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血战中,蒋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档之二~蒋介石被蒙

上一篇咱说到蒋介石电令白崇禧与湘,粤各军防堵红军的作战任务,下面接着看战争势态的发展与演变。

陈济棠的让路,和白崇禧的让路长期处于历史的迷雾当中。

据史料(党史,军史)解密,陈济棠与红军的秘密谅解,为双方高级领导人物所知,有过谈判,有过记在笔记本上的协议,有过比协议更重要的双方默契。

白崇禧就近让路的行动,却是一个真正的谜。直到何长工回忆录发表,陈济宋让路大白于天下的时候,研究中共党史的人们还在猜测判断白崇禧当年的动机,甚至怀疑他与红军也有秘密谅解。

美国人索尔兹伯里写了一本《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说:"有证据表明,从桂系军阀白崇禧和李宗仁之间存在一项谅解”。并举出两个人为证。一位是红军第一个历史学家徐梦秋在1938年谈到广西首领"答应开放一个区域”,即湘江江的界首到全州之间数十里宽的一段走廊;另一位是著名的党史专家胡华,胡华1984年对索尔兹伯里说:"关于走廊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否则,红军不可能在湘江坚持一星期之久。”

到底有没有什么"秘密安排”使红军得以顺利的渡过湘江,索尔兹伯里说:"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探索,却一直没有探索出个所以然来。"徐梦秋,胡华,索尔兹伯里先后去世,白崇禧当年一连串不寻常的突然调动在全(州),灌(县),兴(安)铁三角留下的防务空白,一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空白。

没有谜的历史是索然无味的历史。

湘江血战中,蒋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档之二~蒋介石被蒙

湘江流域地形图

布置湘江防务

布置湘江防务的时候,白崇禧和刘斐曾到兴安对十五军军长夏威和参谋长蓝香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谁给红军送个信,说我们让一条路任其通过”。真话隐藏在了笑话当中。

当然不会有人去送这个信。白崇禧与红军之间没有任何协议与默契,有的只是对自己利益的精心布置和安排,剩下的就靠彼此心照不宣了。

白崇禧有意收缩,刘建绪(湘军)却无力补漏。

针对红军作战最积极的也是何健所代表的湘军

为了精心策划的黄沙河决战,何健连后方医院都做好了准备。除各作战单位原有卫生机关外,他特地在黄沙口的后方零陵增设一个兵站医院,而在郴州的另一所医院,"预定至黄沙河决战时期,令其向零陵转移开设"。

他够卖力的,但大战地点却不在黄沙河。

何健于11月22日接到白崇禧那封关键性的电报:因红军攻击贺县,富川,全州,兴安间主力南移恭城。所遗防务,请湘军填接。

何健叫苦不迭,刘建绪部21日刚刚在黄沙河一线集结部署完毕,白崇禧一屁股抽身,闪出近200里的湘江防线,如何填接?桂军向腹地收缩,要湘军深入桂境边防,那么湘境出现漏洞,谁来填补呢?

桂北的永安关,清水关,雷口关桂军全线撤退,使红军先头部队快速通过灌阳以北各关口,朝空虚的石塘圩一带猛进,前锋直趋桂境的湘江。

湘江血战中,蒋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档之二~蒋介石被蒙

李宗仁与白崇禧

何健精心构筑的黄沙河决战设想瞬间泡汤了。

此时的湘军在最接近全州的黄沙河一线,为章亮基的第16师以及李觉率领的四个补充团;陈光中第63师刚刚到达东安〉陶广第62师25日才能到达黄沙河;薛岳所部24日集中零陵,且疲惫之极。

11月23日,何健电令刘建绪:"着第一路沿湘水上游延伸至全州之线与桂军切取联络,堵匪西窜。"

11月25日,再电刘建绪,薛岳:"着第一路追剿司令刘建绪指挥所部,担任黄沙河(不含)至全州之线,置重点于全州东北地区;着第二路追剿司令薛岳指挥所部,担任零陵至黄沙河之线集结主力于东安附近,并策应第一路;第一,第二路,均限明晨开始行动。”

何健让刘建绪与薛岳梯次衔接,逐步推进的方法,意思很明显:湘军可以入桂境接防,但接防地点是全州,不是兴安。湘军的江防可从黄沙河向全州延伸七十里,但绝不再向兴安方向前进去填补桂军留下的那100多里空白地区。湘军防堵计划,南昌行营(蒋介石行营)早有安排,一旦有纰漏,责任不在他何健。

重点来了,这白崇禧突然撤防,真的因为红军攻击了桂境腹地吗?

是的,要说一点迹象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白崇禧耍了个滑头,红军根本没有"攻击贺富”。原因是林彪的红一军团以一部向龙虎关佯动,摆出一副攻击恭城,平乐的架势。白崇禧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回防,作为其退兵理由。其潜台词是:堵红军关我毛事,我的地盘必须保证安全,你们爱咋咋的,看着办吧?

可是何健也不是泥捏的,也耍了个滑头。他11月22日就接到白崇禧撤防的电报,23日电令刘健绪准备南移接防,却让部队26日才开始南移,且反复叮嘱刘建绪不要伸过全州。事后却对蒋介石说:"红军阳攻黄沙河一线"。刘建绪部集结时间过于紧张,虽然"星夜兼程”,也来不及在湘江的全州至兴安段全线布妨啊!

欺骗老蒋的,决不止一个白崇禧。白撤防,何不补,把一个蒋介石蒙在鼓里,他精心构筑的湘江防线宊然间出现一个大大的漏洞。

湘江血战中,蒋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档之二~蒋介石被蒙

何健

红军基层指挥员的决断不力,造成后来一系列被动局面

湘江渡口门户洞开,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走在中央红军全军最前面的红一军团便衣侦察队连续发回前方无大敌的报告。红一军团林彪立即决定采取"两翼分割,中间突破"的态势向湘江猛进。从白崇禧的"全灌,兴铁三角"地带无阻拦的大踏步穿过,突破了封锁线。

此时还有一个绝好机会

红一军团侦查科长刘忠率领军团便衣侦查队从界首悄悄渡过湘江抵达全州城附近实施侦查,发现全州还是一座空城。城内仅有桂军一个民团,惊慌失措,战斗力很弱,湘军接防部队也还没到达。

谁占领全州,谁就在湘江作战中占据有利地位。刘忠立即建议在对岸附近的一军团二师五团成,快速过江,占领全州。

刘忠曾经在五团当过政委,这是一支能打的部队。但是现任团长陈正湘做不了主,率领五团的是二师参谋长李棠萼(e),而李棠萼觉得应该听侯军团指挥部的命令,先报告再行动。

在实战中有兵贵神速的说法,但是军机稍纵即逝。谁能把握住军机,谁就是优秀的指挥员。

当他们等到军团司令部"渡过湘江,占领全州”的命令后,全州已经被刚刚赶上来的湘军占领。追剿军第一纵队司令刘建绪27日下午五时已经向其部署发布"予在全县",下达一系列战斗命令了。

李棠萼只好指挥五团抢占觉山铺,紧急构筑面向全州的防御阵地。

红军在湘江之战中之所以损失巨大,其原因有二:

一,中央纵队过于笨重缓慢,未能有效的利用湘江缺口,快速通过。

二,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未能坚决抢战全州这个战略要地。

刘建绪后来向红一军团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击,就是利用全州这个前进基地。如果当时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果断占领了全州,一军团对湘军的防御态势无疑将大为改变,林彪还用在11月30日晚上向中央发出那封"防线动摇,万分危急"的电报吗?

刘忠晚年离休以后写了本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提及了50年前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这个机会,仍然心痛感叹不已。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误,更是在这一失误背后付出了多少战友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薄薄的一本回忆录,印刷粗糙,错别字不少。这位1955年授衔中将的老将军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本一本的改,改完后用纸把书包好送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封面,用难懂的福建口音反复叮嘱要好好收藏。

图书管理员礼貌,客气,也很好奇这位穿着深蓝色便服的老人对一本小册子却如此执着认真。她恐怕想不到这位刘忠老先生就是当年红一军团的长征先锋~便衣侦察科的科长,一个曾经走在红色狂飙最前面的人吧?

湘江血战中,蒋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档之二~蒋介石被蒙

林彪

红一,三军团的默契配合与指挥员的睿智

就在湘军,桂军与中央军互相将最严重的作战任务推来推去的时候,中央红军却在进军途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整体性。

一军团一师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潇水,按林彪命令应该迅速的向湘江前进与军团部会合。但后卫五军团(董振堂部)还没赶上,潇水一下形成缺口,彭德怀立即命令一师停止前进。他对一师师长李聚奎说,不能给敌人留下空隙,一师不但现在不能走,而三军团六师还要暂时归你一师指挥,其他问题我同你们军团司令部联系。~这一决定不但显示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高风亮节,也体现了军团之间的密切配合。

一师按照彭德怀的命令继续防守潇水西岸两天,打沉了敌追敌一批又一批渡船,有效的阻敌前进,保障了红军的后尾。

11月27日晚上,一军团二师渡过湘江,占领界首。三军团四师也随即到达,二师向纵深发展,四师奉命接防,原想按一军团原先的阵势在湘江北岸布防,林彪说不可以,四师不要摆在二师原来阵地上,要过江回去,在南岸构筑防御阵地,防止桂军侧击。

四师师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按照林彪意见在南岸部防,很快就与赶上来的桂军接火,一打就是两天两夜,使界首渡口牢牢控制的我军之手。

彭德怀指挥了一军团的部队,林彪指挥了三军团的部队,都很关键,也很黙契。

一军团一师如不按照彭德怀命令坚守潇水,中央纵队在湘江一带便要被追敌迫近两天时间,湘江之战中红军的损失不知要增加多少?

三军团四师如不按照林彪命令在南岸背水布防,界首渡口必在桂军突袭下很快丢失,红军大队就将在湘江被敌切断。

湘江血战中,蒋介石和他的旁系搭档之二~蒋介石被蒙

彭德怀

从界首到屏山渡,蒋介石精心构筑的湘江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宽6O里的缺口。

11月27日,就在林彪占领界首的同一天,刘建绪进占全州。

一军团过河部队迅速向纵深前进,与三军团部队一道迅速控制了界首到觉山铺一线30公里的渡河点。林彪爬上山头察看地形,决定以觉山铺一带四公里长的山岗线作为阻击阵地,并立即部署二师部队进入阵地构筑工事。

刘建绪下午五时便在全州下达一系列命令:章亮基师出全县沿飞莺桥,桥头之线占领阵地,伺机出击;陶广师即集结五里牌待命;陈光中师即集结主力于太平铺待命;李觉部迅集结全城西北端待命;炮兵营归章亮基指挥,在大石塘附近选定阵地,测定射击距离。

后续湘军还在源源赶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恶战在即!欲知后事发展,请关注下一篇:血战湘江(上)


参考文献:金一南《苦难辉煌》摘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