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

说到鲁迅我们似乎都很熟悉,真名叫什么,家在哪儿,年轻时做过什么,后来又做了什么,甚至妻子、孩子、兄弟的情况,我们似乎都很清楚。


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很远,我们对于鲁迅的了解,似乎就只停留在这一层。接下来就是课本节选,中心思想,或者一堆说过或没说过的表情包,还有闰土和猹。

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


可是人们的评价却又是那么的热情,真正的勇士、文化、灯塔、革命的先驱,而看懂鲁迅文字的人,一边啧啧称奇,又一边扼腕叹息。赞的是这行云流水的文字,真是字字如针、针针见血。叹的却是大清都亡了,可人还是没变多少。但尽管如此,洞晓人性的鲁迅可能也没想到自己得到了看似褒义的贬低——“神化”。

其实程老师一直就不喜欢把某个人物神话,尤其是近代人物,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被人们赞美铭记,是因为他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还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哪怕是一个小缺点,也让这个人更加真实和亲切,他的一切都会变得有趣起来。你也能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受到如此的追捧。

只可惜,应试教育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变成了一个个符号,虽然就教育来讲这也许是我们在有限时间内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但却免不了枯燥乏味很多。尤其是对鲁迅这样有趣、有深度的人,更是一种窄化和误读,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一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


好像一直以来就会有人认为,鲁迅弃医从文只是他当时的成绩不好。事实上,关于鲁迅成绩的记载确实在当时148人里面排68名,成就就现代人眼光也不尽如人意。而实际上,家道中落的鲁迅,作为当时公派留学生之一,能力与知识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鲁迅当时需要克服的问题不光是医学,还有语言,不仅是日语,当时的他还需要学习大量的西方国家语言才能看懂那些书目。而且那个年代能有条件上医学院的也都不是泛泛之辈,所以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看鲁迅当时的成绩是不够公平的。

鲁迅从一开始就是想救国,也是因为救国才学的医。

为什么说学医能救国呢?没有一些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程老师结合一些资料分析,也能有一点结论。当时中国很多的知识分子,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如此成功,希望中国也能够进行西化改革,但是老百姓和很多传统氏族家庭,这些很少接触西方的人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学医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救病之人,而是为了让老师们看到,西方技术的优秀之处。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上,西医对于整体的西化接受度上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提到过了,比起做封建社会的殉道者,当时中国很多人更严重的病,是对民族与国家的麻木和漠视,于是才有了《呐喊》《彷徨》《阿q》《铁屋子》,还有劣根性。所以年轻的鲁迅也同样迷茫过,并不是某天梦醒就突然弃医从文的,更不可能是因为学习不够好这种可笑理由。

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


其次,鲁迅也并没有像我们印象中的新文化领导者那样新潮,相反鲁迅始终没有离开封建社会的束缚。

查过资料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鲁迅与许广平虽然都有了孩子,但至今许广平依旧是鲁迅的同居者,鲁迅名义上的妻子还是母亲为他包办的妻子朱安。但鲁迅确实不喜欢朱安,所以没有夫妻之实。鲁迅也明白所谓离婚,对于一个封建社会女人是什么结果,于是就一直供养。反观现在,鲁迅确实算的上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了。

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


其实通过这两件事,大家或许能够明白,所谓的思想家、文化领袖,其实也和很多人一样,有自己的一腔热血,也有自己的迷茫无措,虽然洞晓人性,却也摆脱不了自身命运的纠缠

他就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他的文字固然犀利,但却不必要有那么多过分的解读。窗帘就是窗帘,枣树就是枣树,程老师更希望大家去感受鲁迅的文字。在那个汉语还未规范的时代,鲁迅的用词和描述是那样的朴实、优美,笔下的人物是如此的传神,而不是拎出某句话,后面加上鲁迅两个字就变成了至理名言。

就如同鲁迅先生《而已集》“公理”之所在中说到,“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慢”。可讽刺的是,近百年过去了,先生的话依旧适用。而拿鲁迅名言当做武器的人,应该也不会知道这正是鲁迅不想看到的东西。

程老师觉得,真正读懂鲁迅的人不应该把他的话当做刀子,去反击别人,而是当做镜子去反观自己。鲁迅先生的过人之处也并不是引领文化潮流,而是他在民智未开之时,就早已看透了人性,洞晓了社会。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出人性的漏洞,去对比自己,在怒斥别人吃人血馒头时,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做了阿q。

鲁迅,一个被“贬低”为神的人


一千个人心中也自然会有一千个鲁迅,这篇文章自然不能将鲁迅的魅力全部体现出来,希望大家回过头再看鲁迅时,不要再去揣摩思想、结合当下、背诵选段。他的文章里不光有民族气节、忧国忧民,还有少年时光与生活随感,你就会发现鲁迅也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

我们生活中,往往会把很多人和实物扁平化,虽然更加容易理解,但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尽管拥有同样的营养和作用,却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和感觉。程老师也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时,能够稍稍还原一些知识原本的魅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天生就是好奇的,学习也是孩子的天性。只是有些人把枯燥重复的东西称作学习,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点点去了解学习的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