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新能源車的准入門檻要放低,瀕死的新勢力將滿血復活?

核心提示:

工信部近期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下稱《准入規定》)部分條款進行修改,刪除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有關"設計開發能力"的要求,並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止生產的時間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瀕臨死亡的邊緣造車新勢力或因此獲得喘息機會。


國家繼續研究出臺刺激汽車消費政策,新能源汽車又成了動刀的對象。

工信部近期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下稱《准入規定》)部分條款進行修改並公開徵求意見,裡面提到,刪除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有關"設計開發能力"的要求,並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止生產的時間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

工信部修改《准入規定》,初衷是給予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大發展空間,但最受益的可能是邊緣企業,瀕臨死亡的邊緣造車新勢力或因此獲得喘息機會。


造新能源車的准入門檻要放低,瀕死的新勢力將滿血復活?


支持新能源車態度堅決


現行《准入規定》為2017年發佈實施,在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能力、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方面,確實做出很大的貢獻。

此次修改《准入規定》,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刪除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有關"設計開發能力"的要求。工信部解釋稱,此舉將更好激發企業活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給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更大發展空間,降低企業准入門檻。同時,強化對企業生產一致性和售後服務保障能力的要求。

二、將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停止生產的時間由12個月調整為24個月。

三、刪除有關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申請准入的過渡期臨時條款。過渡期臨時條款主要適用於《准入規定》實施前已獲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產品,要求其在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遵守有關過渡性規定,目前過渡期已經結束。

四、刪除新建純電動車乘用車生產企業應同時滿足《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管理規定》的條款。

3月最後一天,國常會宣佈的"國三條"汽車消費政策,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表明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態度不變,而《准入規定》擬降低准入門檻,則是國家決心託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體現。


或不利於行業優勝劣汰


華創證券分析,工信部這次修改《准入規定》,主要為更好激發"新勢力造車企業"活力,同時將充分利用傳統車企的生產資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從而給予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大發展空間。

"在政策指引、特斯拉效應、雙積分政策壓力以及歐洲汽車電動化爆發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達到160萬臺。"

不過,修改《准入規定》最受益的可能是邊緣企業。

新能源汽車准入門檻進一步放寬,加上此前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反而給瀕臨死亡的傳統新能源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一絲喘息的機會。


造新能源車的准入門檻要放低,瀕死的新勢力將滿血復活?


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至少有十幾家新創車企傳出拖欠工資、貨款的消息。2019年,在市場寒冬和補貼腰斬的雙重打擊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淘汰賽加速推進,仍停留在PPT圖紙、拿不出量產車型的新創企業備受打擊,業界一致認為,2020年將是這些企業的生死年。

而連續兩波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卻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邊緣新勢力的死亡,令其得以苟延殘喘,這對行業的優勝劣汰、健康發展不是一個好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