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与众不同的“喝酒表演艺术家”

说到中国的酒文化,首推魏晋时期。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疾疫肆虐,使得士大夫和文人们惊惶度日,与酒为伴。诗歌、文学就此与酒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群“喝酒表演艺术家”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


1.刘伶

传说中“一醉三年”的酒仙是也。

据记载,此人相貌雄伟,身高一米四开外,五短的身材;出门就坐个鹿车,车上放几壶酒、一把锄头。

嘱咐随从:“我要是喝死了,你随地把我埋了就行!”

还给自己编了两句口号: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后来找了另外六个酒鬼,就一起出道了。

弄了个男子偶像组合,叫竹林七贤。

整天裸奔,唱歌,抽烟,喝酒,烫头。七个人几乎就没清醒过。

有人去他家串门,看他醉倒在地,一丝不挂。耻笑之。

他把脸一板:“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你们钻我裤衩里干啥来啦?

魏晋时期与众不同的“喝酒表演艺术家”

蓝雯轩漫画作品《世说新语》中的刘伶

2.毕卓

东晋的著名花式喝酒表演艺术家。

毕卓盗酒,刘伶醉酒,都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酒文化故事。

话说老毕闻到邻居家有美酒,半夜跑去偷喝。

结果喝得忘形,手舞足蹈,被家丁发现。

家丁把他绑在酒缸上,打了一宿。

打得皮开肉绽,老毕也不叫唤,只是嘻嘻地笑。

天亮了,主人一看,这不是吏部郎官毕大人吗!?

吓坏了,急忙解绑谢罪。

老毕哈哈大笑:“闻了一夜的酒香,可美死我了。”

又在这邻居家喝了个够,大醉而归。

这是有多臭不要脸啊。。。

3.孔融

从小就以“爱让梨”和“爱饮酒”两项特长而声名远播。

十岁那年,宴席上。

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

席间孔融妙语连珠,众人惊叹不已,以“神童”赞之。

旁边一位不服气,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乘着酒兴,孔融搭言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抖的一手好机灵。

多年后,由于自己嘴巴毒,加之酒后常说胡话,孔融全家为曹操所杀。

4.郑泉

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士,曾多次出使蜀国。嗜酒如命。

临死时嘱咐家人:

“葬礼啥的都不重要。

切记,一定要找个制陶器的人家,把我埋在他家旁边。

几百年后我变成了土,没准有幸被作成个酒壶。

到时候总有人往我肚子里倒酒。

那我死的太值了!”

5.阮籍

“竹林七贤”这个组合不止有才,而且个个都是酒鬼。

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武帝)聘媳妇,看中了阮籍之女。

屡次上门提亲,发现阮籍一直烂醉如泥。(很可能是有意为之)

司马昭只好作罢。

“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连续俩月,这货就没清醒过。

司马昭愣是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权臣钟会看阮籍不顺眼,准备了一些政治敏感问题去问他。

不管阮籍怎么回答,钟会都能找借口杀了他。

结果跟司马昭一样,根本没机会张嘴。

真是气疯了。

顺带一提,曹雪芹字“梦阮”,据说就是仰慕阮籍之意。

魏晋时期与众不同的“喝酒表演艺术家”

日本《三国志》游戏中的司马昭形象

6.阮咸

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阮咸是当时顶尖的琵琶大师,后世把他改造的直项琵琶起名为“阮咸”,也叫“阮”。

饮酒可以说是阮家的“家风”,后来阮咸的儿子阮孚也成了著名酒鬼。

某天,阮咸和族人一起喝酒。

本来人家喝酒都是用酒杯,但一看阮咸来了,赶紧换成个大盆。

把大盆放在屋子中间,大家趴地上一起喝。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洗脸呢。

喝着喝着,院子里的猪闻到酒香,也挪过来凑热闹。

大伙也不嫌脏,跟猪互相拱着抢酒喝。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魏晋时期与众不同的“喝酒表演艺术家”

唐·孙位《高逸图》残卷,又名《竹林七贤图》。北宋时已残缺,图中仅存四人。

七贤的另外几位也不含糊。

嵇康,骨骼清奇,喜欢打铁。除此之外“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吾愿毕矣”。他醉倒的时候“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耍酒疯都耍得这么有格调。嵇康死后,世间再无《广陵散》。

山涛,晋武帝偷偷测试过他的酒量,“饮酒八斗方醉。”这算是经过官方认证的酒鬼。

向秀,常年隐居,摆弄菜园子,“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

王戎,出了名的小气,“卖李钻核”就是他干的。经常跟着嵇康、阮籍蹭酒喝。他的妻子值得一提,留下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

7.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东晋末年最伟大的诗人。

他每饮必醉。

每醉必赋诗文。

醉倒后常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说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复一日,这块石头中间竟然凹陷下去,留下了枕痕。

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8.苻生

与东晋同时期,周围产生了数十个独立政权。

史称“十六国时期”。

其中前秦君主苻生,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荒淫暴虐,且极好饮酒。

每召宴群臣,必令极醉方休。

什么叫极醉呢?光喝醉不行,必须喝倒,要吐得满身满地才好呢。

如果有人没喝倒下,苻生就怒了:“这不是还有坐着的吗?”随手一箭射过去——

负责监酒的大臣就死了。

敢情不喝酒的他不杀,倒去杀监酒的。

后来他想杀堂弟苻坚,苻坚先发制人,发动了兵变。

宫中护卫都对苻生恨得牙痒,不仅不抵抗,竟随了苻坚杀进宫里。

苻生此刻正醉得一塌糊涂,醉眼朦胧地坐起来,问左右:“这都是些啥人?”

左右回答说:“是反贼。”

苻生说:“既然是反贼,咋不拜见我这个主公咩?”

左右都窃笑。苻坚和叛军也笑。把醉醺醺的苻生拖下床,幽禁起来。

这位阶下囚依然每天喝到酩酊大醉。

终于在烂醉如泥的状态下被处斩。

到死都没醒过酒。

顺便一提,这弟弟苻坚是个猛人,登基后逐步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后来苻坚发动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却被东晋的谢安、谢玄打得一败涂地,还为我们贡献了三个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9.王徽之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喝酒。

那一年,王徽之住在山阴县。

冬夜下起大雪。

月光皎洁,映在雪地上亮得晃眼,把他晃醒了。

起身推开房门,让仆人烫了一壶酒。漫步庭院中,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很想念住在剡县的好朋友戴逵——他们俩常常一起饮酒。

戴逵是雕塑家,也是画家,在当时仅次于顾恺之。

山阴县与剡县相隔上百里。王徽之毫不犹豫,弄了搜小船就出发了。

船行了整整一夜,到戴家门口时已经天光大亮,手里的酒也早就喝完了。他压根就没下船,直接原路折回了家。

有人问他为何过戴门而不入,他哈哈一笑:“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可真是禅意十足。

王徽之做官,也做得很有禅意。

他在大将军桓冲的手下,做一名骑兵参军,负责管理马匹。(桓冲就是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弟弟。)

王徽之在岗位上仍然杯不离手。

桓冲来视察工作,问他:“你是什么职位?”

他宿醉还没醒呢:“这我也不清楚。哦对了,常见有人牵马进进出出的,估计我是管马的吧。”

桓冲气乐了:“那你管着多少马?”

他站在那,摇摇晃晃:“我哪知道,我又没打听过。”

桓冲差点爆粗口:“岂有此理!我再问你,你管辖下的马匹死了多少?”

他无奈地摇摇头:“你傻啊?活的我都不知道,你还问我死的?!”(未知生,焉知死?)

饮酒误事,误的可不只是工作,还有姻缘。

宰相谢安打算给侄女谢道韫挑选夫婿。就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那位才女。

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门当户对非王羲之家莫属。

谢安早就相中了才貌双全的老五王徽之。但后来听闻他做事随性,易饮酒误事,考虑再三,最终把侄女许配给了相对稳重却有些呆板的老二王凝之。

令人惋惜。

10. 刘备

这则故事不是饮酒,而是禁酒。

时间稍稍回溯到三国时期。

蜀国大旱,先主刘备下令:节约粮食,禁止酿酒。

后来搞得越来越激进,就连百姓家中有酿酒的器具,也会被判定为“意图酿酒”,抓起来罚款。

谋士简雍看不下去了。

这一天,简雍跟着刘备闲逛,见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从道旁走过。

简雍拉住刘备,义愤填膺:“主公,他们俩意图行淫!光天化日成何体统,他们不要脸呐!主公您为何不抓啊?”

刘备懵了:“你先冷静,这都哪跟哪啊?你怎么知道他们‘意图行淫’呢?”

简雍说:“因为他们都有行淫的器具啊。”

刘备哈哈大笑,立即下令把那些家中有酿酒器具的老百姓放了。

魏晋时期与众不同的“喝酒表演艺术家”


其他朝代当然也有很多关于“酒”的趣闻。

从先秦的周文王饮酒千钟、孔子饮酒百觚,到汉初的“高阳酒徒”郦食其;

从唐朝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醉司马”白居易墓中藏酒,到宋朝“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晏殊;

从明朝的苏舜钦读《汉书》下酒,到清朝每天饮酒著书的曹雪芹。

文章转自公众号牟纳尼 (munani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