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是以汉民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同地区诞生不同的特色文化,也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地方语言。为了沟通交流与方便管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

确立以政治中心(国家首都)所在地为文化基础的官方语言,正如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普通话,最早是由清朝政府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所制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定名为普通话,明确了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作为全国人民的通用语言,在国家民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话”也非一日生成,在过往历史中都有存在的身影。中国历史中每次政权更替,以及国家首都的改变,官方语言都会发生改变,并且融入相应的时代特性。作为不同时代官方语言,属于每个时代的“普通话”,都有特殊的诞生背景,从岁月的变迁中,渐渐形成今天的样子,本文即对我国古代“普通话”的地理更迭进行总结。

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一、先秦前后时期:最早“普通话”的出现

早在西周时期,为了方便与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交流,周王室就有对官方用语进行定义,称为“雅言”,雅言指的是在周王室都城为中心的区域语言,通用于世家贵族内部,属于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普通话”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周游列国讲学时,面对来自各个诸侯国的学生,也是采用雅言进行教学。《论语》中有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孔子身为鲁国人,在鲁国内教学时使用的是鲁国方言,在外出讲学和求见各国君王时,都是使用雅言;苏秦张仪在列国推行合纵连横之策,均是使用雅言。然而,雅言的使用局限在参与国家政务、军事外交上,使用区域仅为中原部分地区,随着周王室的权力逐渐缩小,雅言的权威性也逐渐减低。

直到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大作用的举措,“普通话”也变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方言。然而,秦朝的统治时间不长,在推广“普通话”上没有明显效果。

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二、两汉魏晋时期:“普通话”早期标准的形成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标志着新统一大王朝的诞生,汉朝选择与咸阳同属关中地区的长安建都,其“普通话”也基本沿袭了周、秦时期的雅音。

汉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开花,古汉语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期间出现多部影响后世的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以上著作通过首次采用地域说明、同义辨析等方式进行语言研究,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汉朝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有助于语言的统一。因此汉朝的“普通话”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推广,随着中央政权开通丝绸之路,不断对西域进行开辟,还融入了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的很多文化、艺术成果,丰富了汉代的语言系统,很多外来词汇和发音风格也融入到当时的“普通话”中。西汉灭完后的东汉,以及后来曹魏、西晋均是定居洛阳,继续使用关中方言作为

“普通话”,但是曹魏、西晋的政权不够稳固,在西晋末年,北方少许民族南下后,“普通话”的传播中心首次区域性发生改变。

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三、南北朝时期:“普通话”的迁移与传播

西晋覆灭后,代表汉族政权的东晋王朝迁移到了南方,北方则建立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中国历史到了南北朝时期,世家贵族、名士大家从都城洛阳先后迁徙到江南地区生活,都城也迁到了金陵(今南京地区)。

在该过程中,北方的洛阳官话与南方的方言融合,形成了一种南北融合的语言——建康雅音,又称吴音

东晋南渡是汉族政权第一次整体南渡,对于中国的南北融合起到了极大作用,同时,可以发现“普通话”属于政权作为宣导制定的通用语,始终都是以政权中心所实行的语言作为“正统”通用语。由于古代底层人民文盲率极高,基本无法掌握话语权,因此在北方世族南渡后,也没有出现南方语言变成主导,北方世族带来的官话成为附属的情况,同样的情况,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有出现。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民族融合,以北魏孝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实习汉化政策,原先属于入侵者的异族,开始学习汉文化,在北方的通用语言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原本使用洛阳官话发生改变,变成新的北方雅言,为下一次的中国通用语言融合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四、隋唐时期:“普通话”高速发展期

南北朝结束后,承接北周政权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王朝。隋朝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官话作为基础正音,融合形成长安官话。此时,中国“普通话”推广中心再次回到长安,隋朝的长安官话在经过少数民族语言、南方方言等多维度融入,长达几百年的演变,已经和汉朝的长安官话大不相同。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中国的“普通话”再次变成以北方方言为主。在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扬州吴音一度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与长安官话并驾齐驱。

隋朝之后,李唐王朝建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高峰时期,李唐继承了隋朝的语言体系,同时在开放邦交,四方来朝的过程中,继续吸收各民族的语言特点,进行交融。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期,语言学上口语和书面语逐渐分化,区分逐渐明显,语言学的系统更加完善。

唐朝前中期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对周围若干邻国影响巨大,都城长安城(今西安地区)在最高时期,人口达到100万之众,其中包括多个国家的常驻使节。其中与唐朝交往颇深当数日本,日本派遣多名遣唐使和留学生,其中以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为日本来华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中国做了较长时间的停留,学习了中国的很多先进科学文化技术,同时也因为进入唐朝国子监学习学会了长安官话。在回国后,对本国发展也作出贡献,在语言上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直到今天的日本词语中还有很多是唐朝时期传到日本,在其发音上能找到明显的北方口音的风格。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弱,历史又走入另外一个混乱时期,“普通话”的更迭再次出现。

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五、宋元明清时期:“普通话”的融汇大成

随着唐王朝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没有大统一的王朝出现,相应时代的“普通话”也无法出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虽然定都东京(开封)地处中原,但是其国土辖区大部分均为南方地区,因此,此前以长安官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失去主导地位,加上经过此前多个政权对南方的开发和经营,南方地区特别是以南京、杭州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文化实力强大,毫不逊色于北方地区,以吴语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再一次成为汉政权地区的普通话。

南北宋同时期的辽、金、大理、西夏、吐蕃等政权,纷纷发展自身民族语言,在政权辖区中推行本民族方言作为“普通话”,例如西夏为了更好强化民族文化,专门研发了党项语和文字,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政权都不约而同去汉化。

南宋末年,汉族政权被蒙古灭亡,中国大地首次出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元朝建立后,都城选择北方城市大都(今北京),但是没有使用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使用本民族语言,推行蒙古语为官方通用语,大都(今北京)作为辽、金政权时代的“南京”,已经经历去汉化政策多年,原始的北方方言已经消亡。

在今天听到的北方语言是经过后来明、清政权时期演变发展而成,以及不是最初的北方方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在推翻少数民族政权的同时,朱元璋还重新将汉文化提到了主导地位,为了恢复汉族语音的正统性,祛除蒙元时期对汉族正统语音的影响,朱元璋颁布《洪武正韵》。《洪武正韵》颁布之后,为了恢复正统汉音,先是恢复了两宋时期的“雅音”,后来又将都城南京地区的南京官话改为全国通用语言。南京官话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我国古代“普通话”:浅谈其地理更迭和演变过程

同时,为了充沛北方区域的汉族人口,在明初进行了多次人口迁徙,今天所听到的北方方言,很可能明初时期,南方人口往北方迁徙,当地方言与南方方言融汇而成,其中不乏少数民族语言的身影。

明代一朝都以南京官为正统,即使靖难之变后迁都北京,也是将南京官话带去北京,成为帝国通用语言,反而促进了原来北京地区方言与南京官话的融合。而我们今天听到的北京话,是通过满清进入北京后才演变到今天的样子。

清朝廷统治者,进入北京后,早期实行去汉化政策,结果在实现全国统治时,遇到极大阻碍,随后转化较为柔和政策,在发展满文化的同时,戒备汉文化的发展,随着清王朝逐步统一全国,建都北京。满族统治者也在接受汉语言时,将大量的满、蒙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带入到北京方言中,北京口音变成官方用语,也是今天我们使用的普通话前身

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确定“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作为国音的原则,极大促进了南北人民的较量,例如国父孙中山先生,在现存的影像资料中,他作为一个讲粤语的广东人,还是可以完整使用国语进行演讲,让全国各地的人士都可以听懂他的话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确定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除了在中国大陆 广泛使用外,港澳台地区均可以通用。乃至东南亚的大中华地区、汉文化圈都有稳固的地位。

六、总结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悠长,但是语言没有像文字那样很好的流传下来,通过与古代历史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获得很多人文信息和相应时代历史背景材料,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历史将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而且,在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在对外传播的同时,完善文化输出内容,增加文化传播自信,在全世界面前,发出更好的“中国声音”。


张思敏《我国古代“普通话”的地理更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