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在我國,以“非遺”為代表的文化傳承,涵蓋門類眾多,遍佈全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千年古鎮鹿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呢?

鹿泉北白砂舞龍

每當過年過節、重大節日慶典和集會,鹿泉北白砂舞龍表演都會是“重頭戲”,市民和遊客紛紛湧向街頭,等候觀看舞龍的熱鬧場面。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舞龍活動發源於清代初期,至今有二百餘年曆史,因其龍身長、套路多、陣容大而聞名於世。乾隆四年,乾隆帝途徑北白砂村,當地百姓舞龍相迎。乾隆看到巨龍翻飛,活靈活現,龍顏大悅,親賜“騰雲龍會”四字以示表彰,此後北白砂龍會名聲大震。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舞龍由青綠水龍和紅黃火龍組成,龍長28米,龍身直徑0.5米,龍首角長0.8米,表演陣容為:撐杆人22名,領舞秀球手1名,鼓手1名,大鑔、小鑔各2名,,小鈸、小鑼、篩各1名。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舞龍表演由雙龍出水、躍龍門、翻江倒海、騰雲駕霧、鑽龍尾、搖船舞龍、大輪環、龍脫衣、慢龍快跳、躍龍身、雙龍翻舞、青雲平搖、桃心圍珠、傾圓漸快、曲頭翹尾、快慢騰雲、二龍側身平搖、慢八字、雙龍歸位等20個套路組成。

氣勢非凡的巨龍,鏗鏘有力的節奏,昂揚激越的聲音,飛舞出各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個性。在鑼鼓喧天中祈福風調雨順,共祝繁榮昌盛。

獲鹿絲絃

於明代的古城樓威遠門旁,廊簷斑駁佈滿歲月痕跡的戲臺之上,一男一女扮著厚重的戲服和妝粉裡,咿咿呀呀地傳來一聲“炸音”,古戲曲再度驚豔了觀眾。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獲鹿絲絃起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餘年歷史,是地方傳統戲劇劇種,屬於中路絲絃,據獲鹿縣志記載,獲鹿是絲絃的發源地之一。

絲絃屬於牌腔與板腔共存的綜合體,以越調為主,唱腔流暢優美,字音清晰,像陝北的“信天游”,有時又如同一道驚雷,尾音翻高的唱法俗稱“炸音”,為絲絃所獨有的唱法。表演風格追求熱烈、奔放,生角與旦角崇尚技巧,表演細緻;花臉動作富有張力,粗獷豪放;丑角表演詼諧、幽默。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鹿泉通天河

通天河社火表演是一種介於舞蹈和武術之間的民俗表演藝術形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鹿泉三街通天河源於獲鹿東會館即鐵行會館。鐵行會館是當年山西人在獲鹿設置的集會場所。是山西人傳授給當地群眾的一種娛樂性民俗活動。每逢農閒和春節,都會在開闊場地進行表演,演員分別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魚精、魚精婆、蚌精、蝦精、海螺精、蛤蟆精等九個主要角色,相互打鬥穿梭,配以鑼鼓器樂敲擊表演,場面紅火、熱鬧非凡。其故事源於中國神話《西遊記》中通天河橋段,是優秀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演繹,集武術、戲劇、舞蹈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薈萃展示。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表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家園。“非遺”保護需要社會及年輕一代的參與,讓更多青年人加入“非遺”保護,文化才能源遠流長。

愛上鹿泉!鹿泉“非遺文化”知多少

喚醒千年之美,激發“非遺”活力,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令“非遺”變得更加燦爛和鮮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