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導語:“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這是我們人盡皆知的典故,千百年來無數人痛罵幽王撿個芝麻丟西瓜,把褒姒一笑列為“亡國三笑”。但是隨著近代史學家對歷史的研究,烽火戲諸侯這一說法越來越站不住跟腳。今天江郎就來複盤一下歷史,看看“烽火戲諸侯”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烽火戲諸侯中的不合理之處

首先按照史書,我們還原一下歷史:

周幽王得到了一個大美人(褒姒),褒姒人本身就比較漂亮,笑起來更是美的是驚天動地。

周幽王想著逗笑褒姒,於是就點燃了烽火。烽火是軍事信號,一旦點燃烽火,那諸侯就必須勤王。諸侯們看見周幽王發信號了,所以就一路匆匆趕到鎬京。

結果趕到鎬京之後,發現並沒有敵人,自己被耍了。而這個時候褒姒大笑,周幽王更是高興得跟一個二百五一樣。

之後為了逗笑褒姒,周幽王三番兩頭去點火,諸侯們被耍過幾次之後就不搭理他了。

直到有一天,真的有敵人來了,周幽王點火也沒用了。

犬戎一路追殺幽王到驪山,最後殺了幽王,然後把褒姒和周幽王的財物全搶走了。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這個故事和“狼來了”的故事如出一轍,看上去有些合理,但是處處又都不合理。

首先西周時期有烽火嗎?

《墨子》曰: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很多人逮住這句話不放,說墨子都說那個時期有烽火了。

但問題是墨子是什麼時期的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和東周初期還差十萬八千里哪。

《呂氏春秋》曰: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那個時候沒烽火,周幽王是敲鼓的。

《周本紀》記載烽火戲諸侯這件事不太可信,因為那個時候大概率是沒有烽火的,周幽王只能敲鼓戲諸侯。

敲鼓戲諸侯,這個想法有創意,但是這個想法具有可實施性嗎?不具備,因為當時社會形態、社會生產力不允許這樣做。

周朝的社會形態與封建王朝不同,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的那些諸侯經過時間的沖刷,他們的血緣關係和周幽王的關係非常淡薄。你喊個口號就想我去給你幹活,憑什麼?

封建王朝往往是皇帝喊出勤王的口號,然後各地封疆大吏率兵勤王。但是西周不一樣,尤其是周幽王時期。在周幽王之前,大量諸侯抗命,不搭理西周。為這事,西周還頻繁征伐那些不聽話的諸侯。

平常時期那些諸侯都不搭理他,更別說你出事了,人家巴不得你死哪,還勤王?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當然了,任何時代都有好心人,不排除周幽王時期也有那些好心人的可能,好心人一看周幽王敲鼓就來支援周幽王。但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做不到“朝發夕至”,也就是說他們不可能一天到達,也不可能同時到達。古代大軍調動是有一套固定流程的,首先就是拿到軍事計劃書,然後徵收糧草、兵器,然後開誓師大會,最後再開赴作戰地點。這一套流程搞下來,短則三五天,長則十天半個月。綜上所述,烽火戲諸侯這一典故演變成“敲鼓戲諸侯”。

“敲鼓戲諸侯”周幽王想要逗褒姒笑,於是敲鼓發出軍事預警信號。

晉侯:齊侯,那傻子來電了,我們去不去?

齊侯:不了,我最近剛搞了一批妃子,沒空去。

燕侯:你們去吧,我這裡路遠,這次就算了,下次一定去。

晉侯:你們都不去,那我還去幹啥?乾脆等他死了,然後我們打著復仇的旗號去兼併土地,怎麼樣?

齊侯、燕侯:晉侯英明神武,就這樣辦。

魯侯:我們可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見死不救?必須去。

宋侯:有道理,你先去,我隨後就去。

於是周幽王和褒姒在城牆上可憐巴巴的等了十幾天,魯侯趕到了,然後痛罵褒姒和周幽王一頓。

再過了幾天,宋侯也到了,然後又痛罵了褒姒和周幽王一頓。

然後周幽王:寶貝,快笑一個啊,你不高興嗎?

褒姒:微笑中透露著一絲mmp。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以上故事才符合西周國情,《周本紀》中記載周幽王一聲號令,天下諸侯紛紛響應,這種局面斷不可能出現在西周晚期。而且大軍幾乎同時趕到鎬京,這件事放在今天都很難做到,更別說落後的奴隸制社會了。(ps:上述人物對話為模擬,並不是歷史)

“烽火戲諸侯”這件事看得太假了,要想明白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按照歷史記載覆盤一下歷史過程。

“烽火戲諸侯”前後歷史過程

周幽王廢長立幼導致身死國滅

周幽王原本的妻子是申侯的女兒,生了一個孩子叫宜臼。原本按照西周宗法,宜臼就是周幽王的太子,周朝的接班人。但是沒想到周幽王又和褒姒搞出一個伯盤,周幽王越來越喜歡伯盤,所以就把宜臼驅逐出去了,讓伯盤做太子。

這就是典型的廢長立幼,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廢長立幼,取亂之道”,這個道理在周幽王身上應驗了。(ps:褒姒的兒子叫伯盤,也有一說是伯服,但這不重要,所以就不具體考證了。)

周幽王廢了太子,太子就跑到了西申國,去找他的外公了。周幽王深諳“斬草除根”的道理,所以拉著部隊去討伐西申國了。

申侯一聽這事,勃然大怒,拉著西戎、鄫國開始打擊周幽王。最後周幽王被殺,西周也就滅亡了。(此事出自《清華簡》,史書原文見最下。)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12年前富豪趙國忠向清華捐贈了一批竹簡,這批竹簡被命名為《清華簡》。《清華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期,比《史記》成書還要早,裡面記載的內容非常珍貴。有一些記載是史書中不曾出現過的內容,而且有一些內容可以和其他史書相作證,比如“烽火戲諸侯”這件事與《竹書紀年》的記載相呼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教授(劉國忠)認為史學界因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件事是虛構的。《

清華簡》的內容直接改寫了歷史,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這件事為虛構的,推翻了《史記》原定內容。而且《清華簡》、《竹書紀年》、《國語》等多本史料中均未記載“烽火戲諸侯”的典故,種種史料皆把矛頭指向了周平王。史學界的一貫看法就是“孤證不能定案”,你不能就拿一本史料把其他史料全盤否定了。

更何況篡改史料這種事古來就有,最早記載篡改歷史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也就是“崔杼弒其君”的典故。這是被記載到是書面上的事,如果不是因為太史伯以及他的三兄弟堅持秉筆直書,那崔杼弒君的事情大概率會被篡改。

“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有沒有可能是故意黑周幽王的?

當然有可能了,周平王需要找個理由來彰顯自己是正統,諸侯們也想為自己不出兵找理由,他們當然有可能黑周幽王了。死人是不會說話的,這個時候把所有罪過都推到周幽王身上,豈不妙哉?周幽王被殺很有可能是因為廢長立幼,而不是所謂的“烽火戲諸侯”。

當然了,只看這一段歷史是沒意思的,歷史要連起來看。

周幽王死後,緊接著的不是平王東遷,而是二王相爭。

二王相爭

幽王死後平王並沒有迅速東遷,而是陷入了政治鬥爭中。以虢公翰為首的一派諸侯支持公子餘臣為王,以晉、秦、衛、鄭等諸侯國為首的一派支持周平王為王,這兩大股政治勢力為了王位陷入政治鬥爭中。這本身沒問題,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國為什麼支持周平王?而且晉國最早是支持公子餘臣的,為什麼又轉頭支持周平王?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秦本紀》

書中明文記載,秦襄公發兵救周幽王,打的十分賣力。

打的是誰?申侯和犬戎啊。

申侯和犬戎和平王什麼關係?是同盟關係啊。

秦國剛剛把周平王的外公打了一頓,為什麼還會去支持周平王?

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這就是原因,很明顯秦國的利益訴求沒有在周攜王這裡得到滿足,而周平王滿足了秦國的利益訴求,讓秦國成為諸侯,同時承認了秦國侵佔的西周土地。秦國名義上是救周,實際上侵吞了西周大量土地,但是並沒有得到周王的認可,沒有土地合理性,萬一別的諸侯打著“弔民伐罪”的旗號討伐你,那咋辦?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找一個周王,然後讓周王認可他侵吞土地,周平王滿足這一條件,所以秦國選擇支持周平王。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晉國為什麼支持周平王?晉國和秦國是一丘之貉,晉國趁周幽王被殺侵佔了大量西周土地,同樣它也需要周王認可。因此晉國扶持了周平王,並且打著“為周室”的名義殺了周攜王,把周攜王的土地全部納入口袋。看看這幫人,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全是利益相關。勤王的時候不見晉國身影,搶土地的時候衝在第一。

平王東遷

周平王東遷這件事意義很大,首先一點就不明白,他為什麼要東遷?犬戎可是他的支持者啊。他沒必要東遷躲犬戎啊。東遷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三個。其一:中原諸侯的脅迫,畢竟有“挾天子以令天下”的玩法;其二:對秦國的妥協,秦國力救周幽王,周平王弒殺周幽王,他們兩個是對立的啊。平王東遷要麼是為了躲避秦國追擊,要麼就是妥協秦國,把西周的土地給秦國了,允許秦國在西陲擴張土地;其三:和犬戎翻臉了,沒辦法,只能跑。這種可能性比較低,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對秦國妥協。

烽火戲諸侯:周平王弒父,周朝丟失基本盤走向衰敗

平王東遷這件事的意義非常大,周朝徹底衰敗,並且逐步走向滅亡。周朝早就開始失敗了,但是在周平王時期徹底丟失掉了基本盤。西周的基本盤是什麼?仁義!西周就是以仁義立國,處處彰顯-周禮。但是周幽王廢長立幼破壞了宗法,周平王弒殺其父,仁義蕩然無存,很多人認為“禮崩樂壞”就是周朝走向衰敗最核心的原因。

而且歷史也佐證了這一點,平王東遷之後,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楚簡《系年》。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周平王了,可見當時諸侯對平王還是比較反感的。如果平王真的是清清白白的,為什麼諸侯不去朝拜?這件事從側面佐證了周平王弒父的事實,你殺了你的父親,你自己破壞了禮,我們為什麼還要遵守禮?

總結:綜上所述,我不認為“烽火戲諸侯”是真實發生的歷史,這背後就是平王弒父。平王弒父象徵著中國正式進入“禮崩樂壞”的時代,從此天下諸侯為了兼併土地開始各種陰謀詭計,仁義禮智信的美德蕩然無存,唯一堅守仁義的宋襄公還被說成迂腐。有一句流行語錄十分適用於宋襄公“當一束光照進黑暗中,這束光就是有罪的”,在陰謀橫行的時代,仁義就是罪。

1:烽火戲諸侯的考證

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清華簡·系年》

這是《清華簡》的記載,《竹書紀年》、《國語》和這個大致相同,有爭議的是《史記》中的《周本紀》記載了烽火戲諸侯的事件。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周本紀》

這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烽火戲諸侯”,但是太史公轉頭就換了說法。

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史記·秦本紀》

看到沒有,在《周本紀》中說“烽火戲諸侯”,但是在《秦本紀》又換了說法。《史記》其實就是司馬遷收集了各種史料編篡的,對於史料本身司馬遷就沒考證,司馬遷的意思就是反正我把史料都收集來了,哪種說法對,你們自己考證。這種問題在《史記》中太多了,秦始皇的父親是誰?就這個問題,在《呂不韋列傳》和《秦始皇本紀》中就有兩種說法。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沒有其他史書佐證,但是《清華簡》的記載有多本史料佐證,因此我認為《清華簡》的說法更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