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2500-2600點就是A股底部!GDP增速有望超過5%,投資中要把握結構性機會

李迅雷:2500-2600點就是A股底部!GDP增速有望超過5%,投資中要把握結構性機會

李迅雷:2500-2600點就是A股底部!GDP增速有望超過5%,投資中要把握結構性機會

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2020年全球經濟下行已成定局,疫情持續時長成不確定因素,大家對於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如何來防控疫情以及應對流動性短缺等問題爭議頗大。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和中國經濟的衝擊?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如何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如何在海外資本市場大震盪時保衛好資產?

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專訪了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以期找到答案。李迅雷認為,不管是否出現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似乎是必然的結局,327的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實現全面奔小康的目標,並提出了諸多舉措,如果這些舉措的力度足夠大,可以增加廣義財政支出6萬億左右,則GDP增速有望超過5%。投資中要把握結構性機會,而不是賭趨勢、追漲殺跌,要更多的抓住結構轉型中的產業、地域集聚機會。

無需爭辯是否出現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是必然的結局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國外疫情的擴散,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大震盪,歐美股市接連下挫,引發了市場上關於是否發生了金融危機的討論,您認為金融危機是否到來?

李迅雷:這輪以美股為代表的全球股市大幅下跌,讓大家產生對爆發金融危機的擔憂。從以往歷史看,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以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為標誌的,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2001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安然破產了;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頓出現兌付危機,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下,被摩根大通收購;雷曼則沒有獲得政府救助,直接破產了。

迄今為止,儘管股市大跌,但仍沒有出現哪家大型金融機構破產案例,這也是與08年次貸危機存在明顯差異,08年的危機爆發鏈非常明顯:房價下跌-次貸危機-金融產品爆倉-投行破產,但相比07-08年,商業銀行“資本”抵抗風險能力增強50%以上,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參與CLO程度明顯低於08年,大型銀行的風險偏好是在下降,各類銀行的資產配置趨向均衡,房地產的關聯度下降。

因此,這次風險的傳播路徑與08年不一樣:企業資產負債表危機-流動性短缺-企業高息債爆倉-危機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這輪衝擊中會否出現破產現象,現在還很難斷言。不過,從此次應對流動性危機所採取的行動看,都比上一輪次貸危機時應對力度更大了。除了降息150個基點、7000億美元QE外,還提供了商業票據融資便利、MMLF等,最近還推出了無限量QE、2萬億美元財政救助計劃等。

這些舉措,比以往應對金融危機力度大了幾倍,可以反映出這輪金融震盪的“級別”很高,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即便如此,大家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經濟衰退恐怕難以避免。3月21日,美國勞工部宣佈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達到328.3萬人,此前的最高記錄是1982年的69.5萬人。雖然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但在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未來美國失業率的上升不可避免。

也就是說,不管是否出現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似乎是必然的結局。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爭議這次金融大震盪是否屬於金融危機了。事實上,有人已經把此次事件與1929年大蕭條相提並論了。

為什麼如此悲觀呢?因為這些年來,發達經濟體政府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紛紛大幅舉債,它們的槓桿率水平都已經大幅上升,利率水平為負利率或接近零,可謂黔驢技窮,但經濟增速卻仍在低增長中下行。其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人口老齡化、社會不合理結構的固化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因素。

在次貸危機之後的12年裡,各國仍然沒有去根治經濟結構扭曲帶來的問題,不去推進改革,只考慮如何應付選民,增加政府債務和降低利率——這種總統競選模式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

從這次應對疫情的舉措看,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未來經濟衰退的確定性。故不要對發達經濟體國家的改革給予太高期望。當前美國的應對疫情和經濟停擺的舉措,幾乎是圍繞著如何獲得選民的選票而展開的。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以歐美為代表的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釋放流動性,通過降息、量化寬鬆等方式試圖力挽狂瀾,您如何看待這種方式?中國跟不跟?

李迅雷:對付病毒,降息是沒用的。降息也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也好,票據流動性便利也好,都是治標不治本。

目前的背景是美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而疫情則是催化劑和加速器,加速了股市的暴跌。一個月內美國標普500的指數下跌百分之三十,這在美國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應該說復甦的步伐就此終止了,原來的經濟增長是放緩,現在是經濟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同於一般的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被稱為次貸危機,誘因是房價下跌,它的表現方式是金融產品爆盤,金融機構無法還錢。而這一次的情況是由疫情引發,此次爆破的是上市公司集團的資產負債表。起因有差異,並且這次可能更難熬。現實的背景是疫情下企業無法正常生產,使得很多行業的產業鏈都中斷了。普通的金融危機不會從物理上阻斷產業鏈,但疫情對公共衛生體系造成了衝擊,進而造成了人口流和貨物流的阻斷,因此這次的情況是具有雙重性的,而不是單純的資金流動性危機,這同時也是流行病爆發導致的人口和貨物的流動性危機。

採取降息和QE舉措的主要是發達經濟體,比如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對他們而言,財政政策的空間有限,更願意用貨幣政策,通過降息釋放流動性,降低社會運營成本,這是無奈的選擇,降息到底效果大不大,這要打個問號。而對中國來講,選擇餘地則更多,美國採取降息那中國為什麼一定要降呢?

我認為,當今首要的任務,就是全球各國聯手防控疫情,這比經濟政策極度寬鬆要更有針對性和效率,且投入成本不高且副作用小得多。其次,各國的經濟改革再不能拖下去了。事實證明,歷次危機之後的大放水,都讓富人財富大增長,貧富差距則繼續擴大,經濟結構問題更加突出,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疫情的發展和經濟復甦有著很大的關聯性,您認為全球疫情何時見拐點?

李迅雷:隨著歐美國家加大檢測力度,之前積壓的待檢測“堰塞湖”被排除,每日新增新冠病例數預計很快見到拐點,排除“堰塞湖”的干擾後,每日新增病例繼續下降的速度可能會比較慢。目前大多歐美國家的傳染係數R0下降到了1.5以內,即使考慮到防疫措施不斷趨嚴,R0有望進一步下降,但不容易下降到遠小於1的水平,意味著新增病例的下降速度比較慢。

但要在全球範圍內消滅疫情,難度極大,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疫情結束速度緩慢,嚴格的防控措施難以長時間堅持;二是發展中國家疫情很可能未充分披露。全球抗疫的最終勝利需期待疫苗和特效藥的研製成功,儘管靠隔離措施快速取得全球抗疫勝利的難度很大,但也無需過度恐慌,最終的解決手段可能得靠科技,即儘快研製出疫苗或特效藥等。中美等國的科研機構都在加緊研發疫苗和特效藥,據中美科學家估計,疫苗最快有望在9月份用到人身上。在疫苗和特效藥研製成功之前,全球的防疫措施很難大幅度放鬆,其影響全球經濟的持續時間需要有充分預期。

GDP增速目標確實不重要,但現在很需要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關於全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有的專家建議取消增速目標,您怎麼看?

李迅雷:GDP增速目標確實不重要,但現在很需要。現階段,正處於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在新增就業數並不適用,尚未提出較GDP增速更優目標前,不適宜取消GDP增速目標,那隻會影響各部門、各地方復工復產的積極性。從這個角度上講,GDP增速目標當前需要,不宜取消。

單純從數字上看,沒人會覺得GDP增速目標有那麼重要,高一點低一點都可以,只要就業能解決。但這是非異常擾動情況下的表現,確實從歷年新增就業數觀察,無論GDP增速高一點低一點,新增就業都能夠達到預定目標,完成任務。但當前環境是受到了異常的衝擊,而且主要矛盾已經開始切換,3月之前國內疫情正在發展,內需被“暫停”是主要矛盾,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進口乾散貨運價指數大幅下挫,尤其是鐵礦石、煤炭、糧食(大豆)等商品運價指數下跌明顯。

進入3月,伴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疫情快速演化,外需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近期高頻數據上,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出現了明顯回落跡象,已經開始反映外部需求受到擾動。

對於全球經濟的嚴峻性,個人覺得爭議不大。例如美國持續申領失業金人數兩週升幅已相當於2008年兩個月。而根據3月30日公佈的歐洲經濟景氣指數,環比表現已經錄得4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這都說明了全球經濟形勢的嚴峻性。當前外部衝擊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要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更加迅速,危機向中國出口傳導的時間正在被快速壓縮。在這種情況下,加快復工復產,將損失儘可能控制在一季度,儘可能縮小損失,理應是當前政策的核心考量,在此背景下,內需政策發力也是必然選擇。

那如何評價復工復產,是否需要一個工作目標?個人認為需要。政府工作從來都是目標導向的,只有設置工作目標,才能使得各部門、各地方鼓起幹勁,加快復工復產,為後續大概率到來的全球貿易衰退、全球經濟衰退做好準備,也為已經初現苗頭的就業問題做好應對。

新增就業數能否作為唯一的工作目標?個人認為不能。首先,近幾年新增就業數遠超政府工作報告的目標值;其次,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新增就業數”,只是由人社部門統計的“新增”,並沒有統計“新減”,如果考慮到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明顯提升,尤其是其中非主力就業人群調查失業率更高,那就必須要各部門、各地方抓緊復工復產。再次,即使把就業作為工作目標,也需要一定的GDP增速作為保障,而且需要設置工作區間。

如果不設置目標會怎麼樣?現階段,正處於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在新增就業數並不適用,尚未提出較GDP增速更優目標前,不適宜取消GDP增速目標,那隻會影響各部門、各地方復工復產的積極性。從這個角度上講,GDP增速目標當前需要,不能取消。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

您覺得今年的經濟增速多少合適呢?疫情的不確定性讓今年的經濟形勢異常嚴峻。

李迅雷:最近看到不少賣方機構發佈了2020年中國GDP的預測報告,有的認為增速只有1-2%。我覺得,一季度GDP負增長几乎沒有懸念,但要預測全年GDP增速,實在太難了,第一,不知道今後三季度疫情如何演繹,第二,不知道接下來國內政策如何出拳。

由於疫情原因,目前兩會還未召開,估計五月上旬有望召開,要預測全年GDP,至少要等到發改委的發展目標報告和財政部的預算報告出臺。

注意到最近高層領導的數次公開講話,都反覆強調要實現全面脫貧和奔小康的目標,這是否意味著GDP翻番目標(2020年必須達到5.6%以上)依然未變?若如此,則在財政支出上勢必會有大突破。

例如,在3月27日的政治局會上,提出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專項債規模、適度提高財政赤字率和降低貸款利率等舉措,政策力度非常大,顯然是為今年實現全面奔小康目標而準備的。比照美國為了應對疫情所採取了財政和貨幣政策力度(有人估算共計6萬億美元),我國可能採取的政策力度還是比較節制的。

不過,實現翻番目標不只是唯一的目標,我國一季度的不少經濟指標出現斷崖式下行,意味著接下來我國經濟領域中的很多問題都會不斷暴露出來,企業經營壓力加大,社會問題突出,尤其是就業。好在我國有過2009年兩年四萬億的經驗教訓,在防止大水漫灌和房住不炒的原則下,相信穩增長、穩就業、穩投資等六穩的政策會更加精準和有效率。

經濟結構分化可能加劇,抓住投資的結構性機會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疫情對我國外貿進出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要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

李迅雷:我國企業出口的規模比較大,由於受到疫情影響,訂單大量減少,全球的供應鏈也受阻,中間產品和原材料供給不暢,對於出口企業影響會比較大。

這次遇到的問題確實非常大,關鍵在於我們到現在還不能確認危機什麼時候能夠過去。雖然中國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海外疫情的再擴散使得我們失去了寶貴時間,遭受了不小的損失。第一波我們已經付出很大的代價,使國內疫情得到控制,這一步我們做的很好,但由於海外疫情不可控,對我國帶來很難預估的負面影響。

今年的經濟走勢肯定是V型,但V型本身是下探底之後的一個V型,一季度初步估計GDP增速大概是負百分之十,如果不加大刺激力度,全年來講估計只有百分之2到3左右。疫情對中國的經濟的衝擊比較大,後面兩個季度雖然會反彈,且反彈的力度也會比較大,但是受到上半年的拖累,平均下來全年增速也非常小了。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摘下口罩的跡象,難道期待後面幾個月突然好起來嗎?很難的。

327的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實現全面奔小康的目標,並提出了諸多舉措,如果這些舉措的力度足夠大,可以增加廣義財政支出6萬億左右,則GDP增速有望超過5%。當前,就是要儘快復工復產,儘可能把停擺的經濟恢復起來,如今財政、貨幣政策發力主要在供給端,我們還是要在需求端方面多抓實幹。

比如餐飲業受的衝擊最大,應該發放消費券來鼓勵大家消費,餐飲的優惠券、文化旅遊娛樂的消費券,都可以準備起來,以防經濟滑坡太大。疫情對第三產業的衝擊是最大的,也影響了消費,如果消費不起來,單純靠供給是不行的。目前是花更多錢補貼餐飲業,但補貼是一時的,不能長期的。通過採取消費券的方式,能夠擴大受疫情影響損失嚴重地區居民的必需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現階段各個省市由地方財政發放的消費券,其本質是由地方政府加槓桿。

實際上,在正常狀態下,如果沒有疫情衝擊,地方政府舉債加槓桿後更願意進行投資,因為投資往往更有“富有成效”,形成資本及實物,如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或利用政策性金融貸款,帶動老舊小區改造。而在經濟失速、需求銳減情況下,選擇使用消費券的方式,促進消費回補與潛力釋放,主要原因是相較於投資,消費見效更快,能夠儘快帶動消費,活躍市場,促進人流和物流等流動性。

對於新基建有很多建議,我認為政府投資基建是為了穩經濟,穩定就業,但是基建投資有很多被浪費掉了,向下傳導的鏈條過長,而且基建不少是增加產能供給,為未來增加了過剩隱患。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也影響到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您覺得今年A股市場上是否還有投資機會?

李迅雷:先來講講分化的概念,可以抓住投資的結構性機會。

第一,人口分化。1/3的城市人口是淨流出的,1/3是淨流入,這個是人口分化。今年以來,杭州、成都、深圳的房價漲的比較好,或者有上漲勢頭,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口都是淨流入。

第二,居民收入的分化。這個是個不好的分化。所以為什麼我建議發消費券、補貼一些中低收入階層?他們能消費、敢消費,一方面拉動投資,另外一方面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因為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速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放緩。

第三,產業的分化。就是新經濟部分高增長,傳統經濟部分是低增長,疫情又加速了頭部企業和非部頭部企業的分化,我們投資上應該要抓大放小,要選擇一個新興產業、新基建,跟人民生活相關的,比如醫療、教育、健康等等。像富國基金推出的ETF就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更加廣泛的選擇工具,醫療ETF、消費ETF和基建ETF,給大家更多的選擇機會。

還有,頭部企業跟非頭部企業。疫情以來,很多中小企業面臨很大壓力,但那些頭部企業反而有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一批中小企業可能要倒閉,雖然政府也花了力氣去救助這些企業,但只能救一時,不能救永遠。結構的分化、企業結構的分化在西方發達經濟體是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以房地產企業為例,一二月份房地產銷售就出現了嚴重的分化,雖然銷售面積大幅下降,但銷的好還是那些前十大房產;包括家電行業也是分化,我們現在汽車銷量大幅下降,接下來就是汽車行業的分化。

縱觀中美股市過去10年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顯見的28現象。美國股市走了11年的牛市,真正跑贏市場的可能20%的股票也不到,所以我們的投資難度在加大,選擇範圍要更加精準。

對於股市來講,A股市場還是有一定的韌性,2500點、2600點應該是一個底部了。首先還是要看估值水平和成長性,今後中國經濟一定是消費主導,休閒娛樂、消費升級等。而經濟轉型過程中,高科技產業的成長性是最好的;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優勝劣汰是必然過程,在經濟結構轉型中形成的頭部企業,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比方像家電行業裡大家都知道的格力海爾美的已經是頭部企業了;房地產行業的頭部企業也在形成中;下一步,處在銷量下行中的汽車行業,一定會有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投資中要把握結構性機會,而不是賭趨勢、追漲殺跌,要更多的抓住結構轉型中的產業、地域集聚機會。

李迅雷:2500-2600点就是A股底部!GDP增速有望超过5%,投资中要把握结构性机会

中東土豪震動華爾街,35億掃貨這隻郵輪股!美股旅遊業狂歡,賭場股竟狂飆23%,巴菲特割肉出局錯了嗎?

揪心!美國確診超43萬例,特朗普資產1個月縮水70億!3成美國人存款撐不到7月份?槍支概念股意外爆紅

年薪3000萬+!券業"打工皇帝"大起底,中信、國君3人年薪超2000萬,中金5人超1600萬,這家券商高管降薪90%

金融委重磅定調!提升市場活躍度,發揮好資本市場樞紐作用!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有五大看點

3個月9次召開最高層會議!兩大關鍵定調出現轉變,首次釋放5大信號!做較長時間準備,糧食供給充足

驚呆!又一中概股"自爆",盤後一度暴跌近30%!中概股大獵殺再度上演?愛奇藝也遭做空,機構又被打臉

投行搶人大戰!廣發失血興業西南大舉招人,中信國君最吃香!4032名保代跳槽大調查,曾經“金領”今安好?

券業薪酬大比拼!中金人均92萬,華安31萬墊底!去年整體漲薪近20%,你感受到了嗎?海通人均創利12倍於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