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百日行動”的真相:健康產業踩了全社會的“前列腺”?

真期待十年後的中國健康產業會是什麼樣?

不知道那時候還會不會有保健品會議營銷?


其實,“保健品會銷的十個真相”這個主題原本是在“胖子馬2020開年第一講”中要側重講解的內容,原計劃是通過系統分析總結2019年全年的行業情況,進而找到2020年的發展道路。沒成想因為一場疫情把所有的工作都打亂了,當時定的內容也就不太合時宜了。

今天藉著【復工必讀系列】寫成文字,把我對去年行市的觀察、理解和認知與全行業同仁做個分享。

當然了,鑑於篇幅有限,這個回顧可能要精煉和簡單一些。

保健品“百日行動”的真相:健康產業踩了全社會的“前列腺”?


1、百日行動的真相

——健康產業踩在了全社會的“前列腺”上

通過“阿爾巴尼亞案例”國際社會有一個基本共識:傳銷與變相傳銷帶來的最嚴重問題是:精神洗腦與不勞而獲。前一個如果與宗教尤其是邪教結合,容易引起社會動盪;後一個容易讓社會大眾喪失前進動力,不僅影響國家社會運行體系的穩定,如果人人都想不勞而獲,那麼社會何談發展?國家何談進步?

直銷在中國的發展本來就帶有強烈的“直傳混合”特徵,所以國家對直銷的管控一直很嚴,直銷牌照的發放一直都很慎重。如果不是因為一直沒有發生過影響社會安定的群體性事件,且直銷公司涉及部分涉外事務,外資在華經營畢竟還有個國際影響問題,不然直銷可能會更早被嚴格管制。

揭了“權健”的蓋子,暴露出了為利益不擇手段的本質,且遍地都是人血饅頭、直銷難民,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已經客觀存在了,所以整頓治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會銷緣何受牽連?

自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後,老年人就已經從“社會組成部分”轉變為“社會關愛部分”了,這個轉變的背後是“一般性群體”到“弱勢群體”的角色轉換。當一種群體成為社會主體,成為“大多數”的時候,稍有不慎就特別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而保健品會議營銷正好站在了這個敏感的群體面前,且多年來社會口碑低、形象差、投訴多,被牽連不足為奇。

群體性不安定風險、弱勢群體保護關愛需求以及“中國夢、健康夢”的大力度倡導,無一不是社會敏感點,正好站在這些敏感點上的直銷、會銷乃至背後的整個健康產業,處境可想而知。加上直銷、會銷本來的營銷思維、銷售方法黑灰的多、白亮的少,所以2019年持續近一年的整頓行動,在情在理,一點都不冤。


保健品“百日行動”的真相:健康產業踩了全社會的“前列腺”?


2、百日經驗的真相

——規矩做市場,認慫保平安

縱觀2019全年行市以及國家政策導向,分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公佈的百日行動“典型案例”,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

其一、把“關愛弱勢群體”這個六個字的內涵想明白。以“價值觀”而非“營銷觀”為起心動念,那麼你的事業就能做下去。畢竟,中國面臨巨大的養老壓力,適齡中老年人不可能都湧入醫院、養老院,社會資本必然有生存的空間,但前提是你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你只有在盡到這個責任的基礎上,才能談獲取利益。

其二、健康之於我國、之於中老年人、之於整個社會是熱點、焦點和痛點。市場潛力仍然巨大、消費規模仍然會擴張、會擴大,做買賣賣產品的機會仍然很多,但你得遵紀守法、老老實實,弄明白“質優價廉、童叟無欺”這八個字,不僅會銷保健品能賣,任何保健品都能賣。

其三、迴歸健康產業的本質,以促進健康、提升國人身體素質、使國人長壽長樂,且持續向消費者輸出質量好、價格低的健康產品,這樣的買賣就能做長遠。

保健品“百日行動”的真相:健康產業踩了全社會的“前列腺”?


3、全行業反思的真相

——一場圈裡筆桿子然並卵式的“口嗨”

從2018年底“權健事件”開始到“百日行動”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本行業有點文字功底的、能思考也願意思考的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桿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對會議營銷、百日行動等等行業熱點事件做了很多的分析、反思、論證,事實證明:這就是一場然並卵的“口嗨”。

寫文章的人估計是寫爽了(當然也包括我在內),但是對看文章的人似乎並沒有多少促動,頂多是來上一句:說得對、說得好,但是跟我有毛關係?然後該幹什麼幹什麼。

我們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是:以筆為刀的這些人只會捅刀子不會縫傷口,而那些被捅的人不僅不覺得疼,還覺得這些人都是神經病,只會吹毛求疵,賣弄點狗皮膏藥而已。

有時候你覺得可悲,也覺得可笑,更多的還是可嘆。

所以現在我不輕易寫文章了,因為沒什麼卵用;

那為什麼又寫了呢?

總得時不常的詐個屍,保持一下曝光度嘛。

保健品“百日行動”的真相:健康產業踩了全社會的“前列腺”?


4、去會銷化的真相

——去會銷=不會銷

2019年前半年,“去會銷化”像是“百日行動”陰霾下的一道曙光,似乎有那麼一段時間更是成為一小撮“有心人”腦後的“佛光”,這些人手掐“不動根本印”,口唸“阿彌陀佛”,一臉慈悲且煞有介事的普度了一段時間眾生。

嚴格的說,“去會銷化”的語境依託在“轉型突圍”的基礎上,這種探索和嘗試本來沒有任何問題,我在某一段時間對“去會銷化”的嘗試抱有一定的希望。很可惜的是吵吵了一年,到頭來發現了一個最尷尬的事實:去了會銷,原來大家就不會銷售了。會銷人脫離了“會議”這兩個字,就像是被抽了筋一樣,連撲騰都不會。

想起崔鈺在《哭李商隱》一詩中有這麼一句:適歸高壤抱長嘆,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