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经常会有朋友跟我吐槽:

我家孩子最近就是不听话,不让她看手机看电视就撒泼打滚地哭闹,吼也没用,越吼越来气,都控制不住自己揍他一顿,揍完就后悔,而且当时有用,过后还那样,帮我出出招治治这孩子! 我家孩子早晨不起,晚上不睡,我给他讲道理,越讲越没用,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和打仗一样,逼得最后就得狂吼一顿,他才磨磨唧唧起床!我都愁死了,这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了,你快出几招帮我治治我家这个小祖宗呗。

玛丽·尼尔森说:“如果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你感到很痛苦,那你一定使用错了方法。”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我们一起来假设一个场景:你现在正和弟弟玩玩具,弟弟特别想玩你手里的玩具,你反复提醒他我还没玩完,先别抢,可弟弟还是硬抢走了你的玩具。

而这时候妈妈却对你说:“别哭了,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啊,不就是个破玩具吗?你是大姐姐,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点啊,要学会分享,应该要谦让着点弟弟!再说了他也就玩一会就还给你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啊!好了好了别哭了,都那么大孩子了因为这么点小事还哭闹羞不羞啊!行了别哭了别哭了,你再哭再哭,妈妈可不管你了”。

当你听到这些通常父母们安慰教导孩子的话语后,你有什么想法、感受呢?

你是不是感觉更加生气了,你觉得妈妈不理解你,妈妈是向着别人的,那你接下来应该会哭得更加伤心,甚至会撒泼打滚地哭,还有可能会把对弟弟的不满情绪升级转化为打妈妈来泄愤。

妈妈本来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想要通过这种说教方式,让孩子能够懂得与人分享、有耐心、有爱心、大度、宽容、有责任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拥有平和的心态,与人沟通达成合作的能力等等。然而因为妈妈的引导方式不当,不断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还不停地评价和指责孩子,这都让孩子的感受不断地升级到不可调控的挑战行为的局面。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这正如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能会大哭、大喊大叫、摔东西、撒泼打滚、耍赖、打人、不讲道理等等,我们看到的这些裸露在行为冰山图上的表象,这些都不是负面情绪,而是挑战行为。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我们需要看到行为冰山以下的东西,需要了解行为背后有感受,感受背后有需求和信念。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在家里墙壁上贴上一张情感脸谱,平时可以用启发式提问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慢慢教会孩子识别情绪。比如,家长可以启发式提问孩子:这个脸谱代表的哪个感受啊?是伤心还是沮丧呢?是开心还是平静呢?对于沮丧、内疚、担忧等等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都比较陌生的感受词,家长可以结合情感脸谱或者感受词表来熟知这些感受词汇。家长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来识别感受。

例如,我会对我的女儿说:“兜兜,沮丧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比如你去买玩具,可是商店里的玩具已经卖完了,这时候你是不是很沮丧?你能在脸谱上找到吗?”

识别感受是表达感受和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一旦孩子能够表达感受,被家长看见,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地流走。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三步让孩子的情绪灭火

在弟弟抢玩具的体验式活动中我运用了情绪管理的工具愤怒与3A,包括三个步骤:认可、准许和提出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只需要家长做到三步:

第一步:认可愤怒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类似的话:听上去你真的生气了。

第二步:准许愤怒,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权利

我不会责备你,我也常常会感到愤怒。

第三步: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你愿意打打枕头来发泄一下吗?

你愿意对着玩具熊大叫来发泄吗?

你愿意在走廊里跳上跳下来放松吗?

当孩子的情绪被认可和准许的时候,他的情绪、他的行为就会慢慢地降级。这个工具堪称是灭火神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来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认可情绪和疏通情绪。

吼孩子是病,得治!3步治好“河东狮吼”的家长

为什么情绪管理工具对低龄的小宝宝发脾气的行为是没有效果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

适龄行为挑战行为。

那些被我们成人称之为孩子的挑战行为(不听话、胡乱发脾气、拖沓磨蹭等等)是根据什么来界定的呢?所谓的孩子的挑战行为大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为挑战到成人的权威或者有损成人的利益,让成人感觉不舒适,才被我们贴标签为挑战行为。

那如果我们换成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特别是结合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阶段就应该出现的为了满足大自然设定好的发展规律的行为来看,很多孩子的一些阶段性的行为就可以被称之为适龄行为了。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在她的原著中列举过很多例子,有关婴幼儿因杂乱无序的环境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是采取生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如果我们成人不了解儿童秩序敏感期的发展需求,只看到孩子行为冰山的表层,常常会将这些孩子谋求自我敏感期发展的信号错误解读为无理取闹的挑战行为或者是某种无法治愈的病症。

举个蒙台梭利博士原著中的经典案例:

一个还不满一岁半的孩子,他的家庭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旅游,最初的症状是晚上失眠和反胃,一到晚上,就必须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请来儿科医生检查这个小孩,给这个孩子提供了特殊的饮食、日光浴、散步以及采用了其他方法,但是这些措施毫无成效,夜晚成了全家的一种痛苦,这个孩子最后惊厥起来,可怜地抽搐着,并在床上打滚。这种情况每天要发生两三次。这个孩子因为年纪太小而不能说话,他的父母决定约请一位著名的儿童精神病专家。当时蒙台梭利博士也参加了,这个孩子看上去很好,据他父母讲,在漫长的旅途中一直很健康。因此,他的失调很可能有着某种精神的因素。当蒙奶奶看到这个孩子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发作的痛苦时,蒙台梭利博士得到了一种启发。她拿了两个枕头,把它们平行铺开,它们的垂直边就形成了一个小床,像一张围着栏杆的儿童小床。然后,她把床单和毯子覆盖上去,没有说任何话,把这张临时凑成的儿童小床紧靠在小孩所睡的床边。这小家伙看着它停止了嚎叫,滚着滚着,滚到这张床的边沿,然后睡在里面,并说“卡玛、卡玛、卡玛!”他用这个词来表示“摇篮”,并立即就睡着了。他的病症再也没有发作过。原来在旅行过程中,每个晚上,他们都睡在一流的旅馆里,那里有围着栏杆的儿童小床,而现在,他们住在一个宽敞的有家具的公寓房间里。由于没有围栏的儿童小床,这个孩子与他的母亲睡在一张大床上。这个孩子采用了他的方法表示对一种令人讨厌的无序的抗议,不满成人把他抱离自己的床而放到一张没有围栏的大床上。很明显,睡在大床上的这个小孩,失去了从儿童小床围栏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支撑感。这种感觉的丧失,导致了内部定向的混乱以及痛苦的内在冲突,在许多医生看来似乎是不可治愈的。这个孩子的反应说明了敏感期的力量。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要学会善待孩子,这其实也是善待内心的那个自己。当你平和安宁,孩子也会幸福快乐。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人人都是蒙台梭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