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氣管切開的古稀重症老人重獲“新聲”

人民網上海4月17日電 (龔莎)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是什麼?是媽媽哼唱的搖籃曲,是愛人耳邊的呢喃細語,亦是寶寶學語時的咿咿呀呀……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ICU病房,有一種聲音讓上海援鄂醫生王維俊覺得最為動聽——氣管切開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恢復發聲說話,這其中有一個“神奇裝置”發揮了關鍵作用,那就是“說話瓣膜”。

說話瓣膜目前在康復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如何能讓其發揮功能?背後是由醫生、治療師、護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的深度合作。

“小”裝置發揮“大”作用

說話瓣膜的神奇和可貴之處,在於能夠滿足人正常交流的需求,對氣切患者的心理給予莫大的安慰和支持。試想,如果您是一個氣切病人躺在床上,無法言語,只能靠吃力的手寫寫畫畫,甚至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需要醫務人員來猜測您是要大便,還是要小便?是要見家人,還是鼻子癢?此時的人生,除了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用殘酷的現實一點點磨平求生的信心,還有什麼值得期待?

那麼,什麼是“說話瓣膜”?小小的說話瓣膜結構並不複雜,是一個單向通氣閥,安裝在氣管切開患者的氣管套管口,是用於改善吞嚥、通氣和說話功能的裝置,其應用的最主要目的是為拔除氣管切開套管創造條件,恢復吞嚥與說話功能。由於患者佩戴此通氣閥後,恢復了發聲、語言交流功能,所以被俗稱為“說話瓣膜”。

古稀重症老人在陽光重獲“新聲”

今年75歲的王奶奶(化名)頸椎術後病情危重,由於反覆肺部感染,2個多月前做了氣管切開術,從而“失聲”,無法用語言與醫生、家人溝通。

家人將王奶奶送到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由於患者入院時情況不佳,被安排在ICU病房進行治療。

氣管切開手術會引起呼吸道和吞嚥功能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性改變,從而帶來一系列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如何提高氣切患者生活質量,恢復氣切患者的語言、吞嚥功能以及肺功能的康復訓練,是當前康復治療的重中之重。

重症康復團隊通過仔細評估患者的病情,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在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為患者佩戴了說話瓣膜。

由醫生、治療師、護士組成的康復團隊對王奶奶進行了全面評估和檢查,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她制定了個體化精細的康復治療計劃,進行吞嚥、言語、呼吸訓練等康復治療。

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患者康復效果顯著。藉助“說話瓣膜”重新開口說話的王奶奶十分開心,也對後續的康復治療充滿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