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六祖惠能


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在健身房練馬甲線,在禪房練金剛心

不可否認,愛護身體,不論對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非常有必要。不過人的快樂,不僅與身體有關,與心靈也密切關聯。諸如增長內心的智慧、鍛鍊堅強的品格、培養慈悲的心地,也是快樂之源,所以提升心靈也非常重要。

而且從某個角度看,身體的鍛鍊,只能讓我們今生中獲得健康,而內心的修煉,卻可以帶來更長遠的快樂。

那麼如何修煉內心呢?方法相當多,尤其是禪修,如今在宗教場所、高等學校以及各種社會團體中,越來越受到歡迎。

禪修可以讓心變得寧靜、祥和,這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在如今的時代,人們常常不由自主陷入貪心、嗔心等情緒中,由此導致說出的話、做出的事,都不盡合理,如果能修持禪定,就可以避免負面心態,保持內心的清淨與安寧。


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做什麼都不耽誤的“動中禪”

說到禪修,一般人會馬上想到“坐禪”——坐著而修禪,這確實是一種重要形式,也比較容易行持。不過禪修並非只有這種形式,“動中禪”也是一種方式。

當然,要在走路、吃飯以及其他行為中不離禪修,會比較困難,但是佛經中也介紹了這種禪修的原理。比如佛陀在《大念住經》中講:“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所以,不僅身體安坐一處時,可以保持禪境,進行各種室外活動時,也可以不丟失覺照。

“動中禪”的修行很有必要,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機會一直打坐,那麼在開車、走路、上班時,如果能這樣修,也會讓自己受益匪淺,因為一旦內心能很好地安住,面對生活的逆緣時,即使控制不住情緒,也不會發作得很猛烈。


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心是荒野的馬,等待主人

任何一種禪定境界,都不是輕易能獲得的,需要長期地修行,“動中禪”也不例外。那麼如何修持“動中禪”呢?此處介紹藏傳佛教中有關“動中禪”的理念。

僅僅心中想要禪修,是不足夠的,還需要藉助方便來趣入。什麼方便呢?就是正知、正念、不放逸。

凡夫的心容易散動,如同頑猴或野馬一樣,剎那無法停駐,即使一開始想安住,不一會兒又東奔西跑。如果能依靠正知、正念、不放逸收攝內心,就很容易保持專注。

(一)正知:常常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與心念。

在工作與生活中,可以用“一心兩用”的方式觀照:“我的身體在做什麼?我的語言在說什麼?我的心在想什麼?”如同哨兵常常檢視所護衛的領地,又如同主人經常關注自己的馬匹。禪修過程中保持正知,是非常重要的。

(二)正念:僅僅了知三門並不足夠,還需要依靠上師的教言對治噁心,就如同主人發現馬匹後,用繩子拴住它一樣。

(三)不放逸:時刻小心翼翼地守護三門,避免其墮入歧途,引導其趨入正道。

正知、正念、不放逸三者,是初學者趣入禪修的最好方便。


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居家旅行必備:念珠

真正修持“動中禪”時,就一般人而言,需要藉助一些輔助工具,讓自己安住禪的境界。

以我個人為例,最得力的工具就是念珠——依靠它,我經常唸誦觀音心咒、觀想觀音菩薩,無論走路、坐車或是做其他事,都可以禪修。

今天聽眾中有很多藏族人脖子上掛著念珠,可能也喜歡這種禪修吧。

對於念珠,有些年輕人是覺得好看而戴著,但念珠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一種心靈澄清法——不論你處於何種威儀,都可以藉助它讓心安住。這一點,大家如果去喜馬拉雅附近的地方就會發現,那裡的很多藏族百姓常常唸誦咒語,以此使得心靈始終沉浸在幸福中。

在座的各位,不論你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唸誦咒語。因為如果一種方法能令內心獲得安樂,就值得每個人嘗試。

比如有的人對某種藥沒有信心,但是隻要這種藥能治病,即便沒有信心也應該服用;心靈的藥也是同樣,凡是對我們有利益的,都值得汲取,而不應當因為“不信仰”就輕易捨棄。

咒語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不論你在走路、洗菜還是做飯,只要口中或心中唸誦咒語,恐懼、焦慮等很多煩惱,都會逐漸消失。

可能有些人不會念觀音心咒,我念一遍,你們跟著念一遍,好嗎?嗡瑪呢貝美吽舍,嗡瑪呢貝美吽舍,嗡瑪呢貝美吽舍……

以上是修持“動中禪”的一種情況。


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尋找心的蹤跡

另一種情況,是較高層次的修法——在禪修中認識心的本性。

生活中,人們遇到不順心之事,自然會產生痛苦;遇到舒心之事,又會自然心生快樂。其實站在更高的層面觀察:不論痛苦還是快樂,都是心的一種造作,真正尋找時,心都無有蹤跡,更何況心上的痛苦和快樂呢?這就是無我的境界,也是心的本性。

不過一般人對此很難了悟,即使這樣,所謂的“我”也是根本找不到的。這種“找不到”並非佛教的一種說法,而是事實的真相。對於這個真相,每個人都可以去發現。

阿底峽尊者曾經說:“如果一天出現一百個分別念,也就是出現了一百個法身智慧。”境界比較高的人內觀時,對此會有所體驗。而這種境界的獲得,也並非一定要關門靜坐,而是行住坐臥中都可以去體悟。

認識心的本性,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學會這個,從此不在風中凌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