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如何讓“互聯網+醫療”更給力?

“疫情期間,我診治過一個26歲的小夥子,他是糖尿病合併眼睛感染,因為所有醫院眼科門診都關了耽誤了治療,導致雙目失明。”4月10日,在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舉辦的“加強慢病綜合防控 助力抗擊疫情”在線座談會上,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彭永德講起這個例子十分痛心。

抗疫,如何让“互联网+医疗”更给力?

疫情期間,去醫院還是不去醫院?這是許多慢性病患者糾結的問題:去了怕感染,不去藥用完了,有的藥在社區開不到;有時病情不穩定,得不到及時診治,還有生命安全風險。據瞭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地方的醫療機構無法正常運行,慢病患者日常診療和用藥受到較大影響,僅武漢就有超過40萬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重症慢病患者用藥出現問題,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

為了保證患者的正常治療,國家相關部委加快推進“互聯網+醫療”步伐。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3月2日,國醫保局網站發佈消息稱,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

01 “互聯網+醫療”見效了

“疫情期間,許多慢病患者因為找不到醫生和藥物而產生焦慮情緒,這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打開網絡醫院給患者進行視頻治療後,情況才得以緩解。”已經在一線奮戰數月的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常委、湖北省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武漢同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餘學鋒深有感觸。

同樣一直堅守在一線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健委前方工作組防控組專家、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到達武漢後不久,就積極和當地醫保部門協商,建議首先採取線上訂購藥品的辦法,其次指導社區家庭醫生或社區進行配對,把醫保、家庭醫生、藥店、專科醫生進行聯通,形成互聯網智慧醫療模式,同時改革支付系統,使居民得到更好的慢病醫療保障。

“就拿我們上海來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已經正式批准運行,互聯網醫院將極大地有助於慢病長期管理,減少病人周折,如果物流能配得上,病人不出門就能夠看好病,取到藥。門診的病人少了,病人的治療質量也上去了,我相信病人對醫療的滿意度也將大大提高。”彭永德對此充滿期待。

02 互聯網醫療需要規範管理

然而,現有互聯網醫療五花八門,如何讓患者通過互聯網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趙家軍從1月份就開始參加互聯網診療,對於保證患者的正常診療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不過,他表示,有些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不規範,比如違規套取醫保資金。

趙家軍建議,互聯網醫療應當以大型公立醫院或專科醫院為主導,嚴格控制“入門”,將互聯網醫療與實體醫療對接,以便落實醫保政策。此外,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分級診療,對不同級別醫生進行遠程管理以及分類指導,加強慢病防控體系化建設。

“這次疫情當中,我們看到對未來發展有長期影響的事情,就是大家對互聯網醫療的需要。”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表示,未來我們對互聯網醫療政策怎麼設計調整,這需要有一個通盤的思考和設計。

方來英認為,疫情期間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注意,就是在集中投入大量醫療資源抗擊疫情同時,要維護好正常的醫療秩序,否則,損失不一定比疫情本身帶來的損失少。建議:一是必須維持基本的醫療活動;二是要維持急診的正常運行;三是保持正常的藥品供應,圍繞慢病處方做一些調整,免得患者過多地到醫院;四是要防止院內感染,要有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應對方案,保障醫生安全和患者在醫院的安全。

趙家軍則建議,還要改變目前對慢性病人“碎片化”的管理局面。他認為,政府、醫療機構、企業等應共同參與、共同合作推進慢病防控,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1.痛!26歲小夥雙目失明,全因此病!

2.抗疫同時為何要重視慢病防控?委員專家用數據告訴你!

記者:楊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