫學界嶄露頭角。


不懈探索

迎接省首例經產前細胞遺傳學

診斷出生的嬰兒


1978年,陳元本經廣州市衛生局引進調入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現為廣醫三院)。他醫術精湛,手術高超,曾開展了同性異體血管吻合腹腔內卵巢移植術、乙狀結腸代陰道等高難度的手術,治癒多例卵巢缺如和先天性無陰道患者。


他還敏感地認識到科技對現代醫學的推動作用,指出“科技興醫”是必由之路,在醫學研究中,他逐漸看到遺傳醫學的研究空間。當時國內只有上海復旦大學、湖南醫大等高等院校開展了細胞遺傳學、人類染色體制備的研究工作。


為填補華南地區的空白,1978年他主持成立了廣州市首個細胞遺傳實驗室。當時條件極為簡陋,實驗室是設在藥劑科的走廊上,僅有一些必需的簡單設備,但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陳元本帶領團隊經過無數次的實踐,在1979年成功製備出外周血染色體,後又發現了世界首報的核型。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陳元本主任帶領同事進行探討學習


1982年,陳元本帶領的團隊已能夠開展孕中期羊水細胞染色體檢驗技術,並用於產前診斷。


當時有一位患者,複發性流產7次,其丈夫是14號與7號染色體平衡異位攜帶者,胚胎染色體異常,導致妻子7次自然流產。第8次懷孕至孕中期,經羊水細胞培養染色體檢查,診斷本次妊娠胎兒可以繼續妊娠,最終產婦順利分娩一位足月健康嬰兒,這是廣東省首例經產前細胞遺傳學診斷出生的嬰兒。


1985年,陳元本開展生殖免疫學、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HLA)與婦產科疾病關係的研究,特別是與複發性免疫性流產關係的研究,併成功研究出HLA標準抗血清的製備方法及臨床應用。


此項技術是全國婦產科領域最早開展研究的兩個單位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同濟醫院),1990年獲廣州市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沿用至今已30年。


陳元本教授還是廣州市、廣東省乃至全國開展醫學遺傳學、遺傳諮詢產前診斷工作的先行者之一。1983年,陳元本組織舉辦了廣州地區首屆遺傳醫學、圍產醫學學習班,聘請了全國知名的遺傳醫學、圍產醫學專家來院授課,並協助市內多家醫院建立細胞遺傳實驗室,開展外周血、早孕期絨毛、孕中期羊水細胞染色體檢測作產前診斷,為推動廣州地區圍產醫學、遺傳醫學、產前診斷的發展做出貢獻。


從零到一的突破

廣東省首例試管嬰兒成功


1986年底,衛生部將攻克不孕不育列為“七五”攻關項目,陳元本主動要求開展這項極具前瞻性的研究。當時國內試管嬰兒研究剛起步,在中國大陸還未有成功先例,一個市級醫院可以嗎?陳元本滿懷信心地對醫院和市衛生局領導表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上級領導被他那種對科學執著追求和勇於攀登的精神所感動,決定立項支持此項工作的開展。


事非經過不知難。試管嬰兒研究的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是一個又一個“攔路虎”。試管嬰兒技術是人類生命醫學、胚胎學、生殖內分泌學、婦產科學有機結合的技術,陳元本翻閱了100多篇外文資料,不分晝夜的工作,編寫了幾萬字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大綱”,摸索著建立自己的技術流程體系。


剛開始研究工作時,連個像樣的實驗室都沒有,許多硬件設施也很簡陋,陳元本帶領團隊堅定信心,就在這樣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從病例預準備、誘發排卵、卵泡發育的監測、及時取卵、精子獲能、體外受精及培植、胚胎移植等步驟,一步步實踐,攻克一個個難題。


一開始的研究與美國專家聯合開展,但在第一批患者共20例卻無一例妊娠成功時,美國專家隨即撤離。研究工作一時陷入困境,接下來怎麼辦?陳元本在醫院領導及研究小組人員的支持下,下決心自己獨家重新幹。陳元本堅信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國外能成功,中國也可以!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首例試管嬰兒剖宮產施術者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1989年廣東省第一、二例試管嬰兒誕生,陳元本教授懷抱二例試管嬰兒


如今試管嬰兒實驗室所用的試劑都是由廠家生產,技術已很成熟,但在30多年前,培養液需要自己配製的,稱重、測PH和滲透壓都需要自行進行,器皿需多次沖洗、消毒反覆使用,二氧化碳培養箱簡陋,不穩定,只能靠實驗人員在實驗室通宵達旦地觀察、調劑。


培養基用的水,為保證無汙染,工作人員爬山涉水到鼎湖山、西樵山接雨水回來加工處理,經三度蒸餾成合格的“三蒸水”。正是在崎嶇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才迎來了廣東試管嬰兒從零到一的突破。


1989年9月15日、16日,廣東第一例、第二例試管嬰兒出生,消息一經傳出,引起極大轟動,這是繼北京、湖南之後,國內第三家取得成功的單位,標誌著我省輔助生殖技術已跨入國內先進行列。此項成果獲廣東省和廣州市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婦產科專家參加廣東省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成功鑑定會。


自首例試管嬰兒出生後,陳元本在生殖醫學上繼續探索,並積極培養人才,加強學科建設,推動生殖醫學持續發展,相繼開展多項生殖技術的衍生技術:如卵細胞內單精子注入、胚胎幹細胞技術、胞漿內核移植等前沿技術。


2019年,而立之年的首例試管嬰兒阿玲特意回醫院看望陳元本。如今的廣醫三院生殖醫學已發展成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生殖醫學中心之一,每年惠及大量不孕不育夫婦。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陳元本主任和廣東省首例試管嬰兒阿玲(化名)。


孜孜不倦

八十多歲高齡在病床上修改實驗室圖紙


作為泰斗級的醫學專家,陳元本的生活卻簡單而樸素,他和家人住在廣醫三院職工宿舍的家裡,屋裡只有幾件乾淨、半舊的紅木傢俱,正如同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氣質一般清雅。


陳元本的妻子趙樹香女士,是一位護理師,為使丈夫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她經常陪丈夫工作到深夜,有時候凌晨一兩點才吃晚飯,飯後吃上一個“蘿崗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享受。


基於陳元本對醫學和社會的突出貢獻,他被評為選為廣州市衛生局優秀科技人員,並當選荔灣區人大代表。然而面對名利,他卻並不在意,只是一心撲在摯愛的醫學科研事業上,直到退休之後仍然孜孜不倦。


中國生殖醫學先行者,廣東省試管嬰兒“第一人”走了

晚年的陳元本教授(中)。


由於長期操勞,陳元本患上了高血壓,但在醫院新的實驗室籌建時,他卻夜以繼日地設計、修改圖紙,最後是在病床上靜脈點滴硝酸甘油降壓的情況下將實驗室圖紙交給醫院。直至八十多歲高齡,陳元本仍牽掛著醫院的工作,指導著婦研所及生殖醫學中心的工作。


一個個生命奇蹟的背後,是醫學專家的付出,陳元本將畢生精力貢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為華南地區許多不孕不育患者帶去了新生的希望。


院方透露,由於受疫情影響,陳元本家人決定將不組織大規模追悼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