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八误区,没有人能全部避开!

南方沿海地区高位池养殖南美白对虾条件优越,有海水也有淡水,基础设施投资大,进排水系统及增氧设施比较完善,笔者通过仔细实地考察与分析,发现高位池养殖对虾过程中,虾农产生了一些误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八点。

误区一:条件好,放养密度可增大。


虾农认为高位池各方面条件优越,放苗密度一加再加,目前最高放苗量达30万尾/亩,少的也有十几万尾。密度如此之高,在养殖中、后期水质富营养化、变化快,难以调节,稍有不慎水质就会恶化,若发生病害,病情难以控制。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八误区,没有人能全部避开!


误区二:排污好,底质不会恶化


目前高位池排污设施较好,但排污率低,一般不超过30%,面积较大的高位池排污率更低。在养殖中、后期若完全依靠排污而不主动进行底质改良,则会引起底质环境恶化,使潜伏于沙底的对虾受到毒害,引发游塘、红体等病症。


改底的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目前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是安全高效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过硫酸氢钾被称为第五代消毒剂,绿色安全,对养殖动物刺激小,使用无残留,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认可。但是大家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候要选择含量在20%以上的过硫酸氢钾。过硫酸氢钾成分含量越足,氧化性好。但是由于过硫酸氢钾较高的氧化性,含量越高越难制片。一般的小厂家很难做到。因此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建议大家看清含量,尽量选择大厂家的产品。与此同时,制片技术越高,颗粒越小,作用面积越大、越均匀,效果越好。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八误区,没有人能全部避开!


误区三:水源好,水质不会恶化

沿海地区海水水源较好,高位池在养殖前期水质都很好,随着对虾个体的增大,新陈代谢产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之池水微生态环境不平衡,使池水自净能力减弱。

若此时虾农忽视水质调节,不适时泼洒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则会导致水质恶变,引起虾病暴发。



误区四:增氧好,水中不缺氧

高位池四角各一台增氧机,面积较大的中间还有一台增机。增氧时池水沿池四周循环流动,正常情况下池水溶氧量较高,但是在水质恶化、气压很低时、午夜至凌晨,水中溶氧量会较低或者对虾蜕壳时对氧吸收率低的情况下,单靠机械增氧还不够。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八误区,没有人能全部避开!


若忽视此问题,则导致虾缺氧游塘,造成损失,此时要及时投放化增氧剂来解决暂时性缺氧,也可以通过智能物联网设备监控水质,避免夜晚出现对虾缺氧游塘,帮邦魔盒就是其中一款智能设备,全天监测水质,溶氧过低时,自动打电话报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泛塘造成损失。

误区五:饵料好,无需添加营养剂


对虾专用颗粒料,营养全面,一般情况下不会缺少营养分。但是就对虾而言,其个体增大是靠蜕壳来完成的,因此饲料需补充甲壳组成成分如矿物质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蜕皮激等等,让其甲壳很快形成、生长至钙化并重新形成内膜,在环适宜的情况下顺利蜕壳,从而缩短蜕壳时间和蜕壳周期,使对虾健康生长。

养殖户在投喂时,可以搅拌添加乳酸菌投喂,不仅能促进消化,有益肠道健康,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成本;还能一定程度抑制有害细菌滋生。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八误区,没有人能全部避开!


误区六:调水好,无需抗菌抗病毒

高位池调水较好,水色能调到最佳状态,但是病菌、病毒的繁殖蔓延是难免的,当水中有益微生物不均衡时,病毒、病菌很容易繁殖蔓延,加之对虾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病害发生。

因此在调好水的同时,还要内服抗菌、抗病毒药物,中、后期对水体适时、适量消毒。

误区七:防病时,内服药量不加大

高位池精养对虾,预防措施要得力,有些虾农认为防病时内服药量无需加大,这样药物在对虾体内血液浓度很低,起不到杀菌抗病毒的作用,久而久之杀不死的病菌、病毒产生耐药性,一旦病菌、病毒繁殖蔓延,无法控制病情,产生暴发性死亡。

误区八:治病时,消毒措施是唯一

虾农发现病虾时,只考虑用消毒剂消毒,认为消毒是唯一方法,这样有刺激性的消毒剂加速病虾死亡,死亡越多交叉感染越严重。

因此,一般发病时首先考虑调水、底改并增氧,缓解一下病情,接着是水体消毒并内服抗菌、抗病毒药物。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损失。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八误区,没有人能全部避开!

上述误区分析提醒虾农对高位池养殖不能掉以轻心,要综合全面考虑问题,扬长避短,提高养殖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