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她是中国近现代

第一个写盐工生活的女作家

她是一位极富才华的女子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她用严谨不苟的创作态度和真实朴素的文笔,写出了乡村社会人生的艰辛;她用那饱含强烈人道主义精神的思想,真实地展现了旧时工人的苦难,以及他们那种顽强挣扎、努力争取权利的本能。可是,她还没来得及充分展示才华就离开人世。她就是简阳女儿罗淑。

人物简介


罗淑,原名罗世弥

偶用笔名石海

生于1903年12月

简阳市石桥街道黄泥堰村人

1921年进入简阳县立女子学堂,1923年转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9年9月与恋人马宗融去法国里昂,不久后结婚。1930年进入里昂大学学习教育学。1933年结束学业回国,在上海郊区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教书,兼任小学部主任。1936年,其处女作即成名作《生人妻》在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第l卷第4期上发表。1936年与马宗融同去广西,1937年回到四川。1938年2月因产褥热病故。

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1961年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刊登了她的《生人妻》《橘子》《井工》《刘嫂》。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位于川空广场内的罗淑雕像

作品继续流传


正如巴金所说

“如果能活到现在该多好”

罗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但她的作品、她的精神

却一直延续下来

简阳作家黄红武在《近代第一个写盐工生活的第一个女作家》一文中这样评价罗淑的作品——“罗淑的作品不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文学中曾有人写过的题材,仍被她写出了新意,如《生人妻》《橘子》。


出现在罗淑笔下的农民、盐工

他们善良、纯朴

有时也对自己的遭际深感不平

十分恼怒

《橘子》中小孙子丁丁想吃一颗橘子的心情,而阿全叔在水果贩子的敲诈下,贱价卖掉自己几十棵橘树上的果实,却不能让丁丁解馋时的痛苦,他内心的煎熬只能颤声化成“放下!不许要。”对于他们来说,当时最需要的是钱。

“另一类就是罗淑独辟蹊径的创作,‘以沉着老练的文笔’充满深情地描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川盐业工人的悲惨生活,如《井工》《阿牛》《地上的一角》《鱼儿坳》等,赞美了罗淑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其中《井工》是罗淑1937年9月离开上海时,亲手交给巴金的最后一篇小说,小说以朴实、清冷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老瓜从一个生动活泼的“悟子”(老瓜本名叫悟子),被变成了无力、懦弱、憨痴的“老瓜”,但是完全的绝望反会使“老瓜”们奋起抗争,独自放走了“一载盐”。

罗淑对故乡人民的命运是如此关切和同情,她的笔下是探求人生的写实道路,忠实而精确地描写了农民和盐工的日常生活及其辛酸的经历。她用那简练朴素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简阳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对劳动人民倾注了深厚的同情,把那些勤劳、善良、纯朴而被损害、盘剥、侮辱的农民和盐工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九·一八”事变后,尽管留在法国有利于继续钻研法国文学,但罗淑最终不顾亲友的劝阻,毅然奔回祖国。在上海郊外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教书,并兼任小学部主任。


  • “八·一三”事件后,罗淑又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下辗转回到故乡。此时她已临近生产,但仍然满怀激情地参加抗日文艺活动,并发表了《井工》《八月十三日早晨》《被难者》等一系列文章,是当之无愧的“社会革命的斗士”。


精神继续延续


罗淑的家乡在石桥街道黄泥堰村

她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群体中

一位陨灭前闪亮而陨灭后发光的星

文学家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罗淑作品永恒的美源于“她深切动人地写出了沱江上游古陋地域文化的特殊色调”。


1986年,周克芹在《怀念前辈作家罗淑》中写道:

从她的名篇《生人妻》中,看得出家乡生活对她创作的深刻影响,虽然在写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她已经历了远渡重洋后寄居上海,而幼年时期留下的家乡故事、人情和风物,仍在作品中生动地反映出来。这也给我以深刻的启示,童年生活对作家的影响是宝贵的。作家的足迹可以遍布天涯海角,而艺术生命的根则深深植于家乡故土。

罗淑是一位进步作家。“当作家,就要这样,作品不在多,重要的是与时代、与人民心心相印,反映人民的愿望,歌颂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我们这一代作家与上一代前辈生活的时代不同了,但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是一致的。”周克芹在文中写到,他为自己有幸成为罗淑的同乡、后辈,感到亲切和光荣。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周克芹怀念前辈作家罗淑手稿

跨越历史的长河

时间来到21世纪

同为罗淑同乡、后辈的青年作家范宇

在其散文

《为了忘却的记忆——关于罗淑》中写道

“我真希望有更多的家乡的作家来关注我们的前辈、我们的老乡——罗淑,我更希望家乡的普通老百姓也都能够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因为,罗淑这个名字,曾经在这片土地出现,并且与石桥古镇的茉莉花一样美丽。”


范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家,他其后也在多篇文章中透露出对罗淑的怀念,可不幸的是,罗淑给文坛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也给简阳人民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罗淑的人文价值与盐井文化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石桥街道乃至全市的文化记忆与乡愁,也是黄泥堰村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很好的切入点和引爆点。

“死并没有毁掉一切,生命也不是在一瞬间就可以灭亡的东西,如今,当世人再谈起罗世弥,仿佛还牵系着很多人的心。”就像巴金所言,“她的作品活下去,她的影响长留,则她的生命就没有灭亡,而且也永远不会灭亡。”


历史继续前进


咸,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力量

罗淑熟悉美丽的沱江、黄泥堰村的盐场

底层人民的悲欢

熟悉在这里干活的人们

听过盐工艰辛悲惨的故事

童年生活的盐场

不仅给了她无限的创作灵感

也成为当时底层人民谋生的手段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盐炕(残余)

在黄泥堰村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阳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罗淑故居旧址,这里早已经没有了房屋,空空的土地上散乱着几块石头,阳超说:

“这可不是石头,它是当年盐水浸泡过的泥巴,现在比岩石还要坚硬。”


看着历经自然风化作用的“盐石”,不难想象,当时这里到处都是盐井的场景。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盐井

盐井开在山坡的高处

可谓是独具匠心

经过历史岁月的洗涤

曾经的盐井如今只有70多口被保留了下来

能清晰看见盐井之下的盐水的只剩七八口了

看着不过汤碗大小的井口,却有数十米深,此时眼前仿佛出现了罗淑笔下的场景——粗大的楠竹筒相互对接,用桐油石灰密封做成井筒,日日夜夜总有一个面黄肌瘦、短手短脚、十一二岁的小老幺,驱牛绕着木制的轮盘转,把盐水车上来,再由筒匠把盐水翻倒进地盆,盐水通过埋在地下的竹筒,汩汩地汇入半山坡盐灶房的那口锅。

时隔多年,原来数百口繁忙的盐井已经“休眠”,只零散地保留下了部分采盐、熬盐设备。在阳超的指引下,记者发现了一圈长满青苔、被竹叶填满的半边盐灶,虽然破损严重,但依然能够看出当时海井片区盐业的繁荣。

“如今保存下来的只剩这半边灶了,以前还有一片晒坝,如今也已经种满了柑橘。”阳超说。


她来自简阳市石桥街道,被巴金誉为“社会革命的斗士,中国的一个优秀女儿”!

盐砖

如今,再次走进罗淑从小生活的地方

这面对沱江,背靠蜿蜒的丘陵

一片片雪白的柑橘花开得正欢

春雨落下,花香伴随着泥土的芳香

弥漫在这个方圆不过数里的山坳里

20世纪70年代,黄泥堰村村民开始了柑橘种植。黄泥堰村的发展也带动周围村落的共同发展,最多的时候,附近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余亩,如今,黄泥堰村对柑橘产业进行了扩张,发展了苗木培育。

“也许这就是缘分,罗淑的《橘子》带领着我们村后来大面积种植了柑橘,解了小丁丁的馋。”阳超打趣道。

【来源 简阳发布 编辑 曾祎玲(实习)审核 侯佩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