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草何以“逆风”飞扬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清明节后,艾草拔高。今年艾产业形势如何?在与一些从事艾草种植加工的农业合作社、企业负责人交谈时,记者得到的回答高度一致:“前景不错,年内会一路看好。”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不少行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看着不起眼的小艾草为何能“逆风”飞扬?近日,记者深入南阳、洛阳等地的乡村、企业,进行了深入探访。

疫情“助推”,认知度“提前五年”

小艾草何以“逆风”飞扬

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师营村,务工群众在药益宝艾草制品公司里加紧生产。 陈辉 摄

4月13日,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间隔开的工位上座无虚席,戴口罩的工人们“火力全开”。

“什么时候开始复工复产?”记者问道。

“全面复工是在3月9日,但实际上我们的生产线一直在运行着。”药益宝公司总经理李红文说,疫情一开始,他们的订单就呈现“井喷”状态,不但原来的老客户催着要,连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都大量订购。

“用艾条、艾柱熏蒸,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七里园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们给各个防控点都配备了一些艾制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药益宝公司等爱心企业的捐赠。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疫情让人们对艾的认知度、接受度往前推进了5年。”4月14日,在宜阳县董王庄乡乔庄村的一处艾草加工基地,本艾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王喜森告诉记者。

他认为,疫情期间,包括艾在内的中草药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疫情散去,人们会更加注重养生、保健,客观上为艾制品“飞入”千家万户打开了方便之门。

市场调节,艾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情况就是四个字:供不应求。你看,我这台机器都‘累坏’了。”在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邰庄村的生产基地,华翠艾业公司负责人陈全喜指着一台“罢工”的机器吐槽道。

2015年,返乡创业的陈全喜带着120余户群众,流转1200亩土地种起了艾草。2018年,他追加投资,上了一条生产艾草床垫、坐垫的流水线。趁着形势好,今年3月份,他又新购置了4条生产线。

“陈全喜们”大干快上的底气从何而来?记者专门请教了南阳市的艾草专家、“三多局长”陈增喜。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中药材行业带来了“利好”,艾草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去年艾草价格走低,不少规模小的经营者退出,行业整体出现了‘洗牌’;今年消费者需求量大大增加,明显高于艾制品产量的增速,行情看涨顺理成章。”陈增喜说。

“跟去年比,今年艾草身价堪称‘大涨’。”在董王庄乡慈古洞村,经营中药材收购站的王麦章告诉记者。他介绍,全棵艾收购价为每吨3000元,贵了将近一倍;用作饲料的艾粉,收购价从每吨400元涨到了近2000元;本月底要开收的新艾叶,预计价格在每吨5000元-7000元。

品牌塑造,价值链不断拉长

“这些都是咱自己的品牌产品,3大类100多种。”带记者参观展厅时,李红文的南阳话里带着“骄傲”。2011年,她和丈夫返乡创业,主要业务是给别人“代工”;如今,“药益宝”品牌越来越响亮,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带动当地200多名群众增收脱贫。

“不断创新产品,拉长价值链,才能把艾产业做大做强。”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海平告诉记者。在传统制品之外,百草堂公司“脑洞大开”,把艾草导入环保领域,研发了艾绒轿车车顶内饰、艾绒纤维家装板材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还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湖北“蕲艾”是国内艾产业发展的标杆。与之相比,南阳艾、河南艾的差距在哪?“一方面是品牌价值,一方面是标准统一。”陈增喜认为。

他介绍,品牌方面,这些年我省一直在努力,上千家艾制品企业中,已经有不少品牌日益叫响;标准方面,南阳市依托设立在天冠集团的车载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艾草产业联盟”,今年将致力打造艾草的行业标准体系等方面,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