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4月6日21點,此刻我的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是由中國留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兩位博士生研發並維護的“冠狀病毒追蹤器”實時統計數據圖表。


數據顯示,全球發病1286409人,死亡70356人,病死率為5.47%。當然,這個病死率未來肯定會下降。


數字挺嚇人。


1.全球至少一半人會感染


不過,可能最讓人震驚的是美國的疫情,發病人數已達337933。看起來,一個大概率事件是,現在還活著的人,至少要感染一次新冠病毒,才能有完整的今生今世,就像人生在世沒有誰沒患過流感一樣。


當然,也可以換一種說法,人工接種一次或數次新冠肺炎疫苗,才能度過餘生。前提是,新冠肺炎疫苗在1年或幾年內研發出來,然後主動免疫接種,正如注射乙肝疫苗。


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研究人員研發疫苗(圖/網絡)


如果說新冠肺炎改變歷史,最大的改變就是,所有人都可能感染病毒,在病毒面前人人平等。


英國王子查爾斯感染新冠病毒就是如此。不過,也沒有多大壞處,查爾斯王子除了感到“這是一次奇怪、沮喪、令人痛苦的經歷”外,相信疫情“總會結束。在這之前,讓我們大家都懷著希望,懷著對自己和彼此的信心,努力生活,期待著更好的時代到來”。


71歲的老人本來就是弱勢群體,但是還能從新冠肺炎攻擊下康復,說明新冠肺炎不一定有那麼可怕,只不過是一種“大號流感”而已,對付它,最好的辦法就是經歷一次,獲得免疫力,或者,注射疫苗獲得免疫力。


不過,即便有人注射了疫苗也未必不會被感染,正如每年的流感。


儘管自然經歷新冠病毒感染有免疫理論——群體免疫的支持,但也遭受嚴厲批評和批判。


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因患新冠肺炎住院(圖/網絡)


即便如此,群體免疫已然在一些國家生米做成熟飯,木已成舟。原因是,在一些國家,無法築起防疫壁壘。封城並非嚴格意義的封城,交通沒有停,人們可以外出,並且也不戴口罩。


值得注意!4月3日意大利北部洛迪省阿達堡小鎮採血站對60名獻血者進行病毒篩檢時發現,40名獻血者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均為無症狀患者,這說明當地許多人已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感染了新冠病毒。


3月26日,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一個有影響力的建模小組(COVID-19團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COVID-19的全球影響和緩解和抑制策略》的文章中估計,如果不採取干預措施,全球將有70億(64-72億)人感染新冠病毒,同時新冠肺炎將導致4000萬(3500-4200萬)病例死亡。這個估算是以R0(基本傳染數)為3.0進行的。


此外,也是根據帝國理工學院COVID-19團隊的建模估算,3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美國將有22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根據是,R0設置為2.4。


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也在3月25日警告稱,最終將有一半或超過一半的紐約人感染這種疾病,即超過400萬紐約人將感染新冠病毒。


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紐約州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圖/網絡)


無論是意大利小鎮的篩檢,還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建模,或者特朗普和白思豪的預估,都表明,即便採取措施,在群體免疫已經事實上形成的歐美國家(美國有近40萬人感染,西班牙、意大利都13萬多人感染、德國有近11萬人感染,法國近10萬人感染,說明歐美感染人數多,群體免疫基本形成),也會有相當數量的人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總人數的1/3,或者是近一半。而且感染者中也有相當數量的人會無意識和無感。


由於中國採取了嚴防圍堵政策,迄今只有83067例新冠肺炎。未來,中國如果要預防這種疾病,就需要全民接種疫苗,也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全民感染新冠病毒的寫照。


2.裡外不是人的群體免疫


病毒無孔不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傳播,無論多麼嚴格的隔離追蹤手段,也難以查到所有感染的人,這是一個難以違背的自然規律。當然,還有在認知上,有人認定這是一次比季節性流感稍為嚴重一些的疾病,而且有自限性,抗一抗就好了,所以很多人並不當回事。


不過,有意無意實施群體免疫決策的政府,裡外不是人,兩面受氣。


批評者稱,群體免疫是拿老弱人群作犧牲品,事實上,情況好像也表現出如此,意大利的新冠肺炎死亡率高達12.32%(確診病例128948人,死亡15887人),原因在於,意大利早已廉頗老矣,是歐洲最老的國家,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占比達23%,大部分死亡病例都是80歲以上的老人。


不幸的是,他們還有其他一兩種基礎性疾病,新冠肺炎只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意大利醫護人員正在轉移病患(圖/網絡)


當英國、意大利、德國和美國等政府開始接受批評並感受到巨大壓力,轉而關閉酒吧、餐館,咖啡館、夜總會、劇院、電影院、健身房和休閒中心,禁止或限制旅遊,呼籲人們待在家裡,又有批評者認為,長期封鎖比新冠病毒傳染帶來的痛苦更多,代價更大,尤其是傷害年輕人。


一些低收入家庭將陷入困境,失業率上升,家庭暴力增多,年輕一代的生活受到巨大影響。甚至對窮人來說,死於飢餓快過死於病毒。


因此,希望政府制定抗疫政策時,要在老年人和年輕人、全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經濟的正常發展之間進行權衡取捨。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傳染病數學建模中心主任格雷厄姆·梅德利(Graham Medley)更是建議,英國政府需要重新考慮群體免疫,讓一些人在生命危險最低的情況下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是無限期地採取嚴密的封閉措施。


下一步英美等國的抗疫如何走,以及非洲是否會暴發更嚴重疫情,國際社會正在睜大眼睛觀望,但是歐美的群體感染和群體免疫已經建立,與中國的嚴防死守堵住了新冠疫情進一步蔓延的情況,形成了很大差別。


3.歷史在這裡分岔?


其實,這才是新冠肺炎對歷史的最大影響。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以及在哲學、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影響下對疫情防範的決策與行為,都已經造成了兩種模式,沒有優劣,只有適宜與不適宜。


不過,兩種抗疫方式也產生了免疫鴻溝。一種是自然感染後而獲得免疫力,另一種則是避免感染,不讓病毒近身,但是未來必須依靠人工免疫來獲得免疫力。這兩種方式註定了未來不同群體必然要走不同的路。


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由於群體免疫是自然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因此會及早獲得免疫力並且可能免疫力更強,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中,必然會影響到尚未獲得免疫力的國家和群體。


歷史上南美的阿茲特克文明的滅絕就與其對天花、麻疹等疾病沒有免疫力有關,西班牙人通過自然免疫獲得了對天花等疾病的免疫力,再把這些病原體“帶”到南美,導致沒有免疫力的阿茲特克人大量死亡。


未來,靠嚴防死守的中國,只有一種方式能獲得與自然免疫抗衡的免疫力,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研發出新冠病毒疫苗,全民接種,就像接種乙肝疫苗一樣。否則,在與群體免疫之後獲得的自然免疫力較量下,可能會處於弱勢。接種疫苗,才能讓中國人獲得對新冠病毒的同樣免疫力。


有生之年,我們都會感染一次新冠病毒

▲美國開始新冠肺炎病毒疫苗臨床實驗


拯救中國人命運的重任落在了醫學科學,尤其是免疫學家的身上,新冠疫苗只能研發成功,不能有絲毫閃失,否則也有可能讓中國的眾多人口走向群體免疫的途徑,但是,代價之沉重也許會讓中國人承受不了。


必須研發出疫苗讓中國人從人工免疫中獲得免疫力的沉重壓力,也未嘗不是好事,至少可以讓中國醫學的某一方面提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歷史的河流在2020年突然加入新冠肺炎的濁流,而且新冠肺炎將是一種永遠伴隨人們的新疾病,就像流感,但比流感嚴重。但是,歷史也在這裡有了分岔,雙水分流。有些人是自然感染一次或多次感染新冠病毒,並形成免疫力。另一些人是人工免疫,即主動接種新冠疫苗,獲得免疫力。


無論是自然免疫還是人工免疫,終極目標也都是人類獲得免疫力並戰勝新冠肺炎,並且可能長期與新冠肺炎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