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昏聵怠政、徵稅欺民、荒淫無度、親佞遠賢、自毀王師、廢后換太子、烽火戲諸侯等等這些幽王所犯下的錯誤,都是導致西周滅亡的助推器

。然而,幽王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還盲目地認為自己可以威脅申國,向他們討要被廢掉的申後和姬宜臼。但這一舉動反而成了他自我毀滅的導火索,讓豐鎬迎來了那暴風雨般的戰亂。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自毀江山的周幽王

也正如咱們前兩次所講的,昏君幽王自食惡果,死在了這場戰亂之中,連他的叔叔鄭桓公也被牽連成為了西周朝的“陪葬”。接下來,衰落了許久的周朝也該把這段屈辱的歷史翻篇了,將要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可是,原本的天子幽王已經被殺,由他選定的繼承人伯服也同時喪命,新的時代終歸要有人來繼承大統。那到底是誰能有幸成為周朝新時代的領袖呢?

其實在下不說估計各位也都能想到了,能成為新時代領袖的人正是那位被姬宮湦趕走的,躲在申國受到眾多賢臣保護的廢太子姬宜臼。宜臼的外公申侯就是為了保護他和他的母親申後,才聯合繒國、西戎等圍攻豐鎬,結束了昏君的統治。此時,達成目的後的申、繒聯軍自然也沒有在留在西周王城的必要,帶著這份勝利回到本國,準備擁立廢太子姬宜臼登基臨朝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廢太子姬宜臼在申國登基

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本來姬宜臼被幽王所嫌棄丟了太子之位,甚至還被自己的父親一路追討幾乎沒了立足之地。但昏君自己卻接二連三地犯下難以彌補的大錯,最終反被申侯等人反制,成為了犬戎的刀下亡魂。廢太子反而等到了他的人生轉折點,在外公等人的簇擁下,宜臼便在申國宣告登基為天子。可是,正是這看似順理成章的一次繼位,史書中的記載又給咱們開了個小玩笑,出現了一處不太合理的記錄。並且,這次出問題的史書並不是《史記》,反而是經常被拿來證明太史公出錯了的《竹書紀年》

《竹書》記載:“(幽王)十一年,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說明姬宜臼初登基時,共有4位諸侯在身邊,共同把他扶上了王位。可大家有沒有看出什麼問題?怎麼跟申侯一起圍攻幽王的繒國國君不見了,卻突然蹦出了魯、許、鄭三個諸侯

呢?這就非常的不合理了。畢竟反叛朝廷這事終歸是大逆不道之舉,繒國國君都願意與申國共同承擔風險了,怎麼到了擁立新君這種有功勞的事情上,繒國國君就消失了呢?難道是他高風亮節,不需要這份榮譽麼?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竹書》中四位諸侯擁立平王的記載

在鄙人看來,繒國國君不可能那麼傻,會主動放棄這難得的擁立之功,所以最有可能的情況便是這一次《竹書》的記載(或者說傳抄過程中)也出問題了

。那這三個新蹦出來的國家,到底是哪個記錯了,實際上應該寫成繒國(或曾國,因繒、曾、鄫等字相通)呢?就讓咱們來逐一分析分析吧。

首先,許國這個記載應該沒有問題:一是,許男這個爵位稱呼是對的,與其他史書的記載一致。二是,許國是姜姓諸侯,與申國同宗,想必圍攻幽王的戰鬥中,他們多少也參與其中,只不過並非主力所以並沒有被記錄在案;此時到了擁立的時刻,許男自然不能錯過,所以有了這條記載,這也更說明了繒國不可能輕易放棄這功勞。三是,許國與申國鄰近,所以宜臼在申國宣佈登基,他們的國君當然會到場

其次,鄭國這個記載也是對的:其一,鄭國早就有了背棄昏君幽王的打算,所以鄭桓公才會選擇新的居住地,在河洛一帶建立新城。其二,鄭國雖然不是子爵國,但真正享有爵位的是鄭桓公

。而此時,桓公死於戰亂,他的兒子還未正式繼承爵位,所以以“鄭子”代稱是合理的。其三,鄭國新選定的城址在河洛一帶,離申國也非常近,當然會來參與擁立新君的儀式。其四,桓公姬友是幽王的叔叔,那他的兒子自然也就是宜臼的堂叔。此時,姬宜臼登基成為天子,正需要至親之人來擁護,鄭國當然就是不二人選了。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申、曾、許、鄭四國地理位置相近

既然許國、鄭國通過分析可以確定沒有問題,是參與擁立的4國之一,那剩下的魯國,恐怕就是問題所在了。那魯國到底有沒有參與擁立姬宜臼呢?畢竟,魯國是周公及其後人的封國,在眾諸侯國中一直享有不可忽視的地位,由他們代表擁立新君,能讓宜臼的王位更加穩固。但通過在下反覆地思考與比對史料後認為,《竹書》這次記載問題還是出在“魯國”上,其理由是:

1、“魯”字與“曾”字字形相近,在《竹書》傳抄過程中會被誤傳的可能性極大。甚至,有些傳抄《竹書》的學者會認為在這裡加上魯國這樣有身份的諸侯,能讓姬宜臼的王位顯得更加有分量,所以故意將“曾”改成了“魯”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曾”、“魯”二字字形相近,易被誤傳

2、魯國、申國雖同為侯爵,但魯國的侯爵敕封在先,申國是宣王時才獲得的提升。加上魯國本就是周公旦的封國,這地位甚至連齊國都要矮上一些,申國更是無法與之比擬。即使此次圍攻豐鎬、擁立新君,申國是絕對的主導,但按照周代的禮法來說,如果《竹書》這條記載中真要是有魯國的話,也應該是魯國在先,申國居後才對。而流傳下來的記載偏偏正好將兩國顛倒,相信這不會是當時的史官不懂禮法而寫錯,理應是這裡的“魯國”本來並非是魯國而已。

3、魯國地處今山東西部一帶,與地處今南陽地區的申國有一定的距離,想要趕來參加姬宜臼的登基大典,時間上略有不足。畢竟比魯國更近一些的晉國國君文侯也是在宜臼登基後,護衛平王遷居雒邑時才趕到的,魯國國君不太可能比晉國更早到達申國。

4、姬宜臼登基時,當時的魯國國君是魯孝公。從魯孝公在位的年表來看,他在宜臼繼位後的第二年便駕鶴西去。此時的孝公理應病痛纏身,甚至無法起身。試問這樣一位垂暮之人,如何能車馬勞頓、準時趕到登基大典現場呢?顯然,又是魯國不太能參與擁立的一條證明。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魯孝公無力參加平王登基大典

5、也許有人會懷疑侯爵這樣高的身份,繒國應該達不到。但鄙人如果說出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人物來,相信你們就不會懷疑了。這個各位都應聽說過的人便是曾侯乙,說明繒國(或寫成曾國)的確是侯爵國即使,繒國是因為擁立宜臼有功後被增爵為侯,那當時的繒國也至少是個伯爵之國,國君被尊稱為“侯”,且排位在申侯國之後也是合理的

另外,也是在曾侯乙墓的考古中發現,繒國乃是姬姓諸侯,是周王室同宗。且他們的首封之君,正是大周開國功臣南宮括(南宮是姬姓分支的氏)。有如此身份之人,又是姬姓宗族,獲武王重賞敕封為伯,甚至是侯爵,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曾侯乙像

所以,綜合以上五點理由,鄙人以為《竹書》中提到的擁立宜臼登基的四位諸侯中,“魯侯”本應是“繒侯(曾侯)”才對。至於是因為後人傳抄時筆誤,還是有人刻意篡改,就仍需咱們繼續探尋了。

好了,昏君幽王走了,西周王朝也畫上了句點,隨著姬宜臼的登基(史稱周平王),咱們也要進入新時代了。那下一次咱們是不是該說一說平王如何東遷雒邑,眾多諸侯如何來勤王護衛東遷了吧?鄙人要告訴大家,先彆著急。因為,平王繼位的這個時代比較特殊,在當時並非他一人被擁立為王,而是有另外一位王室成員也宣佈繼位。那另外一位繼位的“周王”是誰?他又獲得了哪些諸侯支持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宜臼登基、幽王已死、申繒退兵、擁立廢太子、繼位於申、竹書、四國扶位、記載有誤、魯應為曾、五點原因、周平王。

暴風雨般的戰亂過後,西周廢太子終於等到了他登基的人生轉折點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